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丽江的诱惑

更新时间:2017-12-09 12:55:1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编者按:在 “彩云之南”,丽江以优质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沉淀、极具创意的营销,正日益成长为这个旅游大省的“头牌”。而作为湖南旅游龙头的张家界,也早已声名远播,正朝着世界旅游精品的目标迈进。两个旅游版块的旗手,各有各的发展经历,各有各的推介经验,各有各的影响力、号召力。
  旅游业是个互通性很强的产业,他山之石,往往可以用来砥砺自己。不断借鉴、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张家界旅游之所以能够得到跨越式发展,其中也得益于我们虚心学习其他旅游景区的先进理念和可行措施。为此,本报特派出采访组“走出去”,对丽江的旅游经济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探访与解读,以供广大读者参阅。

  丽江的魅力在哪里?她凭什么诱惑我?我一遍遍地问自己。
  是灰瓦土墙的宅院,还是五花石铺就的街巷?
  是茶马古道和曾经走在古道上的马队,还是古城里的水、俯瞰古城的雪山?
  或许都有一点吧。虽说漂亮的宅院其他地方也有,有些还远比它富丽堂皇;街巷是方便人行走,而不是来诱人发呆的。
  古道或许太远,自从有了汽车、火车和飞机,谁还想骑着马一走几个月?倒是那古城的水仿佛是被赋予了人性的,温婉缠绵得实在有些甩不开;雪山轻易触摸不到,但它原本就是供人眺望和遐想的,正方便了想象的翅膀由没有围墙的城起飞。
在大香格里拉的圈里
  住在丽江古城的回顾客栈,店家提到一个需要十天才能完成的旅途——香格里拉环线。不是推荐而是提供一种选择,很是向往。
  所谓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分小、中、大三个圈。小环线:丽江-中甸-泸沽湖-丽江,周长700公里;中环线:丽江-中甸-乡城-稻城-亚丁-泸沽湖-丽江,周长1200公里;大环线:丽江-中甸-徳钦-芒康-巴塘-理塘-康定-泸定-石棉-西昌-攀枝花-丽江,周长2200公里。这无疑是丽江人为丽江旅游而作的设计,三个环线如同三个绕不开丽江的圆。
  丽江是在这个圈里的,而且是这个圈里最抢眼的一个,是起点也是终点。
  其实,丽江自身的旅游资源是可以自成体系的。有古城,3.8平方公里,4000多户居民,800多年历史,滇川藏的要冲,茶马古道的重镇,想不看都不成;有玉龙雪山,我国最南端的现代海洋性冰川,离城不到20公里,5596米,神圣不可亵渎,想忘却却总也忘不了;有泸沽湖和湖边摩梭人独特的母系文化,不用说48平方公里的湖面,单是“走婚”习俗,就足以引人前往;有黎明老君山,715平方公里,森林葱郁,环境幽静,冰蚀湖泊星罗棋布,丹霞地貌规模宏大;还有临城的拉市海湿地、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洛克和顾彼得笔下的古纳西王国,香格里拉和玉龙第三国的传说,茶马古道的历史背影,在为丽江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其作为旅游王国的精神世界;以纳西族(含摩梭人)、彝族、白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各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家庭形态、宗教信仰、服装服饰、村寨民居等所表现出来的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内外游客而言,本身就是一道独特亮丽的旅游风景线。这是一个涵盖了自然、人文和独特民族风情的高品位的旅游组合。这是一个可以为从事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人们,提供多元文化元素、丰富创造源泉和强大生机活力的梦幻之地。
  但丽江并不想幽闭于狭小的行政区域,搞属于自己的小旅游循环体系。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丽江,谋划的是以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和东巴文化等高品位资源富集地带为核心,以兼具旅游集散地功能的泸沽湖、老君山为支撑,由金沙江峡谷景观带衔接和补充,“居六江之门户,带动滇藏川”的大旅游。这个大旅游,不局限于丽江,不局限于滇西北,也不局限于滇川藏交界地带的那个区域。丽江关于旅游的构想,已从滇藏民族文化走廊出发,穿越了迷幻的传说和茶马古道的历史背影。
  丽江旅游文化的核
丽江的核是古城,古城的核是纳西东巴文化,而东巴文化的核似可用“和”概之。
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兄弟失和是一种悲哀,虐待兄弟更是一种罪恶。东巴教著名的长幅布卷画“神路”绘有不少因生前砍伐山林、滥杀野生动物而在鬼域受苦的罪人,用于警示人们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或许是“和”的源头。
亲近自然又畏惧自然,纳西先民把对大自然的敬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东巴古籍和民间信仰的一个基调。在“回归自然”的宗教理念约束下,纳西人渴望死后循着来时的足迹回到祖先曾经生活过的有草场、森林、山泉的高山和原野。
依地势取水源,借高山避寒风,“和”的理念运用于古城的选址和构建,因而成就了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四时春景象;垂杨柳于水岸,引蔷薇入宅院,“和”的思想化入百姓的生活,因而营造了“古城四季皆如画,家家泉水伴垂杨”的宜人环境。至于“官姓为木,民姓为和”,和成为丽江纳西族的大姓,或许只是巧合罢了。
“早期为生,中期为战,后期为和”,纳西民族精神由“生”、“战”转而向“和”,是由生存需要所决定的。或许是在从草原迁入西南山地的过程中消减了太多的英雄气概,或许是在与汉、白、彝、藏等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周旋中学会了更多地利用智慧,纳西先民自唐代迁居现分布地以来,其生产形态从游牧渐变为定居农耕,其生产对象由动物变为土地,其生产工具由鞭子和猎枪改换成锄和犁,和平、和谐、和善日渐成为其民族文化、精神的趋向。唐宋时期,东有强大的唐帝国和赵宋王庭,北有吐蕃雄峙,西、南则有南诏、大理国并起,纳西先民只好据守于玉龙山下、金沙江畔的狭窄空间营造生活。元以后,纳西融入到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学会了耕耘土地,学会了建设和平的生活环境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到了明代,纳西木氏土司更是主动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向中央王朝寻求认同,汉传佛教、道教、儒教和汉式教育、汉族生产及工艺技术纷纷引入,汉文化的和平主义和和谐精神植入纳西上流社会,并使纳西族固有的尚武传统和英雄主义得到改造。清代雍正“改土归流”,纳西族与内地的一体化全面加速,以“和”为核心的文化进一步发展、巩固并最终确立起来。
丽江地面多种宗教共存得现象,其他地方不能说没有,但至少没有这么集中。在方圆不足400平方公里的丽江坝子,有60余座教堂和寺庙,其中包括多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喇嘛寺、汉传佛教寺院、儒教庙宇、道观、清真寺等。这种宗教的风云际会本身就是“和”。而各种宗教最基本的观点又集中为忍让、随缘、慈悲、宽厚、平和、容忍、博爱,更充分体现和阐释了丽江“和”文化的内核。
湘西旅游圈和她的核
作为与丽江有着同等地位的旅游热点地区,张家界和丽江的旅游在各自省内的区域地位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所在省份的西北,区内旅游资源集中,都是旅游发展的重心地带,等等。
2004年底,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大湘西地区的决定,湖南旅游发展工作的重心也随之转向大湘西地区。2007年《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两个核心、三大板块、四条黄金旅游带”的格局,并将张家界定位为两大旅游核心之一,大湘西为全省三大旅游板块之一。大湘西旅游板块以新兴的国际旅游品牌目的地张家界为核心,以湘西州、怀化、邵阳为增长点,以常德为连接支撑。其目标定位于建设集遗产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和城市商务体闲旅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其区位优势被概括为:处于湘、鄂、渝、黔、桂5省交界之处,距武汉、重庆、长沙等大城市距离适中,地理区位得天独厚;位于全国生态旅游走廊,北接长江三峡风景区和神农架风景区,南接桂林、柳州风景区,西邻梵净山、黄果树-织金风景区,东靠岳阳楼-君山、长沙岳麓山、南岳衡山韶山风景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位,是通往云、贵、渝的门户地带,也是全国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辐射和西南地区物质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起着引东接西、连南通北的重要作用。至此,大湘西的范围被确定为张家界常德、湘西州、怀化、邵阳五市州。
丽江是云南旅游的重心,张家界是湖南旅游的两个核心之一,是湖南旅游的龙头。然而,这个确定了的核心和龙头或许正好是张家界旅游的“自负”之源甚至忧患所在。丽江没有“核心”、“龙头”这样的名头称号,所以得在滇川藏的大范围、大香格里拉环线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因而成为事实上的核心和龙头。张家界有绝美的自然风光,独一无二的高品位资源,不可替代的核心和龙头地位,使得圈内其他景区——无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俗风情和古镇文明,还是怀化洪江古商城和抗日受降纪念地,抑或常德的桃花源、邵阳的丹霞地貌,一概沦为补充。旅游不是独角戏,竞争对手间的级差,可能使原本应该精彩的对手戏陡然间变得索然无味,甚或沾沾自喜之下的缓步悠闲。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滇西北旅游的重点和人们的视点一直在向北漂移:起初是大理,然后是丽江,现在是滇川藏交界地区的丽江、迪庆、泸沽湖和稻城亚丁。如何使丽江不淡出滇西北旅游的重点,如何把人们的视点留在丽江,丽江人提出了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态圈中心城市的构想。这是丽江人比较周边的林芝、昌都、甘孜、大理、攀枝花、怒江,充分分析了资源品位、区位地理、交通条件、品牌影响力等因素之后产生的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丽江人已经意识到:“独享阳光”的日子已经过去;张家界人是否有这样的忧患感?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