介紹張家界導游協會成員,提供專業張家界導游和業余張家界導游等眾多張家界導游的聯系方法和張家界旅游服務
感謝導游姜怡提供的1652張精彩數碼圖片 張家界旅游咨詢預訂熱線 0744-8362888 8362212 8362213
張家界導游網
張家界導游網
超值贈送--數碼風景圖片光盤及攜程訂房優惠卡
| 導游論壇
歡迎訪問張家界新華旅行社主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景點指南 - 神州絕景天門山

神州絕景天門山

中英文雙語 AVI 電影介紹>>>> 8751 K 更多天門山圖片>>>>

大庸有座天門山,隔天只隔三尺三,誰人得道上天去,坐橋要取頂,騎馬要下鞍。

––摘自民謠

一、天門山概述

    天門山,坐落在張家界市以南,雄踞在永定區天門山鄉與大坪鄉之間,與七星山、雄壁岩毗連,距市區僅十公里,距蜚聲海內外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也只有40公里(全部是柏油路)。

    天門山,古稱雲夢山、壺頭山、嵩梁山,又名玉屏山。山上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達80%以上,是一座我國近年公布的國家森林公園。一個地區建兩個森林公園,這在全國也屬首例,足見張家界市旅游資源與森林資源之富有!

    天門山的來歷,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歷癸未年),因大地震,致使山壁崩裂,南北洞開,玄郎如門,故景帝孫休以為吉祥,便下令將武陵郡改為天門郡,將此山改為天門山。關于壺頭山,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漢《馬援傳》注:此山在辰州沅陵縣東。武陵記曰:“山頭與東海方壺山相似,神仙多此游集,故名。”關于玉屏山,據清道光三年(公元11652年,農歷癸年)修刊的《永定縣志》記載:“雍正十年(公元1723年),永順府通判李瑾路過此地,又改天門山為玉屏山。”然而,由于李瑾職位不高,他的話算不得金口玉言,加上天門山洞行如門,喊的時間又長,故玉屏山改稱不久便又被天門山所代替。

    天門山自然景觀奇特,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它是歷代文人墨客游集的地方。他們尋幽攬勝,寫詩作賦,對天門山的勝景作了廣泛的介紹與贊美。所以,在歷史上,它遠比張家界出名。據粗略統計,寫天門山的游記與詩詞歌賦,散見于《永定衛志》、《永定縣志》與《湖南永定縣鄉土志》等地方志書上的就有100多篇。清代歲貢王師麟在《游天門山記》一文中一開頭就盛贊道:“永定勝壯在天門一山。”當過翰林編修的張兌在《題楊軸天門山圖》一首長詩中又這樣吟詠:“天門洞開雲氣通,江東峨嵋皆下風”。清代文人胡世安(本市人)在《游天門山記》中也贊譽道:“天門山山最高而景最奇。”

    天門山的奇特景觀,從明清以來,文人例舉了16峰又16洞。這32處景觀最令人叫絕,被稱為天下奇觀的便是天門山洞。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里曰:三國時期,“吳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高峰孤聳,素壁千尋,望之苕葶,有似香爐,其山洞開,玄朗如門,高三百丈,門角生竹倒垂,謂之天帚。”

  天門洞高131.5米,寬37米,深(厚)30多米,直升飛機可以從洞中飛過。在海拔1517.9米高的山上,這樣高而寬的洞門鑲嵌在上面,遠遠望去,如一扇天門懸挂在高空,顯得十分雄偉壯觀,令中外游人嘆為觀止!更為奇特的是,在天門洞上面還有一處天漕,上面有塘無水。天門洞頂,又有水無塘,只見一眼水出,長流不絕,游人從洞中經過,仰視洞頂,便只見水從眼出,初如柱,旋排散如花,形似梅花,故民間稱為“梅花水”,並說:“誰人接得四十八滴梅花水,便可升官發財中狀元。”于是游人到此,都張口去接這象征著吉祥的“梅花水”。這股天水,越遇天旱,流水則越大,且成紅色。如流水變成黑色,則社會上必有天翻地覆的大事出現。如1949年和文化大革命后1976年,城里許多有名有姓而今健在的人,在這兩個年代里,他們都親眼看見天門洞的水變成黑色。

    天門山的十六峰是“高遠峰、玉堂峰、玉壺峰、金匱峰、丹灶峰、漆園峰、弩弓峰、箭杆峰、筆架峰、將軍峰、老僧峰、老母峰、負兒峰、猿頂峰、雞籠峰、簸箕峰。十六洞天為:雷洞、電洞、風洞、雨洞、雲洞、泥洞、蛇洞、龜洞、祖師洞、玉皇洞、鬼谷洞、果老洞、老龍洞、玄天洞、合山洞、求兒洞。據舊志書記載,這天門山的十六峰“皆象形取義無定名也。仙溪天門山山勢較低然險峭不可越,無人跡往來,其南有紗帽,山下有雞公岩冠距宛然”。舊志書對十六洞中的有些景觀也作了注釋,特摘抄幾段,以供各地游人參考:雷洞,有石象如雷;風洞,在雲梯岩上,口徑如盆,風習習如轉台。泥洞、蛇洞、龜洞,“三洞在山寺旁”。“玄天洞,在雲梯岩,洞口有石樓二級,秉火入,行約里許,中間闊如堂室,寬可數畝,有小溪一道,涓涓不絕,旁有爐灶之屬,過此狹隘不可行,隱隱聞鐘鼓自洞出,蓋幽邃與祖師洞上通矣。”至于祖師洞,書與民間都說的很神、很奇,也很玄乎。《永定縣鄉土志》雲:“祖師洞,在寺正殿神坐下,不可開視,開則大風 起,屋瓦皆飛。”民間則傳,祖師洞是用鐵鍋覆蓋著的,不可開,一打開,除飛沙走石、屋倒瓦飛外,還有各種精怪出來吃人,如此等等。

    關于求兒洞,書上無記載,但民間也有傳說:凡結婚數年婦女不孕的,可去求兒洞祈求,方法是,點燃香紙蠟燭,誠心跪拜,然后往洞中拋石頭。石頭掉進洞內,求兒者便聞聲數石落聲,一直數到響聲聽不到為止。凡最后一聲響聲是“單數”的(如一、三、五、七、九……)便是生男兒;凡最后一聲響聲是“雙數”的(如二、四、六、八、十……)便是生女兒。據傳說,凡香客中去求兒洞的,都是有求必應,而且是有求必得,靈驗的很呢。姑且記之,姑妄聽之。

  上天門山觀光游覽,不可不去天門山頂一觀。天門山頂古稱“雲夢絕頂”,是天門山的制高點。站在頂上,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環顧四周,晨觀日出紅山,夕觀日落熔金,大小景點,盡收眼底。遠眺,東有四十八座馬頭山,南有七星山,西有崇山和雄壁岩;北有黃獅寨與天子山;近觀,山上16峰,峰峰看的見;山下永定城,還有那滔滔澧水河,猶如一匹綠色的長綢,蜿蜒曲折,從西向東流去……

  “雲夢絕頂”上,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不同,其自然景觀也大不一樣:春天,草木萌動,山花燦爛;夏天,滿山皆綠,雲海翻浪;秋天,霜染紅葉,天高雲淡;冬天,大雪蓋頂,山舞銀蛇,似一派北國風光……

  元朝邑人翰林楊軸與戴聯科各寫了詠十六峰的詩詞一首,巧妙地將十六峰的名字鑲嵌在里面,你能將它們找出斷句並構成峰名來麼?

           天門十六峰
            楊 軸
       玉堂琢器玉壺空,丹灶老僧道不同。
       筆架修文金匱上,將軍演武漆園中。
       駑牙善射高遠抑,猿點懷刊箭竿戎。
       天老負兒書室轉,箕箕手執蓋雞籠。
           天門十六峰歌
             戴聯科
           天門一山插南頭,
           奇岩怪石無不有。
           就中何者最擅名,
           一十六峰冠其首。
             尖者削
             禿者園
           曲如蛇行直如弦。
           古人形象命名字,
           至今一一可指焉:
           玉堂案上筆架列,
           金匱房置玉壺徹;
           將軍駑弓箭杆強,
           老僧漆園丹灶熱;
           天老尋勝負兒至,
           雞籠簸箕好位置;
           正苦高遠回難尋,
           石上白猿點頭示;
           造化生死非偶然。
           定是神功鬼斧鐫。
           費盡慘淡經營力,
           各成其妙生雲湮。
           我聞衡山七十有二峰,
           峰峰秀削插懸空。
           神島之碑李泌跡,
           能使好古心憧憧。
           又聞羅浮名峰有四百,
           雲是蓬萊左肢折,
           載的梅花萬萬株,
           洞天佛地相眩惑。
           然皆有籍已成奇,
           不如此山僻處西南隅。
           既不假古聖賢靈異跡,
           助我聲聲騰我譽;
           亦不借梅花樹下消魂意,
           招惹游客如矛鶩趨。
           只恃本來面目好,
           一峰峰自出塵表。
           靜待當世搜奇人,
           拔霧穿雲來探討。

  前一首,楊軸鐫刻在玉皇洞的毫筆洞內,並以此詩作上聯,征求用天門山十六洞洞名作下聯。如哪為朋友有興,請作詩應對,我們深表歡迎。第二首詩刊登在《永定縣志.藝文下》上面。

  天門山除了有奇特的自然風光外,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這其中要首推天門山寺(古代又稱靈泉院與雲缽庵)。這是一座古廟,始建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原廟建在山頂之東峰的雲夢山,復修移至西峰赤崧山,后來才移至我們現在看到的地方(雲缽庵)。1972年8月,天門山林場工人在雲缽庵附近挖到了一柄青銅七星劍和觀音菩薩。七星劍長80厘米,重2公斤。劍柄上有七顆星,故名“七星劍”。劍上有6個字,上書“天門山率帝祖”字樣,經鑒定,是唐代遺物,屬國家一級文物。與七星劍同時出土的銅質觀音菩薩高25.5厘米,重1.45公斤。觀音手執一串佛珠,盤腿坐在蓮花台上;口里似正念《南無經》,觀音造型逼真,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天門山寺,遠近聞名,以前江南各省,每年都有許多香客到此拜佛朝聖。1949年以前每當盛夏來臨,到天門山寺拜佛者,年近萬人以上,最多的一天達千人以上,出現了“廟里不斷香,灶里不熄火,路上不斷人”的盛況。據老僧人回憶,每天到祖師殿朝聖拜佛的香客,從早晨一直排到晚上,人近人出,絡繹不絕,晨鐘暮鼓,不絕于耳,忙的僧尼們一天到晚不的休息,有時還要通宵達旦。

  天門山是仙山,是佛地,是神泉,也是林海。據林業部門考察,山上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共有林木達1200畝,其中闊葉林占95%,針葉林占5%。因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有很多還是原始次生林),所以將天門山劃為國家森林公園,園內有許多受國家一級和國家二級保護的珍貴林木,如具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國外稱“中國的鴿子花”)、香果、金錢槭、鵝掌楸(俗名“馬褂木”)、白皮槭、紅榧木、銀雀樹等等,竹類則有珍品天竹(俗名“龍頭竹”)。特別是珙桐在天門山頂之西,有大片大片分布,曾被稱為“珙桐灣”,這在其他森林公園是罕見的。天門山這大片大片的珙桐之所以被保存下來並繁衍生長,全靠天門山這巨大的天然屏障保護,才使它度過了歷史上第四紀冰川的毀滅性襲擊,真是得天獨厚!

  據林業部門多次考察統計,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有天然分布的維管束植物134科,353屬,532種。其中種子植物有122科,336屬,513種;區系組成中,有喬木167種,占總數的31.4%,灌木131種,占總數的34%,藤本植物163種,占總數的30.6%。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不僅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同時又是一座天然動物園與藥材庫。動物種類有珍稀動物獨腳獸、米猴(又名“哈叭猴”,體積小,可藏在人的衣袖內)和一般野獸如獮猴、狐狸、穿山甲、山麂、野豬、山羊、飛虎等數十種。珍禽則有錦雞、岩燕、紅腹角雉(俗名“背水雞”)、山鷹等30多種。天然中藥材有200多種。著名藥材有天麻、杜仲、黃蓮、厚朴、黃柏、七葉一枝花、麝香、黨參、茯苓、回陽草、八角蓮、金銀花、百合花、山菊花、毛蠟燭、五加皮、細辛、散雪丹等等。這些藥材分布廣、品種多,是公園動植物中的一寶。

  來天門山觀光旅游,上山道路有四條:一是從市區火車南站西側,進雙峽一線天(俗名“下峽洞”),經關門峪,桂花橋、頭關、二關、三關,沿老路登上天門洞,然后過橫道,再爬雲梯岩,過風洞,攀上天門山頂;二是從天門山鄉的杆子坪進岩板溪,上老檔灣,吊索上山,此路雖是捷徑,但異常驚險,一般不能上;三是從小坪進天門溪,然后爬陡坡登上天門山;四是從袁頂峪向西爬小道,然后爬坡登上天門山。

二、天門山主要景觀

  天門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多達百處,這里重點介紹10處。

  天門洞

  天門山因天門洞而得名。天門山諸景,首推天門洞。此洞于三國時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因地震崩裂而成。洞底海拔高1264.7米,洞門高131.5米,洞寬37米,洞深(厚)30余米,其洞形如門,故雲“天門”。該洞為穿洞,故清代訓導田榮超曾作詩贊曰:“兩山鑿穿一門空,一門劈開兩山通,多少神仙關不得,長年只許白雲封”。看天門洞一景有3個最佳觀景點:一在且住崗(遠眺),二是在陰山種子園,三是在白楊坡飛虎洞。三點成一線,在這條線上看天門洞,都是正面,那一巨大的天門鑲嵌在天幕上,晴天無限開闊,雨天雲封霧鎖,如遇天氣突變,還能看到濃雲蓋頂,怒雲飛渡其間的壯觀場面。如久旱不雨,天門洞兩邊岩石呈紅色,黃昏前后還發亮,從這座江南巨大的屏障上就可以預測天氣變化,預測近期陰陽晴雨,而且一般較準確。怪不得山民稱天門山為“仙山”。

  來天門洞探奇,哪怕你是晴天登山,走的二氣不來,揮汗如雨,只要一進天門洞駐足,便頓覺涼爽無比。累了可席地而坐,或仰視,或半臥,四面洞壁都有景;渴了,坐著不動就可以張口去接那從洞頂洒流出來的“梅花水”,還可以邊接邊數。須知,誰要一連接得四十八滴梅花水,就可以升官發財中狀元了吶!

  在天門洞游覽,除了能接“梅花水”以外,還能看到竹林中的稀世珍寶–龍頭竹(書名“天竹”)。這種天竹,真是生長在“天上的”,連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也說是“門角生竹倒垂謂之天帚”。這種竹子其枝、杆、葉同一般山竹相比,並無異樣,但根部卻生長著形如龍頭的金色短角,因此,它不但是美麗的觀賞品,而且又是具有珍藏價值的紀念品。如居家有一龍頭竹,不說價值連城吧,至少也會雅室增輝。

  天漕飛瀑      

            天漕飛瀑
           天山孤高眾山低,
           綠樹朱崖白雲齊,
           六月天漕飛瀑布,
           倒瀉銀河出仙溪。
                ––清·田榮超
             天漕瀑布
           白練雙條絕壁懸,
           噴珠濺玉下山田,
           如攜破界青青句,
           看瀉銀河落九天。
                ––清·俞良模
  以上兩首詩都是清代文人游天門山,觀天漕瀑布的得意之作。詩人們頗驚嘆于天漕瀑布的雄偉氣勢。的確,在海拔1500多米的天門頂上能看到瀑布,這本身就是一大奇觀。何況瀑布四周並無水的來源,神秘莫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有甚者,天漕乃一干塘並無見水,可在它下面又有泉水從天門洞頂流出,而且天越旱,則流水越大,有時甚至翻出桶大的洪水!《湖南永定縣鄉土志》卷三載:天門山“其上有溫泉,是名天漕堰,懸流千仞,四時不竭,謗沛乎……”又雲“有瀑布,名天漕堰,每夏旱,白練千丈,懸流而下”。

  這天漕瀑布流水源至今乃是一個謎。1956年,前蘇聯地質學家曾來此地考察,但也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只說可能是大地震后留下的裂隙,因地下水深處沒有出路,故而只能往上翻。正如這裂隙如水管一樣,剛好通到天門山洞頂,于是天漕堰下面便流出了四時不竭的水!前蘇聯專家這個解釋,不無道理,但是不是如他們所說,還無確切依據。

  還有,泉水有時翻出紅色,有時呈淺黑色,這就更加無法解釋了。不管你相不相信,1949年與1976年,這天漕堰的水硬是變成了黑顏色,而且有桶大一股,直往下流。永定區城里人很多都看到過,這些見過的人至今還健在,可以作証。民間傳說,天門山是仙山,天門洞里的水也是神水,它能預測人間禍福。凡天漕的水出現黑色,社會上便有天翻地覆的大事出現。這天門山山上的一些撲朔迷離的事,已經傳的很久了,從漢代以來有文字記載的也已經有兩千多年了……

  天門山寺.祖師洞

  天門山寺坐落在山頂,始建于唐,后遷赤菘山,明代又遷移到此。寺廟的規模原為“三進堂、六耳房、磚牆鐵瓦鍋如塘”,后因年久失修,加之人為破壞,現僅存觀音殿與祖師殿兩進瓦房和一座七級浮屠(石寶塔)了。

  廟宇雖破壞嚴重,但從殘存的12塊石碑上,一副對聯還依稀可辯。上聯:“天外有天天不夜”;下聯:“山上無山山獨尊”,橫批為“天門仙山”。

  據老僧人回憶,1949年以前,來天門山朝聖拜佛的香客,遠至東南亞各國,近至江南各省,一年四季,香客不斷。尤其是盛夏時節,香客更多,一天到晚,灶里不熄火,路上不斷人,殿堂不斷香,主持與大小僧尼忙的不可開交,有時甚至是忙通宵。

  據《湖南永定縣鄉土志》載,天門山廟是建在泥洞、蛇洞與龜洞者三座洞上面的,這三座洞與祖師洞相通而又相連,洞內有大蟒蛇與神龜,如沒有祖師菩薩坐殿“鎮壇”,它們就會出來興風作浪,甚至傷人,所以祖師洞在廟宇的正殿下,用“大如塘”的鐵鍋嚴嚴實實將洞口蓋起來,千萬不能打開,“開則大風 起,屋瓦皆飛”,因之,屋瓦也才用鐵瓦。這祖師洞上面的正殿,又稱祖師殿,相傳那是一座神殿,百人進香下跪不顯的擁擠,而十人也不覺得寬,每次進香,人總是跪的滿滿的。

  鬼谷洞

  鬼谷洞,又稱“鬼谷子洞”與“鬼谷仙洞”,它坐落在天門山老檔灣的懸崖絕壁上,無路可走。要入洞,則需從山頂吊索而至。入洞門,可見一對石凳,相傳他是鬼谷仙人的坐凳。洞壁有篆文,字不可考,故謂之“無字天書”。這洞內充滿神秘色彩。清朝某舉人曾作詩雲:

          桃花流水去飄然,
          笑入去深訪洞天。
          隱逸流名埋姓氏,
          縱橫術竟出神仙。
          道書壁上文留篆,
          丹灶爐中火化鉛。
          滿耳恍惚鈞樂奏,
          一條瀑瀉萬峰巔。
  鬼谷洞,傳說當年鬼谷子曾在洞內煉丹修煉而得名。

  鬼谷子,據《史記注》記載,既是人名,又是地名。“鬼谷先生,三國時縱橫家。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穎川洛城(今屬河南省,當時為楚領)並有鬼谷墟,蓋得奇人所居,因為號”。鬼谷本姓王,名詡,又名利,民間稱為王善老祖。他隱居鬼谷,是戰國時代最活躍的游說之士蘇秦與張儀的老師。司馬遷在《史記》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又雲:“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鬼谷子”之名,古傳有二:一是鬼谷子因死于山谷,便釋為“死者,歸也。故號‘歸谷子’。”后人因為“鬼歸”皆諧音,故在互相聲傳中把“歸”傳成“鬼”,這樣久而久之便將“歸谷子”說成了“鬼谷子”。《古史考》一書有這樣記載:“儀、秦受術鬼谷先生,歸之聲與鬼相亂,故也。”此其一。二是民間傳說,鬼谷是他母親偷食了一串從骷髏頭里長出的稻穗懷的孕,所以,又把“歸谷子”傳成了“鬼谷子”。至于外號“王善老祖”者,其人是占卜、星相、術算的祖師父。

  據《湖南永定縣鄉土志》卷三記載:鬼谷子在天門山鬼谷洞修煉,曾點化一孩童成仙。這孩童名叫易嘉德,原在天門山玩耍,因疲倦而睡,可雲彩把他飄了起來,托到一個石板高台上,孩童睜眼一看,只見一老叟正在擺棋。老叟給孩童一枚棋子,揮手示意,讓孩童回去,這時,又一陣風把孩童吹到原來的地方,小孩一看,棋子還在手上拿著,可他回到家里,大人告訴他已經過了3天。就這樣,易嘉德因鬼谷仙師點化便修道成了仙。他喜歡喝酒,終日爛醉如泥,喝醉后就上街游說。他不時道出行人的凶吉福禍,都講的別人信服,特別是他一口講出別人的隱私,而且有出奇般的準確,故明間都叫他“活神仙”。他居住在前大庸鮮魚巷,但后來不知所終。

  鬼谷子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曾經斷言:“事無常貴,事無常師。”他是一位隱士,又是一位豪杰;是著名縱橫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當時有弟子五百,弟子中既有文才精英(如蘇秦、張儀等),也有武將奇才(如孫臏、龐涓等);既有謀權怪杰,也有謀事聖人,所以,世上人稱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政治家的六韜三略。

  因為鬼谷子是一位奇人,《鬼谷子全書》又是一部奇書,所以歷來研究鬼谷子的人很多。不僅有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歷史學家與文學家,同時還有外國政治家與外交家;不僅有一般學術界的專家教授,同時還有美國基辛格博士的老師–施本格勒也反復研究,並稱:“鬼谷子察人之明,對歷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對當時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據可靠信息,近期還將舉行鬼谷子國際學術討論會,專門研討、交流各國研究鬼谷子學術成果。

  雲梯岩·風洞

  過天門洞,走一段平而灣的橫道,便要攀登險峻陡峭的雲梯岩了。

  雲梯岩,因路上的岩石凳(石級)如雲中搭的天梯而得名。這一景觀在天門溪上面。這是從東邊上天門山的必經之路。它垂直高九十度,石級又高又陡,前面的人移腳,正好在后面人的頭上,由此可見他的陡勢。道路沿石壁而建,依絕壁而鑿,路外是懸崖絕壁,萬丈深淵。幸好路外有茅草與風竹遮蓋,不然往下一看,便覺心驚肉跳,頭昏眼花腳發麻,膽小的人會嚇的發抖,不敢移步。頭上山鷹盤旋,不時發出凄厲的叫聲。偶爾風吹竹動,路外露出一線天際,往下一看,呀!那小坪與天門溪的大片村舍農田便盡收眼底,你看,人如蟻,溪如腸,田如豆腐塊,而房屋只有火柴盒大了。

  在雲梯岩的半山腰,路邊可見一洞,這便是有名的風洞。這風洞有一小洞口在雲梯岩路邊,行人到此,只覺涼風颼颼,如冰水浸骨一般。哪怕你爬的揮汗如雨,只要往風洞門前一靠,就立即覺得渾身冰涼了。幾分鐘后,你會覺得打冷顫,甚至遍身發抖。側耳一聽,山風在洞內呼呼作響,冷風是從洞底往洞外吹來的,響聲時近時遠,似大風從天外吹來一般。這風洞相傳是風神爺施的法術,它與天門山寺廟祖師洞相通。凡到祖師殿朝聖的香客都要頂禮膜拜,虔誠敬香,如稍有不誠,這風神爺就會吹一口氣,他吹一口氣就會狂風大作,洞外就是飛沙走石;吹二口氣,洞外會屋倒瓦飛。亦姑忘記之。

  龍頭峰觀日出

  龍頭峰位于天門山寺之南,距祖師殿約200米。龍頭峰,因峰賽龍頭而得名,相傳龍頭峰系東海龍王游壺頭山丟下的一根龍頭拐杖變的,誰到龍頭峰一游,只要采一根龍頭竹(天竹)做拐杖,使可以覆險如夷,走路不會跌跤。如要雲游四海,龍頭竹又可化為一龍,讓你騎著漂游。

  龍頭峰有龍頭岩,岩上安裝的龍頭伸出懸崖之外,膽大的還可以抱住龍頭打轉。懸崖外面是絕壁,是深淵,人抱住龍頭轉向外面,如凌空高懸,驚險萬端。30年以前,本書作者曾結伴游過龍頭峰,並手抱龍頭打過轉,而今想起來真還有些害怕呢,至今還心有余悸。

  前幾年,本書作者重游龍頭峰,但龍頭峰的龍頭已被破壞,真是大煞風景,深感可惜。

  游龍頭峰,這龍頭雖然不復存在了,但在這里觀日出卻是非常壯觀的。觀日出,最好五更起床,不等日出便先到目的地,然后靜觀等待。當你凝視東方,晨霧在萬山叢中漂浮時,會不知不覺發現東方山那邊漸漸變白了,變亮了。這光亮從群山腳下慢慢上升,擴展,就象擊石水中浪圈擴散一般,一圈一圈在延伸……當你正看的出神,又會在不知不覺中突然發現,那一輪紅日就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了。太陽照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隨之而來的晨霧也慢慢變薄,空氣也逐漸由寒變暖,你感到渾身是勁,一切都充滿希望!這時,你才算完整地觀看龍頭峰日出。

金水池邊看赤松

《湖南永定縣鄉土志》卷三有這樣的記載:“雲夢山復移之西峰,號赤松山,有金水池,其年代均不可考証。”

    這舊志書上說的赤松山(又名赤松峰),是天門山的又一勝景。它在天門山頂之西,又是寺廟二移之地。在赤松峰,我們看到了丹灶峰(天門山16峰之一)。楊軸詩“丹灶老僧道不同”中的“丹灶”既指此。為何叫“丹灶”?相傳是古代神農之師赤松子在此為練金丹而砌的灶,故名。丹灶旁邊的水池也是赤松子煉丹用過的金水,故名“金水池”。清代文人俞永弼游此曾題詩一首:“荒湮杳靄處,昔有仙人住,遺跡留丹灶,還疑常來去。”

    離金水池不遠,還有一景也值得一游,這便是“仙山福地”。這是用7根石柱排成的“天柱”,相傳為“七仙女”所留。七仙女思凡,每遇天晦,便變成七位美女雲游,而玉帝得知后,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為了逃避玉帝懲罰,便搖身一變而為7根石柱。

天門積雪
天門積雪
凌空積雪望天門,
高處生寒接帝閽,
十六峰都排玉筍,
要留清氣鎮乾坤。

    這是清代文人徐湊鈞題詠的“大庸八景”之一,其他七景為“仙溪湮雨”、“金沙春柳”、“夜灘漁火”、“回龍夜鐘”、“庸城夕照”、“瓦橋湮樹”、“崇山瀑布”。這是大庸城區的八大景。而天門山、崇山另各有八景。真是八景處處有,八景各不同。

    天門山孤高,前臨澧水,后靠七星,四面臨空,無一屏障,而主峰海拔高達1500多米。每當嚴冬來臨,北風怒號可直達山頂,使積雪成冰,日久不化。如遇晴天麗日,便見白雪皚皚,格外耀眼,蔚為壯觀;如遇落雪下雨,又只見灰朦朦一片。天門洞雲封霧鎖,時而開郎,時而迷蒙,只見那巨大的洞門如帝閣宮門一般,可望而不可既!

斷山橋

    天門山的這座斷山橋,和袁家界上的“天下第一橋”一樣,系兩山裂斷,中生一石,橫跨兩邊如人工架設一般,這座斷山橋坐落在土地凹上面,長約5米,但寬僅1米,游人路過,驚險無比。斷山橋下,萬丈深淵,投石聞聲,數十分鐘方落入深澗。俯視橋下,只見古藤高挂,山鷹盤旋,青湮裊裊,霧抹群山,站在橋頭,無論遠眺、近視,膽小者都會出一身冷汗。

求兒洞

    求兒洞,坐落在合山洞西邊,為天門山十六洞天之一。《湖南永定縣鄉土志》書上有記載,民間傳說更玄奇。相傳,凡夫妻婚后多年不孕,都可以到這“求兒洞”去頂禮膜拜。據說,這“求兒洞”十分靈驗,只要你誠心,就會有求必應,包你喜添貴子,繼續香火。相傳,這求兒洞之所以靈驗,主要是有“送子娘娘”耳邊有金鑼,只要金鑼在她耳邊一響,便立即送子到人間。是真是假,請游人自鑒。

    以上介紹的便是天門山的十大奇觀。此外,天門山還有許多神話故事傳說,許多珍禽異獸,許多奇花異草,許多名人掌故與許多詩詞歌賦。早在汗代,這座名山便有文字記載,后來,歷朝文人墨客都游集這里,許多文官武將還在這里講學習武,許多僧尼也在這里誦經拜佛。

    著名學者楊軸(字梓夫)長期居住在天門山彌勒峰下,隱居講學,頗有成就,他著有《雞肋集》等書。清代文人胡世安,“不要仕官,,隱居天門山南宅,前有雙桂,甚古,作軒其下,以琴書自娛,工古文,辭有《游天門山記》,善青鳥家術,不輕告人,晚年,遁入禪學,著有《雙桂軒文集》。”唐朝文人周朴長期隱居天門山。唐末楚王馬援派廖生圖等18人多次請先生出山做官,可周朴就是不從。他“愛天門靈泉諸勝,登南樓,縱酒高吟,極靈泉之樂,著《靈泉詩集》。”元代詩人田希呂(字公著)也長期隱居天門山下,棄官不做,以大自然為樂。明朝闖王李自成的部將野拂,曾從石門的夾山寺來到天門山寺削發為僧,逃避追剿,若度人生。這天門山無論從文史方面考証,還是聽民間傳說,它都充滿著神秘、迷茫、奇異、怪誕,許多人和事都感到不可思議,真是天荒地老,撲朔迷離。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謎。

    今日的天門山,已正式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豐富的旅游資源正逐步開發與利用,可以預料,隨著張家界市民航的開通,一個與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相媲美的自然風景區,會很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線預訂,要訂房、租車、聘請導游,找新華>>>
張家界導游網_中國張家界導游的網上家園_張家界旅游第一站 張家界旅游局投訴電話:8380193
新華網上咨詢預定熱線 0086-744-8362888 8362212 8362213 E-mail to: 熱線服務台      
天底下掙錢容易,難掙的是信譽!                        
Copyright © 33519.COM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盻ICP掘05001075瘍﹛﹛盻陓冪茠訧跡痐菴GOOWZH008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