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用热血谱写民族复兴序曲

更新时间:2018-03-19 12:57:1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黄花岗的碧血,保路运动的风潮,武昌首义的成功……在风云激荡的辛亥革命年代,孙中山领导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了振兴中华进行了1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
  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忆百年前的往事,辛亥革命志士后裔眼中常噙满泪水——他们的先辈,有的用生命鲜血捍卫共和,有的用顽强意志与封建势力抗争,有的为支持革命倾家荡产。
  百年长河,弹指一挥间。辛亥革命精神,像一粒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点亮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长路的开端。

万死不辞——为有牺牲多壮志
  1912年1月26日深夜,北京西四北红罗厂,清朝顽固派首领良弼家宅门口响起了猛烈的爆炸声。23岁的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彭家珍只身深入虎穴,用土制炸弹将良弼炸死,自己则英勇捐躯。
“祖父是一个能文能武的智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不惜为共和捐躯。”彭家珍之孙彭刚说。
那是一个慷慨赴死的年代。爆炸行动前,彭家珍写好绝命书,连同账簿和现洋200元装入皮包内,交给同志。
“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这是彭家珍留给同志们的生命绝唱。
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在爆炸行动17天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孙中山称赞彭家珍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授予“陆军大将军”荣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山河破碎,国势危亟,多少忠烈义士像彭家珍一样,胸怀大志,不畏艰险,一心为争取革命的胜利而慷慨献身。
  书生作战,铁血成军。被孙中山称为“一支笔胜十万师”的范鸿仙不仅是《民立报》等刊物的主笔,还是光复南京时的首要功臣之一。
  现如今,范鸿仙的曾孙范牧者提及往事依然热血沸腾。1914年,范鸿仙受孙中山之命,从日本返回上海发动反袁斗争,可惜消息泄露,袁世凯悬赏6万大洋要其性命。有同志劝他暂时到外地避避风头,而范鸿仙面对死的威胁毫不畏惧,继续在上海进行起义准备工作。
  9月20日凌晨4时,4名刺客在叛徒策应下逾墙破窗而入,正在机关部伏案起草起义方案的范鸿仙被连刺7刀,并遭枪击,当即殒命。
  “可惜他32岁就遇难,奋不顾身革命多年却没能看到胜利的一天。”范牧者遗憾地说。
  在范牧者眼中,太爷的革命精神单纯而热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太爷回乡组织铁血军。太爷在誓师大会上的鼓动发言得到士兵们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能让几千人一呼百应,就是因为有共同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革命者们万死不辞。”范牧者说。

百折不挠——铮铮铁骨捍共和
  历史定格在1911年4月27日,警备森严的广州城风声鹤唳,一场腥风血雨正在酝酿之中……
  下午5时30分,随着一声号角,120余名臂缠白巾、腰绑炸药、手持枪械的敢死队员,在辛亥革命重要领袖黄兴的率领下直扑两广总督署,气壮山河的黄花岗起义爆发了!
  黄兴率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冲杀中同清军短兵相接,一时间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在持续一昼夜的激战中多人牺牲,持双枪左右射击的黄兴,被一颗流弹击中右手,失去了两根手指,但他仍继续射击……
  此役,堪称悲壮。黄兴与一百多位勇士慷慨赴死,浴血奋战,与百倍于他们的清军展开了破釜沉舟式的决斗,几乎全军覆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负伤后的黄兴在革命党秘密机关的掩护下,化装脱身返回香港。掩住悲痛,他继续组织转移幸存的革命者,并鼓励大家振作起来,为日后的起义做准备。
  “一个时代总要有一批人去挽救国家的命运,他们的奉献是值得的!”黄兴之孙黄与群如是说。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却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在他眼中,与孙中山并称为“开国二杰”的祖父,文武双全、笃实无我。
  “论文,他考中过秀才;论武,他学过武术。与军校学生比枪法,还拿过第一!但是为了革命,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黄与群说,出身于地主家庭的黄兴变卖了家里所有的良田和祖宅,为革命活动买枪,住所也成了革命活动聚集地,常常会有很多革命者来打地铺。
  “革命低潮时,穷困潦倒,全家人经常吃不上饭。一次,祖父想去当大衣,从兜里意外掏出一张钞票,全家大喜!”黄与群说。
  在辛亥革命年代,许多像黄兴一样的革命者,宁愿粉身碎骨、倾家荡产,也要不屈不挠地为理想奋斗。
  历史,还将记住这样一个名字——刘公。他是辛亥首义十八星旗的布置制作者,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的主持制定人,而起义成功时,他却拒任都督。
  “祖父出身巨富之家,因有1.3万余亩田产而被人称作‘刘百万’。”刘重喜回忆说,在日本留学时,刘公加入了同盟会,由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为了支持革命,他出巨资帮助同盟会出版《民报》,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1906年萍浏醴起义,他奉孙中山之命回鄂响应,因机密泄露失败;返回汉口以图再举,结果还是失败。
  1911年10月9日,准备再次起义的刘公与孙武在汉口一租界处房中秘密试验炸弹时,因操作失误引起爆炸。租界巡捕闻声而来,虽然刘公侥幸躲至友人处,但他的妻子和弟弟却不幸被捕,另有三位烈士遇害。
  从1895年开始,广州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直到黄花岗起义,10多年间,革命党人接连10次武装起义都没能成功。
.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革命党人的顽强斗志,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用感天动地的壮举使共和星火在中华大地呈燎原之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政府,形成全国规模的革命大潮。辛亥革命结束了持续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大门从此开启。

千山万水——万众一心慨而慷
  1913年,澳门。每到中午和傍晚,孙中山胞兄孙眉的住所就会响起悠然的钟声。这并非为祈祷而鸣,而是在招呼革命志士开饭。
  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受孙中山所托,孙眉承担起了在澳门收容新军和革命党人工作,尽管当时孙家已经十分清贫,但孙眉仍然想尽办法筹钱,帮助这些已为革命付出了所有的志士。
  “那时候家里吃饭是要敲钟的,每天煮饭都要用几口大锅,很多人还得站着吃,但大家的记忆大多只停留在米饭,因为菜很少。”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笑着说。
  “尽管孙眉在夏威夷富甲一方,但他挣到的钱都用于支持弟弟革命,孙家人不仅并没过上富日子,反而都欠债。”
  孙必胜说,眉公的财富来之不易,但他却毫不犹豫地一次次支持孙中山,自己破产、儿子辍学也未后悔。
  凡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檀香山华侨邓荫南为支持第一次广州起义,变卖自己的商店和农场;新加坡华侨富商林受之为支持革命尽献家财数十万,以致其子女佣工为生;越南华侨黄景南虽是以卖豆芽为生,但也毫不犹豫把大半生积蓄都捐给革命……
  曾任孙中山秘书的广东华侨曹汤三正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将自己所有钱财都捐给了革命活动。他的孙女曹允兰回忆说,自从认识了孙中山,祖母再也没收过来自丈夫的一分钱。为生活所迫,祖母只好去做些浆洗和缝补的活勉强度日,一做八年!
“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因为孙中山画的一个‘大饼’而彻底毁灭,而爷爷对捐钱一事只字不提,奶奶当时是有怨气的。但凡爷爷有一点点私心,我们的生活也会大不一样。”
  曾受孙中山“义节留芳”横匾的广东华侨潘受之之女潘瑞欢现已88岁。她犹记当年父亲带她去新加坡时的情景。“父亲指着三幢漂亮的小洋楼说,这就是用他挣的钱盖起来的,他自豪。更让他自豪的是把自己所有的辛苦所得捐助国民革命。”
  尽管潘瑞欢从富家小姐变成了穷困农民,住的是破瓦房,最困难时每天只有一顿饭,但她依然为父亲自豪!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华侨义无反顾地相信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为革命慷慨捐饷、英勇就义?这些华侨的后人们也在思索着先人的抉择。
  曹允兰认为,祖父这一辈华侨几乎都是迫于生计而远渡重洋,国内民不聊生,被“卖猪仔”的苦楚与西方国家的强大、富庶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最先接受了民主思想的洗礼,所以会倾其所有投入到革命救国行列中。
  孙必胜说:“最大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中国再不革命,就没有救了。他们爱国之心与救国之愿尤其强烈。不然凭孙中山再怎么动员,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愿为革命奉献一切。”
  在第一次革命宣告失败后,这些华侨仍然凝聚在孙中山周围,联系各方力量,积极筹划第二次革命。
  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一书中对中国发展工业,兴建港口、铁路、水利、公路,开采能源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受孙中山之托,曹汤三办起了广州锌片厂,潘受之开办了制药厂,归国华侨努力践行实业兴国的理想。
  巧的是,许多辛亥后人选择了理工科及实业的方向。孙必胜是建筑工程师,黄兴之孙黄与群是通信工程师、彭家珍之孙彭刚是高速公路工程师、邓荫南之孙邓斯湛是电力工程师。
  邓斯湛说,没有想过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但确实辛亥后人中是以做实事者为尚。祖辈国家复兴的梦想,就这样一直流淌在后辈的血液中。(参与采写记者吴小军、崔静、黄浩苑、史竞男、张展鹏)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