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概况

古今城镇 文化圣地(三)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7:3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三节

    风情故里  民俗乡村
  
    中国扇业第一镇——岳阳张谷英镇
  
    张谷英镇享有“中国扇业第一镇”美誉。该镇人民心灵手巧,掌握了包括扇子、旅游产品、拼花家居产品、工业用材四大系列多方面技术,有高级画工、机械操作工、电脑设计员等1000余名。该镇的岳阳县芭蕉扇业有限公司年产1100万把竹扇、木扇,远销亚洲和欧洲,销量占全球销量份额四分之一多。该企业安排就业人员近2000人,人均月工资收入1200元以上,年完成税收近400万元。
  
    湖南最大的竹器集散地——临湘羊楼司镇
  
    全长10里、拥有218个铺面的羊楼司“十里竹器长廊”,堪称全国之最,驰名中外。有以羊楼司为中心,总面积10万亩的楠竹高产示范基地。有湘北竹器精品市场:占地150亩,门面750个,投资3000万元,主要销售竹雕、竹刻、竹编竹燠、竹简五大系列的竹器精品,年销售额3亿元。还有竹醋、竹炭、竹地板、竹凉席、竹家具等其他精深项目。国务院命名羊楼司为“中国竹器之乡”。
  
    湖南土司王朝的第一个首都——永顺芙蓉镇
  
    芙蓉镇原名王村,因在此拍摄《芙蓉镇》电影而改名。芙蓉镇具有3000多年历史,自古就是中国土家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土司古镇”。汉高祖五年,芙蓉镇设为酉阳县治所,史我“酉阳雄镇”。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于辖区会溪坪。从此,奠定了800余年28代的土司王朝,土司王彭仕愁则成为土家族的始皇帝。芙蓉镇则成为土司王朝的第一个首都。
  
    湘中最具完整性的石板街道古镇——湘乡壶天镇
  
    壶天镇位于湘乡西北部,省建设厅、文物局惊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更惊叹老青石板街道的完整性,评价为“湘中第一”。青石铺就的石板街,保存完好。街面中间为横石板,宽0.8米,两边用0.3米宽的直石板镶嵌,两侧还修有排水沟,以条石砌沿、青砖铺底,嵌有青石地漏。整街宽为1.4米,全长414米,折合0.828华里,这应对了当地民间传统的吉祥数字。土砖青瓦的壶天老街经数百年风雨仍然保存完整,为湘中地区所罕见。
  
    中国“茶叶之路”的起点——临湘聂市镇
  
    临湘市聂市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该镇历年盛产茶叶,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清初至中期,“茶叶之路”兴起,它南起江南,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当时的中俄边境恰克图,转往俄国及欧洲腹地,全程数万公里。中国商人多为“晋商”,晋商输俄的茶叶最初来自武夷山,后改用临湘的黑茶。自此,聂市成为“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茶歌、茶词、茶联,真实地记载了聂市茶业发展历史,生动地反映了聂市茶人的情怀,给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最早的书院村镇——衡山南岳镇
  
    南岳镇位于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境内,坐落在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之南麓。全镇辖20个村,2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9万,总面积84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南岳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明奥区”之美誉。南岳镇先后计有邺侯、户潘、韦宙、文定、景行、南轩、集贤、甘泉、白沙、东廊等17处书院。其中南岳书院建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为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书院。现在,17所书院中,只有邺侯书院保存完整,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乡村旅游第一镇——津市灵泉镇
  
    灵泉镇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西南隅一个方圆55平方公里、人口1.2万的丘陵之地,200亩观光蔬菜基地,依托清泉水库而建的烂泥湾休闲农庄、百果园、神九堰土家民俗风情园等休闲农业项目,使得休闲农业成为灵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  “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的建设之路,使得灵泉镇成为首个以全镇规模整体打造乡村旅游的乡镇,被湖南省旅游部门称为“湖南乡村旅游第一镇”。
  
    湖南最大的苎麻加工业重镇——沅江黄茅洲镇
  
    黄茅洲镇地处沅江市北部的大通湖垸内,辖50个村、1个社区.6个渔场、61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6. 87平方公里,77371人。全镇优质苎麻种植面积达60000亩,年产优质苎麻15000吨。同时,沅江市黄茅洲镇也是湖南省最大的苎麻加工业重镇。基地内规模较大的麻纺企业有4家,年产精干麻10000吨、麻纱5000吨. 850型坯布2000万米,已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集苎麻繁育、种植、加工于一体的乡镇麻纺产业化建设基地。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授予沅江市黄茅洲镇为“中国苎麻之乡”。
  
    湖南塑料编织第一镇——益阳沧水铺镇
  
    沧水铺镇是闻名全国的“包装袋之乡”,发展编织袋、塑料袋、纸袋加工已有30多年的历史,现有“三袋”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人,形成了集废旧回收、造粒加工、吹塑拉丝、编织成袋、包装印刷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全镇“三袋”的年加工总产值逾5亿元,创税逾1000万元。正在建设的沧水铺包装工业城,规划面积2600亩,已投资38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入驻的有益阳环宇塑业有限公司和沧水铺联合工厂等数家投资近千万元的企业。以此为中心,沿319国道向东西两线辐射,先后有衡龙桥镇湘浙编织袋厂、万林编织袋厂、华荣编织袋厂和龙光桥镇康华塑编有限公司等企业竞相加盟,汇入“三袋”加工的滚滚大潮。
  
    中国第一个以当代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的旅游村——益阳清溪村
  
    山乡巨变第一村,又名清溪村,是益阳市根据作家周立波的小说《山乡巨变》所描绘的主要场景,结合新农村建设而打造的一个新景点,是中国第一个以当代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不论是充满文化气息的立波广场、立波故居、立波小街、农民戏台,还是充满田园野趣的乡间小道、稻谷禾场、百亩荷塘、梨园,无不令人心潮涌动。
  
    湖南第一个“爱国卫生模范村”——凤凰黄茅坪村
  
    黄茅坪村是凤凰县一个苗族集聚地。1952年,全村开展改善环境卫生、保护水源卫生实施饮水消毒以及灭蚊扑鼠等爱国卫生运动。全村家家户户做到吃饭用公筷、不喝生水、洗脸不共用毛巾和勤扫地、勤抹尘、勤除垃圾、勤撒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有卫生公约、有卫生工具、有食物罩、有厕所盖、有猪牛栏、有鸡鸭笼、有垃圾箱、有开水喝,是湖南第一个实现控制疾病流行的示范村。1952年,国务院授予该村“爱国卫生模范村”称号,1958年,国家爱卫会授予其“全国爱国卫生示范村”称号。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涟源市桥头河镇
  
    2009年3月19日,涟源市桥头河镇正式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桥头河镇的文化产业建设硕果累累,农家书屋4个,新建戏楼、电影院、大礼堂4处共3000平方米,三个休闲广场。齐备的场馆建设为民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的舞台,村村有乐队,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气息,激发了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现有花鼓戏团12个,业余演出人员共300余人,演出剧目达100多个,每年外出表演100多场。桥头河镇1996年被文化厅评为“群众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被国家文化部命为“全国花鼓戏艺术之乡”。为传承和普及文化事业,该镇成立了桥头河镇花鼓戏艺术发展指导委员会,定期开设器乐、舞蹈、戏剧等多种专业艺术培训班,让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繁荣。
  
    湖南第一个民间绘画艺术之乡——冷水滩市潮水乡
  
    潮水民间绘画艺术是以潮水乡农民磨漆画的乡村情调及独特风格而著称。磨漆画是一个古老的画种,由300多年前的民间壁画演变而来,与国画、水粉画、西洋画并立,其构思构图和表现手法颇具特色。1983年,18岁的潮水姑娘张玉花创作的《乡村集市》被“全国青年农民画展”选中,同年送往北京展出,并获纪念奖。从1980年到1989年,潮水乡共培训学员300多人,为“潮水农民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12月,国家文化部授予该乡“潮水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称号。
  
    江南第一古村——会同县高椅古村
  
    高椅古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境内的巫水河畔,村内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1638-1881年)间修建的古民居104栋,总面积达19416平方米,是我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古村”、“民俗博物馆”。在“2007中国十佳古城古镇古村”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佳古村”之一。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