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敦煌三景

更新时间:2018-03-19 13:53:5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莫高窟
5月27日,我终于来到心驰神往的甘肃省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俗称千佛,距敦煌市25公里,是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凿而成的。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时至今日,仍完好地保存着从北魏到元期间各代窟492个,共有塑像2415身、壁画45000余平方米。
当天,我和一些朋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随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步入窟。莫高窟的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窟都必须参观,而是由讲解员带领选择十多个有代表性的窟去观赏。窟内没有照明设施,光线很暗,仅靠讲解员手中的电筒,电光照到那里看到那里。另外,在窟内不能拍照和摄影,据说是为了保护壁画,因为光照已让窟许多无价的壁画褪去了它五彩斑斓的颜色。过了一个半小时,在众多的窟中终于见到了敦煌莫高窟最美丽的“飞天”。“飞天”可以说是莫高窟的代表作,它两两相对,身着色彩艳丽轻柔飘逸的华服,长长的彩带飘散其间,翩翩起舞翱翔天际。与西方描绘的靠翅膀飞行的天使不同,敦煌的“飞天”只凭几根丝绸飘带却飞翔得轻盈舒展,使人感觉她们充满着内在的活力,更富有想象力和美感。另一个出名的人物图案是“反弹琵琶”,她是与“飞天”一样美妙的女子单腿独立,把琵琶拿到后背反弹,女子形象美丽、婀娜多姿。
在敦煌莫高窟,要说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有名的“藏经”。这个窟位于系统工程号窟甬道的北侧,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记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隐藏百多年的“藏经”,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肆无忌惮的掠夺。 “藏经”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发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那么,“藏经”是什么时候、又是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煌时为了保护经典而藏;另一说存放的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的经典。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现这个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鸣沙山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它处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整个山体都是由米粒一样的沙粒堆积而成的。鸣沙山距城南5公里,因沙流动发出响声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足动沙扬,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我是第一次看见沙漠,心情异常激动,就捧一把沙粒仔细瞧,只见五色沙粒细软滑圆,手感非常好。鸣沙山的山形也是相当美观的,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道道沙脊就呈现出波纹状,一会儿湍急,一会儿缓慢,一会儿还自己打转儿,明暗相间,连绵起伏,层次分明。由于山势陡峭,攀登只能缓缓而上。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人们从山上下滑的时候,常常会觉得两脚生风,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史书记载,天空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平沙静,这里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这就是敦煌八景中的“沙岭晴鸣”了。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解释不了,只能用传说故事来诠释。导游员对我们说,现在的解释大概有这么三种:一是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二是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就可能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轰轰隆隆的鸣响;三是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泄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了巨大的回响声。
站在鸣沙山的高处,会看见湛蓝的天空下,大漠浩瀚、苍凉、雄浑,千里起伏连绵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样高低错落,柔美的线条显现出它的非凡韵致。据现场的导游员说,相比而言,其它沙漠的沙都比鸣沙山的沙要坚硬。在鸣沙山,爬沙丘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只要你一脚踩下去,腿就要陷进去差不多有一尺多深。往上爬的每一步,几乎要手脚并用。爬行一两百米,绝对令人气喘吁吁。这一次,我体验到了这种滋味。
骑着骆驼在浩瀚的沙漠中穿行,又是另外一种感觉。风吹沙移,流沙就像水中的波浪一样,一浪接着一浪,在骆驼的脚下向后涌去。有人把沙漠比作大海,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真是太形象了。我体会到,到了沙漠不骑骆驼,就像到了张家界不上黄石寨一样,就会感觉到少了一点什么。
月牙泉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历经千年而不衰。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的文字记载始于隋朝,距今已一千多年。史载:鸣沙山之沙,“登之即鸣”、“鸣声如丝……,如雨……,如雷”;月牙泉之泉,“亘古沙不填泉”,“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沙,随风而动,遇水而流,然而鸣沙山的金黄色细沙,经千年风,历万载雨,却不动不移,山还是一样的山,沙鸣还是永远的沙鸣;水,是活性的,太阳可以烤干它,沙漠可以吞噬它,但月牙泉之水却卧沙不渗,日晒不涸,永远那么清澈动人,那么生机勃勃。自然法则里,沙强则噬水,水强则淹沙,沙水争强则肆虐狂暴,招灾惹祸。可是,在此处,却沙托碧水,水润黄沙,雄壮沙山环抱着月芽儿般的翠绿湖面,如壮少年拥着美少女,美少女倚着壮少年,天作地合,和谐美妙。还有风,还有日,它是沙水之共同天敌。永恒的风,一刮到永远,永恒的日,西落又东升,这都改变不了鸣沙山永远年轻的健壮体魄,抹不去月牙泉婀娜多姿的青春容颜。风永恒,日永恒,鸣沙山和月牙泉亦永恒。还有月亮,静静地照着他们,听鸣沙喃喃细语,看泉水翩翩起舞。银色月光下,鸣沙山临泉沐月,更显山廓分明,英姿勃勃;月牙泉水映沙山,更显含情脉脉,一往情深。我知道,是鸣沙山宽阔的胸怀广纳天上来水,宏大的肚量海蕴地下百泉,强壮的肩膀力挡八面来风,才使得月牙泉柔弱的姣美红颜不老,青春永驻;是月牙泉的秀美、灵气、纯洁、温柔给了鸣沙山无限的遐想,无限的幸福,才使鸣沙山更具力量,爱心不老。鸣沙山和月牙泉,共同创造了美好,创造了永恒。


.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