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精选

火宫殿风味小吃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5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火宫殿风味小吃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光临“火宫殿”。只要说到湘菜、说到湖南的风味小吃,就不能不说“火宫殿”。火宫殿是一家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被誉为湘味小吃的源头、湘菜的主要代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薮。就像北京的“全聚德”、“东来顺”,天津的“不理”一样。因为长沙近代的饮食业以及其形成、其规模和特色,都是从“火宫殿”开始的,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湘菜、湖南的风味小吃承传有序的仅存硕果,是继中华传统餐饮老字号“全聚德”、“东来顺”、“不理”之后,中国又一传统老字号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这一历经两个半世纪的品牌是长沙乃至湖南的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特别是火宫殿的风味小吃享誉三湘,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光临,更使火宫殿名扬四海。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躬行实践的文化要素,积淀着湘菜品牌的文化底蕴。从湖湘文化代表人物、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记录的“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意为酸、甜、苦、辣,样样都可口。肥牛筋的清炖喷喷香)就能看出湘菜文化的高起点。从“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轪侯妻辛追墓出土的大量饮食实物中更能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湘菜佳肴美馔已非常丰富:310枚竹简,一半以上书写的都是食物和饮食器具、调料品,记录并反映出湘菜原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风味之特。而1999年5月,考古工作者从沅陵县虎溪山1号汉墓发掘出的中国第一部湘菜食谱《美食方》更能印证湘菜的繁荣与历史悠久。
    火宫殿位于长沙市坡子街,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大家都知道,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先民历来就有祭祀火神的习俗。明朝年间,这里就有一座小庙,供奉火神祝融君,俗称火神庙。后因年久失修,朽毁不堪。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新建,清道光六年(1826年)客绅蔡世望等倡省城绅商贾重建火神庙,并将其规模扩大。使火宫殿分前坪、后院,前坪包括古牌坊、戏台、火神庙,后院包括财神庙、弥罗阁、普慈阁三个寺庙,面积计六千余平方米。形成南通坡子街、东通保安巷、西通三王街的大型庙群格局。取《易经》“乾元亨利贞”之义,而名“乾元官”,表达了人们冀盼平安消灾祈祷的良好愿望。古牌坊中门上面“乾元宫”三字,为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手笔。每年农历六月这里都要举办庙会,同时还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每到这时火宫殿里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当然,最诱人的要属大戏台,鼓乐声、丝弦声、唱腔说书声……汇成一曲薰风。各种曲艺杂技、剪纸、武术等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表演也让人眼花缭乱,不经意间方觉饭时已过,而随便叫旁边臭香撩人的“臭豆腐”、诱人的“龙脂猪血”、“红烧猪脚”,便可充饥。
    难怪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当年看了火宫殿庙会戏曲、品了小吃后,就即兴为火宫殿古戏台撰写楹联,这楹联至今仍撰刻在戏台两边柱上:“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横匾为“一曲薰风”。正因“一曲薰风”,使庙会红火,庙里香火更加旺盛,火宫殿开始成为一些艺人谋生之处。以神庙为中心,说书、相面、测字、卖艺、古玩、泥塑、高跷、雕漆、皮影、木偶等艺人云集,叫卖谋生。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东成西就、南通北达格局,火宫殿也逐步形成了祭祀进香、说书看相、弹词看戏、小吃饭菜融为一体的庙市,与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和北京的天桥一样热闹非凡,代代相传,体现出浓郁的民间特色。
    今天的火宫殿,经过扩建,翻新了火神庙,设立了火博馆,恢复了古戏台,复活了庙会。原汁原味,整旧如旧。在浓浓的怀旧情结中,人们又看到了久别50多年、反映老长沙风土人情的庙会:舞火龙、坐黄包车、听湘曲、观湘戏、吃湘菜、品湘点、尝小吃……
    今天的火宫殿庙会,形式复古如古,内容却更殷实,民俗风情味道更浓更丰富。中秋民俗风情庙会、隆回花瑶庙会、张家界毛古斯文化庙会、侗族歌舞风情庙会……土歌土舞土板凳,土茶土菜土乡音,和着“一头热一头冷”的剃头挑子吆喝声、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婆婆剁辣椒的剁刀声、花鼓折子戏的唱腔声,一齐唱响了全国独有的火庙文化与湘菜文化融为一体的民俗风情品牌庙会。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庙遍神州,食在华夏。为什么火宫殿的湘菜小吃就能与庙会相生相伴,而成为全国惟一一家“殿中有庙,庙中有戏,戏外有食”的庙殿呢?
    正是这些手艺的世代相传,成就了火官殿湘菜食文化与火庙文化,庙会、庙戏、庙食——湘菜小吃,汇成庙市,见证着三湘大地千百年来淳朴的民俗民食民风;火庙文化的淳朴当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更绝在火宫殿饮食文化的“一勺之功”。正如火宫殿的门联所示:“星城一绝非凡技,座客千秋仰盛名。”
    火宫殿饮食伴庙会而生,源于民间,却精于市井,高于民间。一“精”一“高”,得益于火宫殿以庙会为市,广聚了社会各种名特小吃湘菜厨师,他们的手艺大都是先辈们世家祖传谋生之技,艺真人正,做出来的小吃、湘菜区别于一般的社会饮食风味而独树一帜。如著名小吃有姜二爹的臭豆腐、姜氏女的姊妹团子、胡桂英的猪血、邓春香的红烧蹄花、周福生的荷兰粉、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罗三的米粉等。传统经典湘菜有东安子鸡、腊味合蒸、清炖龟肉、发丝百叶、红煨鱼翅、红烧肉、船家鱼块、红烧牛三件等,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造型雅致、口味醇正,是传统湘菜的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姜二爹12岁就随父学艺而经验丰富,传承了制作臭豆腐秘方,让这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品种得以流传。他制作臭豆腐特别讲究原料的选用。黄豆要挑成色新、颗粒壮的,制成的豆腐坯要老嫩适宜,发酵的卤水要采用福建产的冬菇、浏阳大围山鲜冬笋、浏阳河曲酒、浏阳豆豉等上乘原料配制。豆腐坯要在特制的卤水里浸泡24小时,然后取出沥干用慢火炸,炸出来的臭豆腐外焦里嫩,质地细腻,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软如绒,“闻起来臭,吃起来香”。1958年毛泽东回湘时仍惦记着年轻时吃过的火宫殿
“臭豆腐”,直到一尝才了心愿。
    另一种著名小吃姊妹团子也是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为火宫殿铜匠姜立仁两女所创。姜氏女做的团子糍糯柔软,鲜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戏剧家田汉在湘时,曾是火宫殿的常客,尤爱姊妹团子。1987年,有位自称“庭归客”的台胞旧游火宫殿时,追忆起和田汉一起在火宫殿品尝风味小吃的情景时,情不自禁,欣然命笔:“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
    当年毛主席回湘在火宫殿品尝的那席湘菜小吃也是一个见证。菜肴档次并不高,但技艺不凡,代表了当时湘菜的最高水准。经典湘菜东安子鸡、发丝百叶、清炖龟肉、红烧肉、水鱼裙爪、菠菜三鲜汤、红煨蹄筋的地道湘味,小吃臭豆腐、鸡丝米粉的鲜香,赢得了主席的啧啧称赞。出于怀念,如今的火宫殿人把这席菜取名为“主席宴”。2002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厨师节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宴”,获得2002年度行业最高奖“中华金厨奖”。
  至于湘点,也出现了与天津“不理”包子相媲美的“德园”包子等传统产品。所制包点以其“色白膨松,皮暄透油,馅心鲜美”而备受称赞。老长沙市民素有“坐茶馆”的习俗,茶馆以早市为主’暑季还设夜市,既卖清菜,又售包点和瓜子、花生等零食。包点品类很多,常年应市的就有数十种。包子分菜、糖两大类。菜包子有鲜肉、叉烧肉包和小汤包,糖包子有水晶、豆沙、玫瑰、盐菜、枣泥等。卷子有春卷、马蹄卷、银丝卷、脑髓卷等。饺子有水饺、锅饺、蒸饺等。还有各类烧卖、糕饼、汤圆、粑团、油货等。因而茶馆包点业在饮食业中是与餐馆业并驾齐驱的大行当。清末民初,长沙著名的茶馆有“德园”、“徐松泉”、“半江楼”、“普天春”、“庭春”、“五芳斋”等家,一般都悬挂“山水名茶、时鲜细点”的广告牌以招徕顾客。除餐馆和茶馆外,长沙面粉店也很兴旺,清同治年间就有面店粉馆行会,到清末、民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名店,如“甘长顺”面馆、“和记”、“黄春和”粉馆以及“杨裕兴”、“半雅亭”等面粉兼营的面粉馆,也有不少餐馆、饭店兼营面粉。这些都和火宫殿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因此,火宫殿就像一个博物馆,深藏着湘菜的生命:从屈原《楚辞·招魂》中的各种珍肴美味,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鱼之美者,庭之鳟,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记载的百余种名贵菜品;从社会历史名流政要巨贾流传下来的名肴,如怀素书法《食鱼帖》记录的鱼,曾国藩爱吃的“荷包鲫鱼”、“三合汤”,左宗棠的“左宗棠鸡”、彭玉麟的“玉香腰”、唐生智的“东安子鸡”、谭延闽的“组庵菜”系列、毛泽东喜吃的“红烧肉”、“火焙鱼”,到湖湘民间流传的特色风味菜,如著名作家周立波写的《山乡巨变》里,一条才鱼,可以做成“蝴蝶过河”、“飞燕下海”等十余种可口的佳肴,以及郭沫若笔下《洪波曲》中描写得有滋有味的“发丝百叶”……这是一个地域、一段历史的民俗、民风、民情、民食的映射和传承,它充满了浓郁的湖湘传统文化特色。
    湘菜品牌火宫殿,也是湖湘文化活化石的一个缩影。火宫殿创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此时开始,正是湖湘文化走向繁荣的黄金历史。从湖湘文化思想的熏陶到湘军的崛起,到湖湘文化代表人曾国藩、毛泽东等人的光顾,使火宫殿的经营理念始终立足于湖湘文化思想精髓的贯彻,以民为本,以弘扬“民风民俗民食一为己任,和谐发展。小吃、小炒、弹词、说书、卖艺、祭祀,花样纷呈,充饥果腹,娱悦心情,消灾祈福,都是谋求一种生命饮食的和谐、社会平安无灾的和谐。如同湖湘文化与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闻名于世一样,火宫殿也与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和北京的天桥一样齐名,不仅成为同时代城市商贸经济的亮点,而且记录着中国城市商贸经济文化的发展史。
    火宫殿不仅将食文化、火文化、庙会文化融于一殿,形成了全国独有的“店中有殿、殿内有庙、庙外有戏、戏中有食”多元文化传播方式,而且将流传于民间绝活艺人的传统小吃传承下来,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湖湘民风民俗民食文化的印迹。它们风味独特,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两百多年来,火宫殿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让人吃得香、忘不掉。一代伟人毛泽东品尝过火宫殿的臭豆腐后动情地说:“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2003年参加全国人大会湖南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也深情地说:“饮食文化对长沙很重要,我曾经想起火宫殿的小吃就垂涎不已……”彭德怀、叶剑英、胡耀邦、李铁映、王震、王首道、徐特立、黄克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厉以宁、作家康濯、剧作家田汉等都先后光临火宫殿品尝小吃。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品尝了火宫殿的臭豆腐后,将“臭豆腐是长沙火宫殿的名菜之一”记入他的手册;美国原总统肯尼迪之弟艾德华·肯尼迪议员来到火宫殿品尝小吃后,就购买了火宫殿的猪油糯米糍粑,带回美国让
家人分享。
    湖湘文化作为包容和开放的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能与时俱进。从湖湘学人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的湘军崛起而首开洋务运动之先河,从王船山的“器变道亦变一,到谭嗣同的兼容古今中西的仁学之道,都清晰地展现出湖湘学人以继承传统、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态度来弘扬湖湘文化的精神。而代代湘人也一直以坚强的毅力、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激发湘菜品牌之光。
    千年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滋润着千年湘菜,根基深厚。
    湖湘文化因重经世、重践履,推崇理学而不流于空疏,影响着湘人烹制的湘菜强调适口而求“味”;因推崇理学,有务实的经世观念、躬行践履,致使湘人喜爱的湘菜强调香辣而求“爽”,个性分明,使人们在辣中品尝百味;因理学和经世观念的制约,重躬行实践而局限于政治伦理,促进湘菜在上层社会发展登峰造极,成就了官府湘菜。它的创新、流行,又带动着湘菜在整个社会中的波浪式创新发展,使湘菜强调精致而求“和”,兼有粤菜之鲜香,不失鲁菜之气派,不缺淮扬菜之文气雅致,博采众长,别具一格。造就了湘菜因刀工精细、形味兼美而脍炙人口;因长于调味、注重酸辣鲜香而独树一帜;因选料广泛、口味常新而回味无穷;因代代名厨的不断竞技,使湘菜特色尽现:“捣烂的酸腌菜,平得像镜子可以照见人面;馄饨汤清澈明净,可以磨墨写字;面条柔韧似裙带,可以打成结子;醋味醇美香浓,能当酒喝……”这就是千年湘菜的精深。
    有位学者说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国人骄傲和世界瞩目的,乃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孙中山也曾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毛泽东也曾自信地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因此,充分吸取湖湘文化养分,把湘菜作为一种文化来经营。用湖湘文化精华元素丰富湘菜底蕴,用湖湘民俗文化丰富湘菜内涵,提升湘菜的品位,让湘菜品牌成为湖南的一张名片。火宫殿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关键在其文化底蕴丰富,集食文化、火文化、庙会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
    今天的火宫殿在保留原来火神庙,古戏台,火官茶馆基础上,修饰了古牌坊,新建了西栋美食街、宴会楼、石坊、水池凉亭。现在的火宫殿环境更优美,古香古色,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形成我国南方独特“火庙文化”的现象。夫薪尽火传,饮和食德,由火文化引发的“火庙文化”所孕育发展之饮食文化,与史同在,与时俱进。到火宫殿,不仅可尝风味小吃,吃正宗湘菜,品名茶细点,还可听弹词湘剧,观火庙雄风,给到这里的每一位游客以无尽的欢乐和精神享受。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黄花菜
下一篇:江永香米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