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与农户一起过小年

更新时间:2017-12-09 13:08:4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2009年,是特别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不仅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两股寒流”的巨大冲击,而且局部地区还经历了五十年一遇特大旱情的严重挑战。在这样劣势的环境下,市委、市政府,以及广大涉农部门和单位,始终特别关心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引导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组织劳务输出,开展返乡创业;广大农民自强不息,发挥优势,艰苦创业。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农民收入显著增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月7日,是农历小年,本报一批在基层工作和关注农村的通讯员,来到了身边的农户家中,与农户一起过小年,感受农村过年的喜庆氛围,与农户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并将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向广大读者展示今日新农村、新农民之精神风貌。

毛善祥:登高望远舒画卷本报通讯员周良波
  2月7日是农历过小年的日子,我有幸走进了武陵源区画卷路居委会毛善祥的家中。
  毛善祥的新居位于画卷路居委会安置小区。小区内各项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绿化到位。进入毛善祥家,各种家电齐全,柜机空调开放着,室内温暖如春。家里十分整洁干净,客厅正中挂着大红的对联,充满了迎新年的喜庆氛围。看到这一切,我对善祥说:“你依靠旅游发家致富,买了两套房子,买了别克小车,还有了自己的宾馆,成为百万富翁,真是日子比蜜甜。”善祥听我这么说,脸上笑开了花。
  毛善祥在武陵源还没进行旅游开发时家里很穷。初中毕业后,家中再也拿不出每年十多元钱的学费,他不得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回乡务农。为改善家庭条件,他自强不息,开过榨油坊,做过碾米厂。但家庭条件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聪明活泛的他一直在寻找着发财致富的路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华电宾馆、专家村等宾馆相继落户索溪峪,他便利用本地人的优势,为这些宾馆酒店推销木材,赚了一些钱。1990年,他在当时高云村三组的一荒废河滩上,花两万多元修上了新房子。随着武陵源旅游形势的发展,他思忖武陵源是世界自然遗产,应当保护好这一金饭碗。于是,他放弃了熟门熟路的木材生意。
  1993年,毛善祥又重启炉灶开始用三轮摩托载客。伴随武陵源旅游事业的日臻发展,载客生意特别地好。1997年,他又率先买回面的车,为来武陵源的客人出租。正在他出租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1998年的“7·23”洪灾给了他当头一棒,洪水如发疯的野兽,瞬间房子没了,一应家什没了。看着自己多年辛辛苦苦打拼的财产付诸东流,他的心在流泪,在流血,在哭泣,在哭问:为什么呀,上天这么不公平?
  但他没有向灾害低头,不向命运服输。1999年,画卷路居委会决定在原址统一安置灾民,还规划了一些临街门面。毛善祥感觉这是一个机会,将1600多平方房子全按双人间设计,修成酒店。很多人都说他超前了,怎么会有游客住到高云来?但就是这个超前,给他带来了滚滚财源。每年10多万元收入,让他很快还清了修房子时的债务,提前过上了小康。
  2008年画卷路征地拆迁时,毛善祥的酒店补偿了300多万元。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他没有急于享受,而是和别人合作又盘下一个酒店,每年可以分红20多万元。他说是武陵源的旅游开发给他带来了真正实惠,带来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问他:家产已达百万,收入那么可观,为什么2009年还愿意做每月工资500元的市容监察员?天天起早摸黑不说,而且天晴有灰,天雨有泥,工资又低,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你?
  他笑笑说:搭帮党的好政策和武陵源旅游事业的发展过上了好日子,就是不领那点工资,生活照样过得好好的。但把市容监察工作做好了,可以让来武陵源旅游的客人更满意,更舒心。“大河涨水小河满”,武陵源旅游更好了,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可以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在2010年我还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毛善祥是个登高望远的人,正在舒展美好的生活画卷。

王勇辉:蔬菜地里撑起希望本报通讯员田贵学罗启平
  2月7日,在农历小年的这一天,我们决定一起去拜访永定区返乡创业青年王勇辉。就在前不久,他先后被授予永定区和全市优秀返乡青年荣誉称号。一见面,他就激动地说:“我三次南下打工,吃尽了苦头,现在我到自家门前种植了28亩大棚蔬菜,我觉得效益很好,比在外面打工更有奔头。”
  1997年,年方20岁的王勇辉满怀激情加入到打工大军中,11年间,他南至广东,北到北京,干过许多种工作,但人生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变。2006年9月,他辗转来到了山东青州,一来到这里,他便被这里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给深深震撼了。几天后,他便在一家蔬菜加工厂找到了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他发现,这里的农民非常勤劳朴素,家家户户都搞蔬菜种植,但却不是单打独斗,每个乡镇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蔬菜产、购、销服务体系,农业经济组织非常发达,他们在一定时间会根据经济合作社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回避生产和经营风险,所产出的蔬菜相当一部分都是出口到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附加值高,农民收入相当高。
  转眼就到了2008年5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王勇辉所打工的蔬菜基地也受到影响,他的月薪也从以前的2000多元一下子降到了1000元左右。他想,何不以退为进呢?在国家大力出台政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形势下,也许返乡创业,在家乡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业是最合适的选择。
  当年8月,他回到家乡,通过考察本地的反季节蔬菜市场,发现我市的反季节蔬菜,特别是冬春季反季节蔬菜的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基本靠从外地进口,不但价格高,而且经过长途运输后,蔬菜质量也大为降低。随着我市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步伐不断加快,来我市休闲旅游的国内外高端游客会不断增加,对蔬菜的需求量和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市场发展前景十分诱人。而合作桥距市区和武陵源风景区也相对较近,发展蔬菜产业,条件十分优越。
  经过与爱人商量,他毅然拿出自己多年辛苦打工积攒下的所有积蓄和外借资金共20多万元,并高薪请来山东青州的技术员,采用成熟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高标准高起点建成了总面积28亩的蔬菜基地,包括五个跨度10至12米、最高达2.7米的日光型温室大棚和一个冬暖式育苗棚,总长度为500米,另外还有多个小拱棚,种植有辣椒、圆椒、茄子、西葫芦、花菜、特种黄芯白菜以及樱桃西红柿七个蔬菜品种。...
  现在他的蔬菜基地已初见雏形,平均每天请附近老乡参加大棚经营管理3人到5人,忙时达到15人到18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50元左右,自己每年的收入也在8万元以上。
  王勇辉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算富。下一步他打算逐步扩大基地规模,把基地定位于“起示范带头作用的蔬菜基地”,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计划通过两年的努力,把蔬菜规模发展到150亩以上,三到五年后发展到500亩左右,以点促面,循序渐进,把合作桥建成全市规模化无公害绿色反季节蔬菜示范基地

刘继才:我种粮我快乐本报通讯员鲁絮袁永召
  早就听说“种粮大户”刘继才的大名,2月7日,我和单位的高级农艺师袁永召一块去他家过小年,看看他的小年是如何度过的。
  刘继才,永定区桥头乡高峰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抓住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时机,只用了四年多时间就走上了种粮致富路,更带动高峰村涌现出年种植面积15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8户,使得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规模种粮的新局面。
  2008年,他靠租赁126亩耕地种植水稻、油菜,创下了全村农村家庭农业年收入14.7万元的最高水平。其中种植水稻126亩,总产量5.7万公斤,创收11.5万元,种植油菜40亩,创收3.2万元。2009年,他种植水稻206亩,总产量8.7万公斤,收入16.1万元;种植油菜40亩,平均亩产145.3公斤,总收入2.3万元。
  今天来到刘继才家,他为我们安排了特别的活动,介绍他的“铁宝贝”给我们一一认识。“铁宝贝”就是他近几年购买的农机,他说,这些“铁宝贝”是他增收的好帮手。2007年他租用稻田62.5亩,总产量2.5万公斤。由于当年他只有一台小型收割机无法完成全部的农活,不得不付费请人,加之农业物资价格上涨,因而生产成本较高,每亩纯收入仅300元。这时,他便想走粮食生产机械化道路。于是,他主动找到有关部门,道出了种粮大户的苦衷,相关单位领导听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到该村实地考察,推荐适合该村田间机械作业的机具。到2009年,他已在永定区农业局、农机局等单位的技术帮助和专项款补贴下,斥资4万多元购进了“金牛”牌耕整机、“联华”牌收割机、“衡岳”牌农用运输车、“富来威”牌插秧机、“华辉”牌机动喷雾器等机具8台(套)。使用机械化作业,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的匮乏。忙完自己的农业生产后,他还有能力负责周围近千亩稻田的机耕、机收……
  刘继才是个非常勤劳好学的人。只要有时间,他就和与我同去的农艺师一块探讨粮油种植技术。每年过年,他都要在农田里忙活一阵。用他的话说,粮田是有感情的,他得陪一陪,更得谢一谢。党的政策好,粮田就是“良田”,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临走的时候,我们向刘继才夫妇提出一个请求,让他们捧着“种粮大户”的奖牌拍一张照片,他们欣然应允,照片中,俩夫妇捧着奖牌笑得特别甜蜜。
王常富:带领村民种水果一起富本报通讯员许峻豪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各家各户打扫卫生、杀年猪、送灶神过小年的日子。我应邀来到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村主任王常富的家里,同他们一起过小年、吃杀猪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儿。
  一大早,村主任王常富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卫生、杀猪、做饭,等到一切完毕,丰盛的饭菜也摆满了一桌。肉是现杀的猪肉,菜是从屋后的菜园里现摘的,酒是自家酿的米酒,大家都满怀着喜悦围坐在一起,吃着满桌丰盛的饭菜,喝着米酒,大家都感叹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王常富自1996年从外地打工回来后,就立志要带领乡亲们致富,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对本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摸索出一条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发展特色种植的致富路子。一开始村民对他的这条路子还充满了疑惑,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王常富自己掌握了一系列的种植金秋梨、葡萄、草莓等高经济价值水果作物的方法,并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村民的疑惑消除了,大家都开始放心大胆的跟着他走。现在全村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亩的规模,全村95%的农户都参与了种植。种植户人均增收4000多元,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
  樟树村下一步还准备利用水果种植的规模优势,发展采摘生态旅游。我们坚信樟树村的明天会更好,樟树村民的日子将会越过越红火。

.

.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