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雪山下的“打跳”欢歌

更新时间:2017-12-09 12:54:4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此时,音乐激越而又庄重,高亢而又宁静。远方的玉龙雪山,白雪皑皑。近处变幻无常的云雾,时而随风起舞,时而不见踪影。天际线上,马帮由近及远,艰难行进……这是记者近日在云南省丽江市看到的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雪山篇》里的一个场景。这台节目,把“茶马古道”的惊险和马帮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强烈的震撼。
丽江市在发展旅游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文化作为旅游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旅游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以《印象丽江·雪山篇》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就像丽江市各民族的“打跳”舞蹈,跳向明天,跳向未来,跳出了欢乐,跳出了希望。
找准文化突破口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 24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再加上局部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2.6℃至19.8℃之间,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有人把青藏高原比作天堂,把云贵高原比作人间,这里就是人间和天堂的结合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半是人,一半是仙。趋之若鹜的游客,自然是想来这里体验一下半人半仙的日子。
的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丽江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但是,丽江市委、市政府和丽江各民族儿女并不满足上苍的恩赐。他们意识到,当今世界,各种竞争已经从经济竞争上升到文化竞争,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因此,他们决定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丽江市文化产业办的负责人说,文化产业是一项特殊的经济产业,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丽江市没有孤立地发展文化产业,而是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协调,立足丽江实际,把旅游作为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重要平台,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和旅游业提质升级、二次创业的重要手段。.................... (下转8版{2})
(紧接1版{2})丽江市先后出台了《丽江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丽江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决定》等文件,提出了开发三种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四大文化产业、建设五大基地的思路,落实了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策划和包装了一批文化项目,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效应劲风采
丽江市的文化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也如福泽丽江的玉龙雪山之水,滋润一片地域,富甲一方百姓。
丽江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的工作人员介绍《丽水金沙》时,神情颇为自豪。由深圳一家公司和丽江民族歌舞团联合打造的大型民族舞蹈《丽水金沙》,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丽水金沙》是一台旅游歌舞晚会,它充分运用现代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通过优美的舞蹈语汇、扣人心弦的音乐曲调、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出神入化的灯光效果,大大强化、提升了民族歌舞的表现力,对观众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震撼力。《丽水金沙》的成功推出, 成为丽江古城吸引游客的又一亮点。据统计,《丽水金沙》近几年演出4000多场,观众达到200多万人次,总收入2亿多元。
“你们来听纳西古乐,实际上是听你们自己的音乐。”纳西古乐会会长宣科老先生,见了我们《张家界日报》采访组一行,以为我们来自中原的汉族地区,说了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经音乐和皇经音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50多个小调,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山坡羊”、“吉祥”、“八卦”、“浪淘沙”等20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2000年,纳西古乐会改制为文化有限公司,对纳西古乐的传承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宣科先生担任董事长。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该公司共接待中外游客百万人次,每年收入500多万元。
丽江市文化产业办的负责同志在向我们推介《印象丽江.雪山篇》时,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北京映象公司投资2亿多元,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执导的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雪山篇》,以玉龙雪山的自然风光为天然背景,分为“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祈福仪式”共六大部分,100匹悍马、500多名来自10个民族的农民演员的倾力演出,展现了古老的东巴文化、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和当地的民族民俗民风。这是一场365天与大自然共同上演的印象大戏,演员的演出只有一半,另外一半完全留给了大自然。因此,风和日丽、蓝天白云,以及大雪纷飞、狂风骤雨是这里不需要人为制作的真实背景。《印象丽江.雪山篇》自2006年7月23日正式演出以来,几乎场场座无虚席,旅游旺季每天有三场演出,先后接待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演出收入达数亿元,创造了全国实景演出观众人次最高和演出收入最高的纪录。
除了取得上述成效外,丽江市同时催生出了一大批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开发经营地域特色文化的文化企业及文化经营户。这些文化企业及经营户中,有以挖掘、抢救、弘扬、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为代表的东巴谷文化生态旅游公司,以研究、传承东巴文化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代表的玉水寨、东巴万神园,以民俗文化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代表的玉龙县黄山、白沙、拉市乡乡村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以生产、经营字画、民族工艺品等为代表的“和志刚书斋”等古城文化经营群体,还有虎跳峡奇石博物馆、玉水寨东巴文物博物馆、泸沽湖摩梭习俗博物馆等5家民间私立博物馆。

.

衔来秋色扮关山

.

文化立市的思路,决定了丽江旅游发展的出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只是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可能持续的旅游。只有把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旅游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丽江市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几乎让各行各业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文化大繁荣的格局。这些渗透到旅游中的文化,结合成为旅游文化,自然使旅游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丽江市文化立市的思路,起点高,立意远,大手笔,切中了旅游发展的脉搏。
我市的自然风光非常独特,石英砂岩峰林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纪念。同时,我市的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当前,我市正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需要文化作为强力支撑。支撑旅游的文化,并不是单方面的或者是抽象的意念,而是蕴藏在各行各业的精神合力。这种精神合力的形成,就需要全市上下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像丽江那样,让各行各业都打上文化的烙印。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彻底转换思想观念,达成文化也是生产力的共识,形成大办文化产业的合力。现在,大力繁荣文化,大办文化产业,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是我市实现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的必由之路。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丽江市文化繁荣的前提。丽江市具有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光荣传统,让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光大。纳西古乐的发展,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纳西古乐原来是中原音乐,如今在中原已经绝迹了,却在丽江市得到了保护。这种由中原流入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在纳西族地区扎根下来,并且得到传承和发展,除了他们把中原传入的音乐同当地民族音乐融合,让民族音乐的养料喂养中原古乐并成为纳西古乐之外,他们对这种音乐持之以恒的坚守,也是纳西古乐能够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
我市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永定区的“阳戏”、傩戏、“元宵灯会”、“六月六土家族民俗文化节”,慈利县的“板板龙灯”、“八月十五庙会”,桑植县的“目连戏”、“桑植民歌”、“桑植武花灯”等,都是民族文化遗产。“桑植民歌”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文化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堪称我市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创新的母本,是民族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然而,我市的民族文化遗产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桑植民歌”的优美旋律尽管被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带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但是这块金牌并没有形成产业,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因为“金线吊葫芦”的唱腔而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张家界阳戏”,演出专业剧团更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一团人马捧着“戏剧活化石”的金饭碗讨饭吃。因此,继续做好我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把民族文化遗产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是我市目前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利用文化为旅游服务,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是丽江市走活旅游棋的关键一步。丽江市不仅用文化留住了游客,而且让文化充当旅游的调度员,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至。玉龙雪山是丽江市的旅游名片,慕名的游客蜂涌而至,这样在某个时段和某个入站口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策划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雪山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集中上山的游客分离出来,缓解玉龙雪山的接待压力。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成功了。如今,《印象丽江.雪山篇》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玉龙雪山创造良好的旅游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打造的大型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世界上首台具有故事情节的大型实景演出,公演以来也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和欢迎。与丽江市异曲同工的是,这部音乐剧的推出,丰富了游客的夜生活,改变了过去游客在晚上只能去洗脚的尴尬局面。然而,《印象丽江.雪山篇》展现的是“茶马古道”的艰难和纳西族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震撼。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所展示的是湖湘文化的地域品牌,没有涉及具有我市文化地标的民族风情。当然,我市作为湖南省旅游龙头,策划者是站在全省的高度,把《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打造成湖南省的名片。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市还应该打造一台高质量的、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节目,以满足游客的精神生活需求。张家界土家族波澜壮阔的斗争史、白族筚路蓝缕的迁徙史等,都是气壮山河的光辉历史,需要我们自己铭记,也值得搬上舞台让游客景仰,这些,无疑是打造文化地标节目的好素材。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