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葫芦壳栈道传奇

更新时间:2018-03-19 13:58:42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桑龙公路打鼓泉乡金家坡村地段,需要从一处绝壁下穿过。绝壁上有一座巨大空,空形如葫芦,这处绝壁便有了葫芦壳的名称。站在公路上仰望,只见伸入云端的绝壁之上,隐隐可见好几处人工堆砌的石墙,石墙连接起来的小道就像一条飘带,依附在猿猴望而生畏的绝壁上。这条小道,就是葫芦壳栈道。
踏上葫芦壳栈道,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杂草和丛生的荆棘,只有透过杂草和荆棘掩盖的磨得溜光的石头,才可依稀看到当年的繁华。历史的云烟,就在栈道的石罅里升腾、弥漫、变幻,再现出当年的情景。那是一片绝壁,石缝里长出的葛藤和野草,给这块区域增添了生命的色彩。这片绝壁和生长这片绝壁的大山,巍然屹立,横亘厮地,成为不可逾越的屏障,被称为湘西北第一天险。人们要穿过这段地带,须绕道行走十分困难的40多里山路。
葫芦壳绝壁下的澧水河边,住着一户农家。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二十四日,一个幼小的生命不顾贫困的拒绝,呱呱降生了。年轻的父母给孩子起名为王家伍,“伍”和“舞”同音,意思是希望他把这个贫困的家庭舞活起来,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可是,父母没等到王家伍成年,相继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间。孤苦伶仃的王家伍,和父母留给自己的一条小船相依为命,在澧水河上与浪共舞。岁月的风风雨雨,强健了他的体魄,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培养了他的仁慈之心。有一次,他在河边意外拾得一口铁箱,打开一看,铁箱里装满了黄金。他守候在那里,却一直没有人前来认领,只好把这箱黄金提回家中。他明白,这是意外之财,是不应该属于自己的,而应该用这笔钱财行善做好事。因此,他仍勤于劳作,精于盘算,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他乐善好施,经常周济穷人,曾慷慨解囊为南岔渡口捐造渡船,捐田40余亩,雇请船工,义务摆渡。尤其是他看到葫芦壳天险,让行人饱尝绕道跋涉之苦时,他决心在葫芦壳绝壁上修建一条栈道,开辟南岔至陈家河的捷径。他攀藤附葛,涉水探山,实地勘测,选择路线。清乾隆十五年(1793年),已年满50岁的王家伍,雇请石工近百名,在葫芦壳凿石开山。寒来暑往,春来冬去,百名石工流血流汗,不少人坠涯身亡,经过18年艰苦劳作,终于打通了葫芦壳绝壁上的栈道,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至此,王家伍也倾家荡产。
为表彰王家伍的功德,永顺知府李固章赐匾题词,称他为“积善之家”,乡人称他为王善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九月十九日,他因病去世,享年89岁。后人将他葬在葫芦壳栈道旁,并刻碑铭记其功德,任人凭吊。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葫芦壳栈道上,不断产生新的传奇。其中,葫芦壳伏击战,是最伟大的红色记忆。
1928年2月下旬,贺龙返回湘西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掀起新的革命高潮。艰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贺龙收编了地方武装3000多人,正式成立了湘鄂边工农革命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
为了扑灭革命火种,国民党反动派急忙调集贵州军阀李鑫的43军一个旅前来“围剿”。 贺龙根据当时形势决定,把革命武装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敌人杀气腾腾,欲与工农革命军主力决战,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不仅没找到工农革命军主力,而且反遭到工农革命军小股部队的武装袭击,到处挨打,损兵折将。此时的敌人,焦头烂额,疲惫之极,只好狼狈撤退。
  贺龙根据侦察员得来的情报,葫芦壳栈道是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决定利用葫芦壳栈道这一天险,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打一场伏击战,命令贺锦斋担任伏击敌人的总指挥。
这天,贺锦斋指挥战士们早早地埋伏在葫芦壳山上。临近中午时分,敌人的先头部队进入了伏击圈,贺锦斋示意放他们过去。接着,后续敌人像蚂蚁一样一个接一个经过葫芦壳栈道,贺锦斋还是不打。直到最后一个营的敌人进入火力范围,贺锦斋一声令下:“打!”顿时,雨点般的子弹向敌人飞去。敌人乱成一团,人挤人、枪碰枪,许多人栽到悬崖下。1个多小时,这个营的敌人被全部歼灭。以上马战斗下马作诗而闻名的贺锦斋,口占二首,以记其事:
万弩千弓对寇仇,
霎时大半变浮鸥,
一人怕死真堪笑,
跌跪尘埃只磕头。
万众一心山可排,
战场从此向东开,
眼前军需皆充备,
尽是光头远送来。
如今的葫芦壳栈道西一公里处金家坡王家转角楼,是当年葫芦壳伏击战指挥所,贺锦斋就是在这里指挥红军全歼了敌人一个营。现在,木楼尚存,其革命价值和历史价值十分宝贵。
题图:惊险的葫芦壳栈道。本报记者. 龚建军 摄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