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精选

望城剪纸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4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望城剪纸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给各位介绍特产是民间艺术品——望城剪纸。
    说到剪纸,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享有盛名的当数河北蔚县剪纸、黑龙江海伦剪纸、陕西安塞剪纸、山西浮山剪纸和湖南望城剪纸。可见,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风俗不同,而对于剪纸的应用和认识就大不相同,人们对北方剪纸的熟悉程度远远胜过南方剪纸。其实,南方剪纸也有独特之处。它以其加工简便、便于携带的特点,早已成为人们喜欢的旅游工艺品。“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先生在观看了全国剪纸展览后所作的诗篇,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南方剪纸技巧及风格的赞美。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国家,民间剪纸像活化石一样折射出中华文明之光。可以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剪纸存在,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在题材内容方面文化积淀深厚,如黄河流域被公认为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民间剪纸古朴而带有神秘,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神韵,早为中外艺术界所熟知;而长江的剪纸从题材看,多为花花鸟鸟,似乎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但长江流域却是我国上古华胥族活动的主要地域,这些花鸟与“华胥文化”的阳鸟纹、华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剪纸如湘西、贵州的苗族剪纸,东北的满族剪纸,内蒙的蒙族剪纸,云南的傣族、彝族剪纸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有的在风格手法上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装饰味浓重的广东佛山剪纸,江苏南京“花中套花”的剪纸,色彩艳丽的河北蔚县剪纸,堪称一绝的浙江乐清细纹剪纸等。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它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所需原料极其简单,一把剪刀或刻刀加上一张纸,效果立见、适应面广因而普遍受欢迎;又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它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同时也蕴涵着民族的会深层心理,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
    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体现在剪纸的图案内容和风格上,自然各有特征。即使进入工业化社会,它也顽强地固守着自己的制作方式以及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表现形式。它在乡村的民间传承,完全依赖于一代代艺人的巧手技艺和贯穿于这种技艺中的热忱情感。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1500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见其略影。在湖南省博物馆陶瓷馆的展品中就有一只唐代的青瓷剪纸贴花飞蝶纹枕,它是以剪纸图案贴于枕面,施底粉后,揭去贴花再罩上透明釉而制成的,它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剪纸贴花工艺作品。剪纸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就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作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现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5幅南北朝的动物花卉团花剪纸,而在更早的汉代以前,女子剪薄薄的金银箔贴在鬓角为饰,民俗学者指出这应为剪纸的“前身”。当然,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毫无疑问,肯定产生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后。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如今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后逐渐发展到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尤其在春节期间,剪纸成为中国民间表达喜庆情绪最朴素和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剪纸有多种形式,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而专业艺人则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联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的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楚俗尚巫,湖南亦不例外。湖南剪纸承接战国时楚地剪镂雕刻风俗和南北朝时人日节幡胜装饰之遗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剪纸习俗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年凿纸门笺、元宵剪灯花;生孩子,外婆家要做蛋花,贴在鸡蛋上作贺礼,蛋花以莲花、桂花为多,寓“连生贵子”之意;结婚、喜庆有喜花与礼花,中元节“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民间办丧葬,祭祀场所要悬挂或张贴一些剪纸招魂幡;求雨、冲寿傩、庆锁等宗教活动,都要扎一些门亭类纸扎,上面常常要剪贴一些狞厉怪诞的形象,以震慑鬼魅。旧时妇女生孩子,如发现有凶兆,便要请巫师作法,并用棕片剪一个傩面挂于床头。如果孩子有灾,便请巫师画一符咒,用纸剪一个傩面装在小布袋里,长期挂在小孩身上以作护身符。在土家族地区,孩子出生时要剪一个纸菩萨——阿嫫伯伯(土家孩子的保护神)贴在火塘壁板上,一直守到伢儿12岁为止。望城文震坤老人就擅剪山魈等各类鬼神人物,剪过300多个,造型都不同,附丽着楚文化神秘、浪漫的特殊气息。湖南剪纸就在这年复一年的民间习俗中代代传承下来。
    湖南剪纸富于神秘、浪漫色彩。湘西苗族土家族的剪纸中经常出现的神鸟怪兽,不少与《山海经》中的神异形象异曲同工;诸如山魈、火神、赦官、马面、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大鹏金翅鸟、六手六足神等。而且变形奇特、想像丰富,打上了浓厚的的巫官文化印记。楚人喜用的龙、凤、虎纹在湖南剪纸中也频频出现。在造型上,湖南剪纸善于运用民间美术中常用的适形构图的原则,通过复合形、对称形、适合形和共用形等方式,使作品平中见奇,奇中显巧。长沙老艺人李希恩惯用复合形表现神话人物,他剪的观音和“善才”、“龙女”,均为人与莲花的复合体,生动地表现了对象的身份。他剪的“三鱼争头”窗花,画面中心的三条鱼身共用一个头部,巧妙地采用了“共用形”的造型法,既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又巧妙地突出了“争先”、“向上”的寓意。凤凰苗族妇女高围腰上的刺绣底样,沈从文先生备加赞赏,认为“花样中最有性格的是围裙当胸部分”。这部分外形为吊钟形,剪纸艺人适形构图,在其中巧妙地穿插出繁茂的花朵、舒卷的枝叶、流连顾盼的鸟蝶,构图饱满、和谐而生动。湖南剪纸的另一大特色是风格多样。苗族剪纸的清丽秀婉、土家族剪纸的气魄豪放、湘中汉族地区的婉转灵秀、庭湖地区的构图多变,使湖南剪纸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风貌。
    湖南剪纸以凿花最有特色。凿花又称凿纸花样,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苗、汉杂居地区。其特点是先将白纸固定在蜡板上,再用小锉刀仔细戳镂而成。由于是为妇女照着绣花所用,所以在纸样上还要用细针扎出许多针孔线路来提示绣法,别有一番装饰的味道。
    沈从文先生早年写过一篇《塔户剪纸花样》的文章,详细记叙了旧时家乡的剪花风情:“由浦市赴凤凰的老驿路上,就有这么一个小村子,名叫塔户,地方属沅水中流沪溪县管辖……约三十户人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生产品(剪纸花样)分散到各县大乡小镇上去,丰富了周围百余里苗汉两族年轻妇女的生活。它的全盛时期,一部分生产品还由飘乡货郎转贩到川黔邻近几县乡村里去,得到普遍的欢迎”。
    沈从文先生所说的“塔户”,即今天湘西泸溪县踏虎乡,也是“凿花”之乡。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嫁女要嫁剪花郎,肩挑担子走四方,出门身上无银两,回来银子用箩装。“剪花郎”即当地的剪纸艺人。这种挑着担子,游走四方,出售花样的艺人多为男性。他们靠手艺挣钱致富,又能为妇女们提供美丽的绣花底样,丰富她们的生活,故而备受崇拜。
    踏虎乡著名凿花艺人黄靠天,12岁开始学习凿花,在同村众多剪花匠中脱颖而出,是远近闻名的凿花高手。他的刻剪技艺高超、刻出线条流畅、丝丝入扣;构图工整、布局和谐、装饰味浓,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俏丽的风格。代表作有《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蝶恋花》等。踏虎乡擅剪戏剧人物花样的龚紫芳老人,则是当地女性凿花高手。
    以望城剪纸为代表的湘中剪纸,跟别的很多地方还不同,除了吉祥窗花,还有很多与祭祀有关的剪纸,这跟楚地风俗有关,如民间丧葬,要挂一些剪纸招魂幡,打醮求雨什么的,则要有纸扎,上面剪贴一些怪诞的形象,以震慑鬼魅。
    望城剪纸的影响极为广泛,内容淳朴秀美、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基本上代表湘中一带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以湘江为界,分河西、河东两大风格。河西的剪纸与凿花,两者皆兼,先打画稿,很讲究构图的平衡,受皮影戏影响很大。多人物剪纸,图案丰满,对比鲜明,线条流畅,动态感强,富有装饰图案美。河东剪纸是不打画稿,信手剪来,以剪为主,具有简练朴实、干净洒脱、对称均匀的特点,大有“出手成章”之功,生动传神,追求意境。望城剪纸的传统题材广泛,多采用寓意、象征、比喻、衬托的手法,取材于常见的花、草、虫、鱼、兽、人物等,并进行多层次的组合表述。一是祝愿夫妻感情和谐,家庭生活美满的,如“鸽”字在南方方言中与“合”同音,象征夫妻感情永久和美,“鱼水和合”、“鸳鸯喜和”。二是祈求家庭清吉平安的,以凤鸟居多,反映了楚湘先民对太阳崇拜。民间认为凤鸟是太阳里的神鸟,认为“凶”和“祸”都是“神作鬼使”。平安吉祥图案大量使用,起着某种避凶避祸的符咒作用,这是崇巫信鬼观念的反映。三是祝愿新人婚后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四是吉庆祝福的,有“鲤鱼跳龙门”、“福寿双全”、“福寿平安”、“福寿三星”、“喜鹊闹梅”、“喜报珠园”、“八仙庆寿”等。
    望城剪纸工艺,有单用剪刀的剪纸和单用刻刀的刻纸,也有刀剪并用,小块的挖空用刻刀,长线条和外轮廓用剪子。剪纸的刀法自由,画面粗放,刻纸线条严谨,细巧精致,构成望城剪纸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优美清秀的艺术特色,在国内剪纸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声名远播,传向海外。
    望城剪纸具体起源的时间已无从考究。但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撰修的《长沙县志》中,曾有“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为龙灯鳌山游绕里巷”和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的记载。由此可推测,“望城境域的民间剪纸在清代以前就广为流传”。
    望城剪纸主要有“喜期窗花”、“格子花”(一为纸扎冥屋,一为装饰风镜灯、走马灯的灯笼格子,以福禄寿喜、花鸟为母题)、“绣花样稿”及有较多楚文化积淀的“纸菩萨”(以神话、传说人物为主)等四类,其中“格子花”和“纸菩萨”多为“祭祀剪纸”。
    解放前,这些剪纸都有很著名的专业匠人,像剪“喜期窗花”的,大户人家都是将艺人专门请到家里,一剪就是十天半个月。望城有个邹七娭毑,剪这个最著名,从不用打画稿,用指甲在纸上掐掐就可以了,剪出来的人物拙朴,花花鸟鸟,很生动。一年到头都被人请到家里剪,一生剪过的纸,堆起来有一屋子。20世纪80年代时,全县能剪花的有3500人之多。这一带办喜事,都流行贴“喜期窗花”,一般是房子里能够贴的地方都贴,尤其是女家陪嫁的东西,连一个茶碗盖子上都贴。望城有句俗话叫“马桶上贴和合”,“和合”就是剪纸,连马桶都贴,很讲究。
    在一篇关于刘少奇的文史资料中,也发现过“小少奇性格沉静内向,不太爱和伙伴打打闹闹,下课时常坐在一边剪剪纸、下下棋或做些小玩意儿”的描述。刘少奇的家乡花明楼炭子冲就位于望城、湘潭、宁乡三县交界处,是民间剪纸流传的中心范围,可见剪纸艺术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刻。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剪纸在20世纪3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如古元、艾青、力群、江丰、陈叔亮等人对剪纸的不断收集、整理、创新,使剪纸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产生了影响。但在近年,由于各种原因,剪纸艺术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地方还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以我国政府将中国的剪纸艺术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首批5个项目之一,希望能使之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可喜的是,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在湖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国第一家私人剪纸博物馆——华夏剪纸博物馆,于2000年在湖南望城开馆。馆内珍藏有中国剪纸协会副会长秦石蛟先生四代人的2000多幅作品,还有海内外剪纸家赠送的剪纸数百幅,一幅幅活灵活现、制作精美的剪纸作品让人爱不释手。作品中既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庄稼汉”、“鸳鸯戏水”,也有具有强烈艺术特色的山水作品,其中还包括获过奖的“唐僧取经”、“屈原”等经典作品,更有博物馆主人秦石蛟先生独创的交织套色剪纸。
    所谓交织套色剪纸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出图案的不同部分,然后按事先设计好的接缝拼插在一起,连胶水也不用却可织上七八层;套色剪纸左也像,右也像,却不知到底像什么。如有的剪纸作品,明明是鸡冠和尾羽,却又似一片秋季的树林,真是令观者又惊又喜。
    秦石蛟先生出身于湖南剪纸世家,母亲、妻子和儿女都是剪纸能手。他剪法洗练,运刀如神,技巧熟练,剪出来的各种动物栩栩如生,被日本人誉为“神剪”。这些年来,他创作了3000多幅作品,除了善剪风景、人物、花卉、神话、民间故事外,他还迷上剪鸡,曾出版《千鸡图精选》,其图案无一雷同,各见姿韵。
    至于“摇剪”,更是他的绝技。只见他右手一把剪刀,左手一张彩纸,身体前后微微摇摆,你还来不及回神,他的作品就已经完成了。他甚至可以倒背双手剪出所想的图形。有的像国画,有的像装饰画,有的甚至像印象派作品。在他的刀剪下,普通的纸立刻就变得有了生命。而摇剪绝技的产生,完全出于偶然。一次他在火车上,习惯性地拿出小剪刀来练手,随着火车一摇一摇,竟自创了一个“摇剪法”。这种剪纸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剪法随意,自然天成,别有一番趣味。现在我国初中、小学美术课本就选用了这种剪纸作品。
    对于剪纸的喜爱,源于他的母亲以及他们这个剪纸的家族。他的外祖父、外祖母,是当时望城县白箬铺一带方圆几十里著名的民间纸扎艺人。按照当地的风俗,家中有红白喜事都需要大量的剪纸。而他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把这门艺术全部继承了下来,并且在前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他的母亲文震坤,在湖南剪纸界享有盛名。她最拿手的技艺是扎宫灯、走马灯、风镜灯。另外,她的民俗实用性剪纸如“祭祀剪纸”,深受楚地文化影响,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极其生动传神。这位91岁的老人最后一次剪纸是应中南民族学院何红一教授和所陪同的一德国教授之请,现场剪了一幅《蝴蝶戏金瓜》送给他们。
    他妻子何玉梅作为这个剪纸世家的第三代,其叔祖父是湖南皮影戏著名艺人何德润,所以她的剪纸风格带了点皮影的味道。而秦石蛟自己则属于创造型的剪纸艺人,1984年曾受邀去日本表演剪纸,被日本新闻赞为“神剪”。
    目前,他已写出10余本关于剪纸艺术的书,并且把他的艺术传授给他的下一代。如今,秦家四代有9人仍在剪纸,并有多人获得过全国剪纸艺术大奖。他自己在神州风韵民间艺术邀请赛上获“神剪”称号,妻子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剪纸艺术博览会铜奖”,儿子也获得过全国性大奖。如今他已70高龄,但每天仍要花10多个小时在剪纸上面。他说:“要让中国的剪纸艺术永远流传,让民间文化长盛不衰,闻名中外。”
    历史,将永远记住曾为这一民间艺术作出贡献的人!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土家织锦
下一篇:湘菜(一)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