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转载]山水之外的风景

更新时间:2018-03-19 13:43:42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周芦屾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原文地址:山水之外的风景作者:张家界武陵源邓道

    我很骄傲,我出生在旅游胜地张家界;我更自豪,我是一位“铁杆”的文学爱好者。家乡的青山绿水喂养我的身体健康成长,文学的无穷力量让我的精神世界布满阳光。

    《文学风》杂志找我约稿,说是要在今年适当时候推出毛泽东文学院“七匹狼”组稿,要求我们每个“狼”在清明节前递交自己的创作经验谈。说句实话,接到这个命题时我的心里着实有些忐忑。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在张家界的一家区(县)级网络媒体做记者,尽管兼任着当地的作家协会主席,也参加了毛泽东文学院全省第九期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并幸运地创意和成为“七匹狼”中的一员。我也深深知道,“质”也好,“量”也罢,我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最多也只能当成文学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一名发烧友而已。但是,《文学风》布置的作业是要完成的,否则就枉费了毛泽东文学院给我们“七匹狼”的特殊待遇。恭敬不如从命之余,谈点什么好呢?俗话说,“靠山吃山”,张家界是我最大的靠山。那么,今天我就“靠山谈山”,在张家界的范畴内漫谈一些与旅游文学的话题,不求大家都能喜欢,只求大家都不反感。

    我是怎样爱上旅游文学的?当然与家乡山水相关。去年金秋,张家界景区为故去的“宣传功臣”吴冠中大师立了一尊铜像,供海内外游客瞻仰。张家界被誉为“三千奇峰”,天子山顶的贺龙铜像被称作“三千零一峰”,吴冠中铜像也因此被称作“三千零二峰”。张家界之所以给吴冠中立铜像,是出于感恩,感恩吴老先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缘张家界,感恩吴老先生不仅用自己的画笔推介张家界,还用自己的文笔向外界赞美张家界。吴老先生赞美张家界的文学作品名叫《养在深闺人未识》,首发在1980年元旦《湖南日报》上。正是这篇散文,让张家界的山水开始声名鹊起,让尚在读小学的我对文学有了朦胧的认识。吴老先生曾在文中饱含深情地写道:“这里的秀色不让桂林,但峰峦比桂林更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颇为凑巧的是,当时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桂林山水甲天下》,激发了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和向往之情。而在我心中,则升起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以张家界为主的文章也能早日“搬进”学生教科书。也正是这个愿望,使我深深爱上了旅游文学,也催生了我长大后要当作家的梦想。

    我有哪些创作经历?经历不是很曲折,但也绝不平淡。念初三时,我开始写日记,写家乡山水的魅力,写家乡村庄的变迁,字里行间流露着我对家乡的热爱,也展示了我日益膨胀的文学才情;进入高中后,我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经常泡在阅览室阅读文学著作,以至于每次考试语文成绩总是出类拔萃。高三那年,同学们忙着迎接高考,我却不知天高地厚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向《湖南日报》投稿。结果那个黑色七月,我高考落榜的同时,收到了《湖南日报》李姓编辑的退稿信,信中只有一句话:“多读、多写,唯一的良师。”这封信虽然不长,我至今还保存着,因为信中这句话时时刻刻鼓励着我,鞭策着我。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那时候,摆在我脚下的路只有一条,就是随父母一起干农活。当然干农活之余,我没有颓废,仍追逐着我的梦想,尝试着写小说、诗歌、散文,不过对外投稿依旧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1992年春天,我所在的村庄多了一条路,这是一条连接张家界景区与城区的路,这是一条通向山外精彩世界的路。出于生计考虑,我到这条路上谋了人生第一份职业:养路工。因为这份职业,我有了接触南来北往路人的机会,我有了对家乡山水人文深层次的思考。于是,我发觉文学创作的舞台忽然之间变得宽阔了,文笔也变得比往日灵活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养路工的第三个月,我创作的旅游散文《百丈峡情思》公开发表在《人民公路报》上。拿着有油墨芳香的报纸,我有些欣喜若狂,逢人就说:“我发表文章了,我发表文章了!”

    处女作的问世,无疑激起了我向作家梦进军的热情。而一位文化人的出现,又几乎改变了我从事纯文学创作的轨迹。这位文化人名叫金沙,现在是湖南省著名词作家。当时金沙在武陵源区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我拿着一叠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希望得到他的指点。金沙先生说我的文学作品有几分灵气,但学生气很重,要想有进步就得多深入生活。张家界是旅游区,需要加大宣传,金沙先生站在培养本土宣传人才角度上建议我先写好新闻,文学创作可以慢慢来。在金沙先生指导下,我的新闻作品开始经常见诸于全国各级媒体报端。20年下来,我竟然成了张家界颇具知名度的媒体记者之一;遗憾的是,20年间,我虽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也发表了以旅游散文、纪实散文为主的近百篇文学作品,但由于职业原因,文学语言不断被新闻化了,创作作品缺乏深度、厚度和力度,难算佳作。

    我在旅游文学创作上有成绩吗?说起成绩来确实有些惭愧。硬要充数的话,就是获了几个小奖,出版了一本书而已。2006年度,省委外宣办牵头组织“魅力湖南”征文活动,共评出优秀文章52篇,我创作的两篇游记《宝峰湖听歌》、《夹山悟禅》名列其中;2009年度,我的纪实散文集《情牵张家界》公开出版,为宣传家乡张家界贡献了应有的力量;2012年度,我创作的散文《玩水宝峰湖》在湖南省纪念世界自然遗产问世20周年征文中三等奖,创作的散文《醉美黄龙洞》入围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优秀导游词征文大赛。

    我在旅游文学创作上有那些经验?没有多少成绩,也就谈不上什么经验,但是教训是有的。首先是一定要深入生活。一切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旅游文学更是如此。不深入生活,旅游文学创作就只能空想,就会完全脱离实际,就会失去其本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深入生活后,旅游文学创作的素材就会取之不竭,创作的内容就会有血有肉,创作的作品就会耐读耐看。其次是辩证看待新闻与旅游文学作品的关系。新闻与旅游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就是来源于生活,不同点就是新闻记录生活,是照相;而旅游文学作品则要高于生活,是绘画。新闻是文学的基础,旅游文学是新闻的升华。只有弄清了二者关系,才不至于文学作品语言新闻化,才能创作出真正的文学作品。再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省作协副主席欧阳友权给我们授课时曾强调,任何行当只要你认准并坚持了,你就会走向成功。我想,我之所以能成为张家界当前的知名记者,是因为我坚持了20多年;我同样相信,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大家只要坚持下来,一定会取得新的收获。

    我还有哪些想说的?要在《文学风》露一下脸,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这次要抓住这个机会,推介一下我的张家界。请大家放心,绝对不是商业广告。

    最先要说的是,“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吴冠中先生访问张家界后直至去世,不曾再次踏访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然而跟着他的足迹,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却络绎不绝。仅仅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沈从文、丁玲、曹禺、莫应丰、峻青等知名作家慕名走进张家界。他们走过千山万水,仍陶醉于张家界的鬼斧神工;他们创作过不朽名篇,仍歌唱张家界的天生丽质。

    第二要说的,我少年时的愿望早已实现。2001年秋季,张家界本土作家刘晓平创作的散文《奇山异水张家界》,入选教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3册。此后,又有《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峪的“野”》、《宝峰湖》等6篇美文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2012年年初,游记《迷人的张家界森林公园》被编入新加坡中学二年级高级华文课本。30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张家界从名不见经传到成功“搬进”海内外华语教材,靠的是风景的力量,更是文学的力量。

    第三想说的,文因景而生,景因文而名。200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曾说:“写作就是旅行”;全国知名作家张贤亮认为,旅游和爱情同样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没有旅游也就不会产生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反过来促进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我想以一个张家界原住民的名义,真诚邀请大家多到张家界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告别雾霾天,相约张家界。走进张家界,回归大自然。张家界有的是奇山,有的是秀水,有的是淳朴的民风,有的是独特的风情。我相信张家界会让大家的文学创作更加生动鲜活,我更深信大家的造访会让张家界的旅游知名度插上腾飞的翅膀。

    最后想说的就是,无论时空怎么转换,不管旅途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热爱文学、拥抱文学,就像热爱湖南的“眼睛”、我的家乡张家界一样。不为别的,只因山水之间,风光独好;山水之外,风景更妙……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