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井冈星火

更新时间:2017-12-09 12:40:4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解说】夜幕降临,井冈山的路灯亮了。
  这是井冈山特有的路灯,它独特的形状,让人浮想联翩。
  不知它的设计者,在画下第一张设计图时,脑海中是不是浮现那著名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对共产党人地毯式的搜索和大屠杀过后,中国革命遭受重创,只剩下微弱的生命之光,6万名党员,只剩下1万多人。
  充满白色恐怖的中国大地上,甚至找不到一块安全的地方,可以供中国共产党召开一次像样的会议
  正在这时,井冈山的火把高举起来了。
  83年前,中共六大召开,会议地址为苏联莫斯科郊外的一栋别墅。
  这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一次在外国共产党的地盘上召开大会。为了保密,代表们始终以编号代替姓名。
  会议一开始,全体起立,为在大革命中牺牲的共产党员们致哀,整个会场哭声一片。
  作为中共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没有出席这次会议。
  此时,刚刚与朱德会师的他正在井冈山上,在一个被后人称为八角楼的地方,就着一盏油灯,苦苦地思索着:中国革命向何处走,能走多久,特别是——怎么走。
  【同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 饶道良:
  就是在1927年春夏这个大革命失败之后,大革命失败之后的话,我们党在全国很多地方就是举行了这种,发动了这种武装暴动,这种武装暴动大概100多次,大大小小100多次,我们比较熟悉的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广州暴动,但是这些暴动后来的结果全部失利了,全部失利。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党内的一些这种有识之士的话,就会开始看出这些问题,考虑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按照我们的这种老大哥苏联它这种模式,革命的模式来闹革命的话,为什么我们在中国,不能取得成功,这是很多的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解说】照搬老大哥苏联的经验,中国革命意外地屡遭挫折。在苏联土地上成功的好经验,为什么在中国如此水土不服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中国革命应该如何搞的经验,并没有从几千公里外空降而来。土生土长的经验,需要土生土长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摸索。
  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毛泽东在思考。
  真理的脚步,有时也难免徘徊;但最终,它会穿透黑暗,姗姗而来。
  遥想当年,坐在这张桌前,毛泽东胸中翻卷的,是怎样的风云呢?
  这个小小的窗子,又让他看到了多远的远方呢?
  (下转2版)

(上接1版)
【同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齐卫平
  那么,这个时候毛泽东非常坚定地选择了这么一条,就认为共产党必须还是要在农村里面去建立根据地,然后逐步在党内两种不同的路线斗争当中,他越来越坚定,中国革命一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所以这个从一开始是一个很无奈的一个选择,然后逐步清晰中国革命是应该走这样一条道路。
  【解说】为了节约宝贵的茶油,毛泽东的油灯自觉地只点一根灯芯。
  昏暗的灯光,成就了光芒四射的思想。它不但指导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它使处于懵懂状态下的共产党人明白了,照抄别人,永远不是自己的答案。
  这是在马列著作中无论如何找不到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路,是井冈山的道路,也是中国革命的道路。
  【同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 饶道良:
  关键是这条道路的开启,因为在井冈山斗争之前的话,我们一直是延续着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就是苏联的这种从城市然后再到农村的这么一个模式,那么我们从井冈山开始,我们这个模式跟他们刚好相反,就是先农村后城市,那么是由我们这个国家的这个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总导演 李前宽:
  而且井冈山这个500多平方公里的山川,这适合一个打游击的一个地方,所以毛泽东来这里,选择了井冈山,我说太英明了,太高明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这样一个地方,而且在这个方圆里面,红米饭南瓜汤就养就了这些原始创业的共产党军队创业的这些地方。
  【解说】几十年后,在延安杨家岭上,即将指挥与国民党最后决战的毛泽东,回忆当年说: 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这是一大经验。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土地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规定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神圣权利。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农民的支持,具备了扎实的基础。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就明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政治。
  一个大跟斗,有点摔明白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枪杆子的它,从这以后,将枪杆子视为了命根子。
  走出最低谷后,这个浴火重生的政党,从此更多地拥有了上天入地的大境界,孕育了感天动地的大精神,陶冶了惊天动地的大情怀。
  【同期】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 倪兴祥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这是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应该说是有机的结合,走出了中国有特色的这个革命道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解说】这里就是被重新复原后的小井红军医院。当年,已经算是红军最好的医疗机构。
  现在,作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参观游览的人每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平静地享受着富裕后的日子。
  如果不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想到,几十年前,在平静的村庄中,还发生过如此悲壮的故事。
  【同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 陈胜华
  1929年的冬天,井冈山是连续下了40多场雪,红军战士,绝大部分都是两件单衣,又不断地下雪,在这样的战争当中,战士们不断地跑来跑去,又不断地下雪,泥浆踩的将近半尺来深,不要说休息,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条件就是这么艰苦,但是他们红军就是利用这种天气,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这仗始终掌握我们的手里,那么到了1月29号,敌人在正面进攻不能得手的情况下,他们就花了两百块银元,买通了井冈山脚下一个猎夫叫陈成,扑向黄洋界哨口,沿着一条罕为人知的小道,攀爬上了这个小井。
  【解说】这时,红军医院还有着130多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重伤员。
  手无寸铁的伤员被拉到了医院附近的稻田里,全部被杀害。红军医院也被敌人付之一炬。
  130多位烈士中,后人只知道18位的姓名,他们的面容,我们一个也不知道。
  她是红军中有名的女将领,也是朱德的妻子伍若兰。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部门尽了最大努力,也没有找到她生前的照片,只好按照人们的回忆,重塑了这位女战士的塑像,让她站在战友们当中。
  在一次战斗中,有身孕的她为了掩护同志而被俘。
  残暴的敌人,砍下了她的头,悬挂在赣州城头示众3天,腹中6个月的胎儿也被挖出剁碎。
  刘真,是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常委,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委员,被俘后,敌人挖去他的双眼,然后将他放在蒸笼中活活蒸死。
  就是在如此难以忍受的肉体痛苦中,刘真也没有背弃自己的理想,牺牲时仅23岁。
  照片上这个消瘦的小伙子,名叫张子清,是深得红军将士爱戴的高级将领。
  1928年,张子清负了伤。可是红军医院的条件很差,没有抗菌素类的西药,连开刀的麻药也没有,伤员要截肢的话,就用高温消毒后的木匠锯子直接锯。
  几经努力,张子清嵌在踝骨里的子弹仍未能取出。直到这个时候,他依然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给了别的伤员。最终自己伤重不治。
  50年后,来自井冈山的党史收集人员找到了张子清的妻子,老人一直都不相信丈夫已经离开人世。
  党史收集人员将张子清牺牲的原委告诉了老人。等了一辈子的妻子嚎啕痛哭。她说,我等得头发都白了,就是要等到井冈山的人亲口告诉我,他真的死了。
  这些人,
  这些追求幸福,却毅然放弃了生命的人,
  这些连姓名和面容都没有留下来的人,他们究竟为了什么?
  为名?为利?为官?为财?
  更何况,他们中很多人家境优裕,早已拥有以上这些东西。
  【同期】井冈山市市委书记 梅黎明
  你说没有一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他是扛不住的,他理想的信念背后,就是为了大多数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我们美好的愿望,而往往很多人没有看到希望的这一天,结果他牺牲了。有些像我们当年井冈山,送郎当红军,送夫当红军,送一个牺牲一个,一个送到自己都牺牲,这家人都没有了。为的是什么,也是一种理想和信念。
  【解说】在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里,就有4.8万多名革命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平均每天有50多位烈士倒下。
  在这里,铭刻在烈士名录上的只有15744位,有3万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中,摆放着一块无名烈士碑。它是当年的老红军谭家述将军,特意叮嘱家人采用汉白玉精制而成。
  老人临终之时,要求家人把他的骨灰送往井冈山,洒在曾经战斗过的黄洋界上,他说,我要跟我那些战友在一起。
  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军人,面前呈现的,依然是年轻时曾经的殊死沙场,和震天的喊杀声。
  为了建立新中国,全国有2100多万革命者捐躯,而各地烈士在册记载的只有160多万,有1900万革命先烈名字无法找到。
  今天,无数的人们,向他们高尚的灵魂低下头去。
  这不仅仅是致敬,更是追随和认同。
  英雄已去,但流淌在后代血脉之中的理想与信念不死。
  只要后人们记住那些曾染红过这块土地的鲜血,英雄不死。
  只要勇敢、忠诚、善良、正直,是全人类都推崇备至的美德,英雄不死。
  只要我们记住这一直闪耀在前辈头上的红星,英雄不死。
  今天,井冈山的英雄们,就在他们后代的演绎下,活生生地重现了。
  这个歌曲,大概大家都听到过吧?里面有一句:三送红军到拿山。
  每天傍晚,井冈山的人流和车辆,都流向一个方向——歌中提到的拿山乡,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就要开演了。
  这出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的演出,所有的参演演员,都是当地农民。
  【同期】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总导演 李前宽
  他们会表演吗?我给你回答是,会,我说会,我说他们绝对会表演,但是你要先相信他们。
  【解说】夕阳西下,56岁的贵溪村农民吴家发照例换上了红军服,熟练地绑好绑腿,发动了自家的小轿车,往乡里实景剧场的方向驶去。
  在当地的路上,没有人会对一个红军开着现代化的轿车,在马路上穿梭感到奇怪。
  只有在井冈山,这样的装束随处可见,人们对它习以为常。在这里,几乎每个家庭中,都有红军的血脉。红军和绿色的山林,是井冈山引以为豪的两件宝。
  【同期】井冈山市市委书记 梅黎明
  我们就是为了以红色旅游为龙头,推进井冈山经济的全面发展,其中发展红色旅游理念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我们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解说】吴家发今晚的工作是在乡里排演的实景剧“井冈山”中扮演一个群众演员。这部戏其他的600多名演员,也和老吴一样,都是白天下地,晚上演戏,土生土长的当地乡亲,这一出戏,让当地拿山乡的百姓,每个人平均年收入增加了300元。
  对老吴来说,整部戏下来,他最为骄傲的是自己扮演的红军战士带领着挑粮小队,第一个从观众席中穿过的那一刻,这时,他真是浑身都是劲儿。
  (实景剧 演员报幕 “我们是农民,我们只会干活,可是导演说了,你们演父辈的辉煌,你们能行,我们就上来了”)
  【同期】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总导演 李前宽
  我说这样的开场白在任何一个晚会,和大的演出都没有这样的,那么朴实的老乡,那么朴实的种田人,他们说出一种最质朴的心声,只有在井冈山能够看到,而是我真的是在农民队里选出的演员,我认为他们就是,对原生态的最好的演员,我就说这样一句话,我说你们有理由骄傲,因为你们在自己这块白天耕田,晚上表演的地方,也是当年父辈在这革命和生活的地方。你们去再现父辈的辉煌,有谁比你们更有理由呢?
  【解说】英雄可以重现,但当年的艰苦,无论后人如何想象,都无法重现。
  从1927年的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到1930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守,短短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面,红军在井冈山就先后粉碎了湘西四次进剿,湘赣两省敌军的两次会剿。
  【同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 陈胜华
  所谓进剿,它是指单方面的,就是由湖南或者湘西单方面派出部队,来进攻井冈山,这叫做进剿,那么由湖南从湘西,就湘赣两省敌军相约来进攻井冈山这叫做会剿,还有一种军事术语,就是发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这叫做围剿,那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时期,前后一共五次反围剿。这个就是国民党政府出钱,出兵,对根据地进行这种军事进攻。
  【解说】啊呀勒,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江西,踏上了漫漫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就在井冈山下,战士们最后一次与亲人依依惜别。
  枪林弹雨,关山万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能够回来。这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正是一位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在离开家乡后,写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写着30多首歌的歌本,连带歌本上的名字,作为烈士唯一的物品,被送到了他的家中。
  【同期】龙潭景区保洁员 江满凤:
  那首红歌叫《红军阿哥慢慢走》是爷爷写的,他不是出去了,就没有回来嘛,那个歌本就是后来拿回我们家的,也是作为他的遗物拿回来了。
  【解说】最初拿到歌本的是江满凤的父亲。江满凤小时候,在山上放牛,父亲就带着女儿唱起了爷爷留下的歌曲。如今,爷爷留下的歌曲,已经成为江满凤的最爱,她在工作之余,也经常唱给到景区的游客们听。
  跟着红军长征,没有回来的,不只是江满凤的爷爷。江满凤的外公也是一个红军战士,当年跟着队伍离开了家乡。
  【同期】龙潭景区保洁员 江满凤
  我的外公走的时候,我的外婆还怀着一个小孩,就怀着一个大肚子,就是我们的舅舅,那时候还没有出生。我是听爸爸讲的,他说,我外婆快去世的时候,她就叫我的妈妈,叫我的舅舅,他们,她说你到门口去看一下,看你的父亲回来了没有,她说你们也不认识父亲,她说,就说舅舅就你没有见过父亲,也不知道是谁,她说我告诉你,高高瘦瘦的就是你们的父亲回来了。
  【解说】今天,井冈山的风光和文化,已成为了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完整无缺地留给了后人。
  这里的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
  这是一个伟人,在80年前写给红军将领的信中,对革命形势如诗一样赞美的词句:
  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还是这位伟人,在夺取政权后重返故地时,又一次地感慨万端: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因为蕴藏着重要的精神财富,这座山让人如此刻骨难忘。在这位伟人和诗人的作品中,专以井冈山为题的诗篇,一生有三。
  一个近8000万人组成的政党,兴衰荣辱的故事,足以震荡世界。当这个政党成为大国的持久领航者,并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20世纪中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成就时,红色的文化,也成为世界精神遗产中最为光彩的库存。
  井冈山下庄是烈士王佐的故乡。
  当年的王佐家和王氏祠堂,被白军放起一把火,烧得只剩下了这块孤零零的地基。重建房屋的烈士灵位旁边,贴满了儿孙们大大小小的奖状。
  烈士在这里,看着家乡熟悉的山水,也注视着儿孙和乡亲,过着火热的好生活。
  这,正是他们那一代人当年为之奋斗的梦想。
  (此文为新华社《领航中国·红色足迹》多媒体专题系列报道第三集解说词)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