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我临《大观帖》的一点体会

更新时间:2017-12-09 12:57:2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大观帖》又称《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刻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因宋徽宗的书画偏好,又加上宋太宗时所刻之《淳化阁帖》枣木板已经皴裂,难以复拓,故徽宗诏令倾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名迹钩摹镌刻而成。
此帖摹勒细腻、刻工精良,与墨迹毕肖,并改正了《淳化阁帖》中的原帖标题谬误。据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安氏本《阁帖》与国内所藏的《大观帖》残卷相较,前者的确不如后者。
全帖共10卷,由于刻成后不久北宋即亡,原石被金人掠走,故当时便极少有拓本行世,至今仅见分藏于各地的8卷残本。我所见到的便是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的《大观太清楼帖》。从这8卷书法风格来看,全帖以二王书法脉络为主线,二王书法不仅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余者书风也大都与王书风相近。
我认为《大观帖》的最大好处就是摹刻逼真,临写时完全可以信笔书来,轻松发挥,几乎没有临写碑刻的那份刻意与沉重。《大观帖》摹刻的精细程度,又使我在临写时感觉是在临一件件用白色墨汁写在黑色宣纸上的作品,《大观帖》与《集字圣教序》相比,二者都是刻帖,但后者系集字之作,徒具单字形貌与木讷而无感情的线条,王书本来的行气与神采已所剩无几。《大观帖》由于摹刻的是一件件完整的作品,故作品的章法行气、笔情墨韵仍然清晰可辨。
时至今日,王书真迹已然不传,就连唐摹本也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大观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跨越宋唐、直窥魏晋堂奥的经典学习范本。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大观帖》中受益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我在临习此帖时比较放松,以自然状态书写,在把握好作品气息与格调的前提下,不斤斤计较章法的安排与行气的衔接,写实临摹时也不会感觉到累,写意临摹时也可以尽情发挥。
在这里,我选临的是第六卷中的《追寻伤悼帖》,此帖多内厭之法,故米元章曾疑为大令代父之作,整件作品以行书为主要基调,间杂草书,系典型的二王书法风格。
临习此帖时我尽量追求形似,但又不是一味简单刻意地追求形似,而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求其神韵与古雅(尽管结果不一定如此)。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我便打乱了原帖的章法,变竖幅为横幅,在保证风格基调与原帖一致的前提下,对个别字形及整篇章法作了一些处理,以适应新的章法要求,如将少数字的笔画线条加粗或变细,字形或放大或缩小,或将个别字变行为草等。尽管作了这些改动,但如果不仔细对照原帖比较,乍一看,还不易发现这个改观,作品完成后,自认为与原帖精神风骨相距不远,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作者系张家界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