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張家界導游協會成員,提供專業張家界導游和業余張家界導游等眾多張家界導游的聯系方法和張家界旅游服務
感謝導游姜怡提供的1652張精彩數碼圖片 張家界旅游咨詢預訂熱線 0744-8362888 8362212 8362213
張家界導游網
張家界導游網
超值贈送--數碼風景圖片光盤及攜程訂房優惠卡
| 導游論壇
歡迎訪問張家界新華旅行社主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張家界市概況 - 歷史沿革

一、歷史沿革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湖南省大庸市從1994年4月4日起,正式更名為張家界市(地級市)

    張家界市,是一座新型的城市,張家界,又是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它即古老又年輕,說它古老,是因為它的前身–大庸市,早在新時器石代,其境內澧水兩岸就人類活動了。上古時期典章文獻《尚書·舜典》中便有“舜放歡兜于崇山”的記載。又據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農歷乙丑年)楊顯德纂修的《永定衛志》與清道光三年(公元11652年,農歷癸末年)修刊的《永定縣志》以及《慈利縣志》和《桑植縣志》等史書記載,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劃全國為三十六郡,當時的大庸與慈利便屬于黔中郡,它是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比省會長沙還早。黔中郡所轄包括慈姑縣(縣址在今慈利蔣家坪鄉太平村一帶),桑植縣與大庸縣(今永定區)、石門縣、安鄉縣、澧縣、津市、臨澧,以及湖北省公安、鶴峰兩縣與湖南桃源縣一部分地區。

    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縣國交錯體制。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農歷乙亥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為武陵郡,析慈姑縣為孱陵、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桑植縣)。

    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歷癸末年)見蒿梁山洞門大開,玄朗如門,以為吉祥,便改嵩梁山為天門山,同時改武陵郡為天門郡,析充縣、增置中縣(舊址在今慈利縣三官寺一帶),當時的大庸便屬于天門郡管轄。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農歷癸卯年)廢充縣、改置臨澧縣。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當朝,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農歷甲午年),又“分荊州武陵,天門屬郢州刺史。”宋明帝秦始三年(公元467年),武陵,天門郡仍屬荊州。

    西魏恭帝拓跋廓于二年(公元555年,農歷乙亥年),又罷天門郡置澧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農歷乙未年),又廢婁中與臨澧兩縣而置崇義縣,又新置北衡州(因為北周的統治范圍南不到衡山,但為了祭 祀五岳,才將天門山作為南岳衡山,故名北衡州)。隋文帝楊堅當朝,于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農歷戊午年),又改北衡州為崇州,零陽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屬崇州管轄。隋煬帝楊廣于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農歷丙寅年)又廢崇州,改澧州郡為澧陽郡,統轄六縣(慈利,大庸均屬澧陽郡)。

    唐朝時期,全國改為十道。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農歷辛巳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與桑植縣)歸其所轄。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

    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歷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全境劃規澧陽郡,曰慈利縣,並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

    元時,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于置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歷丁丑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既今張家界市全境),並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農歷乙未年)當朝皇帝鐵木耳又下令將慈利縣升為慈姑州,復名慈利州,轄四縣,現今的張家界市全境屬慈利州管轄,並在州內溪峒間置安定(今永定區內)、柿溪二州。今桑植的外半縣屬柿溪州,內半縣則分置上下桑植長管司(以后改為安撫司)。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農歷甲辰年)改澧州路為澧陽府,轄四縣,罷安定、柿溪兩州。

    明時,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歷已酉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隸屬于澧州。民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農歷丙辰年),慈利劃規常德府管轄。這時期,當朝為了征討覃后,在永順羊峰山設羊山衛,並修築排柵城,三年遷羊山衛城于大庸溪之陽,更名為大庸衛(所謂“衛”,即軍事建制,屬湖廣都使司)。民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農歷己巳年),又改大庸衛為永定衛,二十三年,又在慈利設九溪衛,兩衛同屬湖廣都使司管轄,而今張家界市的行政區劃在當時則屬慈利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農歷丙子年)劃規岳州府。

    清時,在全國設立二十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歷庚戌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規流,升澧州為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福縣(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福縣),並改岳常道為岳常澧道。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農歷乙卯年)割原九溪衛麻察所並入溶美司,置鶴峰州,屬湖北省宜昌府,同時割安福所與桑植司地置桑植縣,屬永順府管轄。還將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永順部分地方和原茅岡司地方置永定縣,隸屬澧州。

    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后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歷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規辰沅道。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農歷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僅存省、縣兩級,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縣均屬省直轄市。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農歷甲戌年)11月24日,賀龍、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等,領導紅軍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建立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農歷乙亥年)紅軍長征,湖南省建湘西綏靖處,管轄慈利、大庸、桑植、臨澧、石門、澧縣等6個縣,專員辦事處,設在慈利縣。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農歷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1949年至1988年(農歷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8月后劃規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農歷已巳年至辛未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仍管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不變。

    以上便是張家界市的前身–大庸市在歷史上每個朝代演變的過程。


在線預訂,要訂房、租車、聘請導游,找新華>>>
張家界導游網_中國張家界導游的網上家園_張家界旅游第一站 張家界旅游局投訴電話:8380193
新華網上咨詢預定熱線 0086-744-8362888 8362212 8362213 E-mail to: 熱線服務台      
天底下掙錢容易,難掙的是信譽!                        
Copyright © 33519.COM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盻ICP掘05001075瘍﹛﹛盻陓冪茠訧跡痐菴GOOWZH008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