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郝坪村:城市农业芳香四溢

更新时间:2017-12-09 12:56:3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正是葡萄熟好的季节,7月31日,记者走进了永定区沙堤乡郝坪村。一路上果木葱茏,公路两边到处是蔬菜基地和葡萄园大棚。
  在该村的天门葡萄合作社工作房里,堆满了采摘回来的“无核王”葡萄,七八个人正忙着修剪,装箱。他们是来自广州的批发商,是今年葡萄园迎来的第一波批发商。
  “我们早就听说这里的葡萄很好,所以就过来了。”批发商张世情说。
  看着硕大的葡萄,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吴铁告诉笔者,“无核王”葡萄是第一批上市的葡萄。目前市内的批发商、超市都和他们有联系,已经不愁销路,只担心产量。
  葡萄园只是郝坪村大力发展城市农业的一个缩影。村主任张远宏介绍,为了对接发展的城市,该村1162亩稻田除了100亩用来种水稻,其余的全部种上了经济作物:村里有葡萄362亩,搭架西瓜200亩,包括莲藕和樱桃西红柿在内的蔬菜400亩。此外,还有建成的山地水果园1500亩。
可以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郝坪村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型。     (下转2版)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制种,到9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再到目前的土地流转等领域,郝坪村走到今天,既付出了阵痛,也尝到了转型的甜头。
张远宏介绍,上世纪70年代,郝坪全村上下皆制稻种。直到1996年,因为价格差异等原因,制种不再是村民致富好路子。于是,村干部通过乡政府,前去邀请永定区农业局的领导和技术员来村里,尝试产业结构调整。
2001年年底,永定区农业局派出了10名农业技术员驻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首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
但郝坪的村民并不敢立刻跟风而动。因为在他们眼里,往往政府叫种什么他们往往就亏什么。面对群众不信任的眼神,乡政府、村委会的干部和驻村技术员轮番上阵,天天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并做出"种子、苗木收益后再付钱"等承诺。最后,村里一共种了100亩莲藕,100亩樱桃西红柿和80亩立架西瓜。
当年的种植大获成功。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在第二年争相种植这些农作物,尤其是搭架西瓜因光合作用好,温差大而脆甜可口,远近闻名,随后成为了郝坪村的一大农业产业之一。
对于立架西瓜,张远宏为记者算了一笔帐:由于产量是普通栽培西瓜的四五倍,亩产约4000公斤没有问题。按照批发价计算,每亩纯收益约5000元。如今全村共有西瓜200亩,年产西瓜大约80万公斤,光这一项收益就达一百多万元。
由于西瓜栽种有个讲究,不能重地。为了长远发展,技术员和村民一起开始探索另一种高效农作物——葡萄。
2003年,永定区农业局的技术员率先在村里栽种30亩葡萄示范园。村民眼看效益不错,于是纷纷效仿,葡萄种植在这个时候得以迅速推广开来,一共达到362亩。
“葡萄的收益大约是9000元/亩,光葡萄一项村里年收入就高达300多万元。”张远宏这样说。
当立架西瓜和葡萄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时候,一样很不起眼的经济作物——蔬菜,进入了乡政府和村干部的视野。他们分析认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对时鲜蔬菜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而郝坪村离市中心不到8公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蔬菜种植大有可为。
随后,在永定区农业局和技术员的支持与带动下,全村一共种了400亩蔬菜,所产的菜全部供应到市城区。
与西瓜和葡萄等经济作物相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风险系数少的蔬菜更受群众的欢迎。
家住香文岗组的张功学,是典型的田少产量高的蔬菜户。当我们来到他家时,因为头天晚上刚去市内卖菜,他正在补觉。
“我们这里田土少,像我们家只有2亩地。现在是本地菜的上市高峰期,每两天去市内卖一次菜。高的时候七八百元,低的时候大约四五百元。”张功学介绍,正是因为种菜,让自己解决了小孩的上学费用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靠敏锐的嗅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才能获得发展。”总结这些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时,张远宏如此告诉记者。他介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
“如今全村95%的家庭都翻了新房,如果偶尔看到一幢旧房,别奇怪,那是没拆掉的,那家人盖的是第二幢。”张远宏笑着说,下阶段,村里除了紧扣城市农业外,还将利用处于张清公路旁的优势,谋篇布局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服务好城市和旅游,使郝坪村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

.

.

.

.

.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