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概况

花木斗艳 玉石争奇(三)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7:2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三节

    古瓷名玉 金饼钻石
  
    翡翠之王——长沙翡翠手镯
  
    湖南首届翡翠文化节上,惊艳亮相的翡翠总价值达2亿元,是长沙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珠宝展,其中一只价值800万的翡翠手镯,更堪称长沙的翡翠之王。这只名为寿镯的纯绿翡翠手镯,在昏暗的灯光下,仍然是娇绿温润、苍翠欲滴、美不胜收。它采用了上等缅甸老坑翡翠,重量为50.87克,设计为“三园合一”,通体布满极品艳绿,款式大方典雅,寓意“圆圆满满、福寿安康”。
  
    湖南发现的唯一“新朝”玉器——玉镯
  
    2008年3月,湖南市民钟宏先生花36000元的高价买下了一个玉镯。中国收藏协会会员、湖南收藏协会理事唐纯烟表示,手镯由上乘的和田青玉锻制而成,从镯环上篆刻的“介吕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大字可以推断,它是王莽政权为纪念新朝成立而制的“开国玉镯”,一般只有皇室家眷才有资格佩戴。这是一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玉,由于朱砂(也称大土红沁)的形成年代至少在千年以上,从这个玉镯上渗透的朱砂成色来看,可断定是块汉玉,这正是玉镯的珍贵所在。距今已有2000多年。其上的刻字为阳雕,字迹与朱砂相互融合,浑然天成。
  
    汝城清代五彩瓷登珍品——五彩瓷登
  
    1982年,从汝城县民间收集的一对五彩瓷登,是一件难得的清代艺术品。瓷登俗称瓷鼓,古时作凳用,通高45.5厘米,重30余斤,面、底两端大小相同,径28.8厘米,腹壁凸起,形似鼓,径36厘米。器身中空,胎厚约1厘米。纹饰布满全器,图案丰富多彩,组组对称,布局严格,层次分明,画工精致,色彩斑斓,变化多姿。腹身主题画为两组相对称的彩绘龙凤,并饰有几何纹、勾叶纹、圈点纹、短线纹、十字纹。纹饰交错,着釉均匀,登面及腹部皆有镂孔双圆栏。腹之上下两周,用各饰乳丁36枚。纹饰彩料较厚,呈凸起立状,富有立体感。清雍正时期,已掌握了五彩装饰瓷器的技术,但如此彩色鲜艳,图案活泼的大型五彩器物,清代官窑是少见的,就其制作艺术来说,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研究清代瓷器绘画艺术的好资料。
  
    湖南首次出土的汉代礼仪瓷器——汉代玉
  
    2005年12月8日,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风篷岭在施工时发现有墓葬遗迹,2006年3月10日开始发掘。到10月12日,考古工作者向公众展示了出土文物。墓葬中有直径分别为28.3厘米和17.4厘米的两块玉璧,其中一块长18.5厘米的玉珪,是汉朝时丧葬仪式中重要的礼仪用器,这是第一次在湖南省出土。
  
    湖南保存最好的玻璃剑璏精品——蟠螭纹玻璃剑
  
    1960年,长沙市杨家山铁路工地出土了一战国(公元前480-前222年)时期的蟠螭纹玻璃剑,是仿玉剑璏(zhi)作品。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俗称“昭文带”。玻璃剑璏出土很少,目前多见于湖南地区。蟠螭纹玻璃剑璏长10.3厘米,宽1.95厘米,厚1.3厘米。全器白中偏黄,上有红色沁痕,长方形,两端稍向下卷。下面靠一端处有长方形穿革带之孔,正面铸一身躯修长、弯曲如波浪的蟠螭。器形完整,龙纹形象生动,是所发现玻璃剑璏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精品。
  
    湖南首次大批量发掘的金属货币——金饼
  
    2005年12月8日,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风篷岭在施工时发现有墓葬遗迹,2006年3月10日开始发掘。到10月12日,考古工作者向公众展示了出土文物。墓葬中出土了19枚金饼,每枚直径6厘米,重约半斤(约250克),上刻有“V”字图案。考古学家介绍,金饼是一种货币,也显示了当时王族的富贵。这是湖南省迄今发掘的古墓葬中第一次大批量出现金饼。
  
    湖南发现成套的古剑——玉具剑
  
    1955年,湖南省长沙市蓉园M13出土了一套成套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的玉具剑。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玉剑首:直径3.8厘米、厚0.4厘米。蟠螭纹玉剑格:长1.5厘米,宽5.5厘米,厚2.5厘米。蟠螭纹玉剑璏(zhi):长5.7厘米,宽3.3厘米,厚1.1厘米。蟠螭纹玉剑珌(bi):长5.9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以玉饰剑,在西周已有发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达官贵族为标榜财富实力,显示社会地位,表明身份,在所佩之剑上饰玉,玉具剑于是被广泛使用。成套玉具剑以西汉为盛行期,但4件玉剑饰一同出土的并不多见,湖南目前仅发现此一套,因而弥足珍贵。
  
    中国青玉中的精绝之作——透雕动物纹玉嵌饰
  
    透雕动物纹玉嵌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的物品,1978年出土于长沙市渫湾镇象鼻山的有“天子之制”的王室墓中。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雕镂精细,表现对象丰富,上嵌绿松石,是同类玉饰中的精绝之作。透雕动物纹玉嵌饰,为片状饰物,或为随葬漆器上的装饰物,漆器由于年久早已腐烂,仅存此物了。可以想象当时这件漆器的精美程度。整个器物采取了镂空雕刻手法,线条雕刻刚劲有力,弥补了平面雕刻所表现的图案立体感不足的弱点。这种雕刻技法是前所未有的,并一直沿用到东汉、南北朝。这件玉佩采用镂雕工艺,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细节精美,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足以代表西汉玉器工艺的巅峰水平。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