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永定区城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出路

更新时间:2017-12-09 12:50:5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永定区地处湘西北武陵山脉腹地,为全市行政中心和旅游核心服务区,总人口44.6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白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36.3万人。全区辖9镇12乡6街道329个行政村38个社区居委会。作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永定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旅游核心服务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城市和乡村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

永定区城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永定区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发展在全市遥遥领先,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基础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区内现有文化馆1个(国家一级馆),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站27个,社区、农村文化图书室125个。近年来,永定区从实际出发,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及中外游客对文化产品需求为宗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服务基层,服务旅游,不断繁荣群众文化,努力打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传承历史,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珍贵资源,蕴含着民族精神价值,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永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蕴含土苗先民悠久历史的文明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承永定区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加强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永定区的旅游事业在发展多年后,要想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是必由之路。由于历史悠久,永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保护及传承好这些历史瑰宝,推动其中有条件的项目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可以实现以保护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目的。通过“经贸搭台、文化唱戏”,成功地举办了“天正杯”、“长城家私杯”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周等活动,永定区的文化与企业实现了联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从农村走向了城市;通过每年的春晚,将山歌、阳戏、花灯等节目搬上荧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辐射到全区所有的乡村;通过每年春节文化活动周、元宵灯会、土家“六月六”民俗文化节等活动,阳戏、花灯、张家界鬼谷神功等节目陆续亮相,永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开始波及到海内外游客。通过发掘和保护,永定区先后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多个,成功申报一个国家级、四个省级、八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确认,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永定区的文化发展成为了一种现象,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二)城乡联动,扩大了群众文化基础。为盘活文化的一池春水,近年来永定区在努力培养艺术接班人、壮大民间文化艺人队伍上做了大量工作,使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集镇文化、村落文化日渐繁荣。在农村,通过发掘传统文化,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培训,培养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使民间文艺空前活跃,全区各类文艺团体达到297支3500人,比8年前增长700%。乡镇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相继涌现出“全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罗水乡和“王家坪诗词歌赋艺术之乡”、“全国百强宣传文化站”西溪坪文化站、“全国百优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尹家溪镇等,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城市,38个社区自建制以来,以社区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活动内容日趋丰富;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部门支持、企业赞助的办法, 举办激情文化广场社区文艺汇演, 将曲艺、民间歌舞、现代歌舞、民间戏曲、现代音乐等搬上民间舞台,把“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和“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糅合在一起,做到了雅俗共赏;以社区现有文化设施为依托,形成了以企业文化为“龙头”、家庭文化为“细胞”、街道文化为“主体”、校园文化为“支柱”的具有我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点的社区激情文化广场。通过打造永定文化发展的两翼——乡镇文化和社区文化,使农村和社区的精神风貌、建设成就、服务宗旨等内容融为一体,推动了永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三)拓展外延,培育了优势文化产业。通过激发全区民间艺人的艺术创作及创新积极性,极大地丰富了永定区的文化活动,从而奠定了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民间艺人的交流力度不断深入,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军声画院老院子等民族风情景点全面展现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金氏打击乐团、老院子艺术团、小天鹅艺术团等民间艺术团体迅速成长,世界上第一台以高山峡谷为舞台背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影响深远,已成为永定区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典范。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学习了外地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传播了本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2009年9月,应世界著名作曲家谭盾的邀请,金氏打击乐团赴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演出,深受欢迎;神龙绝技团多次参加国际武术大赛,并获得多枚金牌和银牌。经过多年培育,全区现有文化企业和文化经营户1300家,从业人员2.7万人,固定资产10.5亿元,来自文化产业的税费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区潜在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永定区城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永定区的文化事业确实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重视仍然不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区的群众文化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我们的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却显得营养不良,相对滞后。特别是建设特色文化意识培养不够, 除了少数精品拿得出手外,大部分都是奉行的“拿来主义”,“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一个长期性的规划,文化建设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商业文化与公益性文化,民众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交织。在一些功利文化冲击下,部分民间艺人粗制滥造随意编排,本土文化的认识被淡化。就全区的文化产业来看,复制、抄袭等现象比较普遍,具有本地特色的、叫得响的文化产品较少。外地游客往往唱着《神奇的九寨》畅游神奇的天门山,兜里也买不到几件代表本地特色的纪念品。三是保护引导力度弱化,传统文化后继乏人,一些地方出现“断链”现象,老年民间艺术骨干常常发出新人难寻的感叹。随着老艺人不断老去,年轻人不愿接班,使很多民间艺术濒临失传,“人死艺亡”会造成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四是现行文化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由于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大家都能管但是大家都不管的现象。乡镇一旦有分流任务,文化站首当其冲。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以乡镇(处)的中心工作为中心,文化站一年到头唱“空城计”。文艺人员缺少归属感,民间文艺的发扬与传承受到制约。
(二)人才匮乏。从区里来看,区文化馆现有人员无法满足群众文化辅导需求,管理力量也不够,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专项经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文化管理力度亟待加强。从基层文化站来看,专业文化辅导员寥寥无几,乡镇文化站也形同虚设,有的文化站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从民间文艺团体看,团体演员多属半路出家,部分艺人年纪大文化功底差,节目编排内容不够丰富,普遍存在着需要加强管理、提高水平的问题。
(三)发展不平衡。虽然社区文化在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但很不平衡,老城区发展得快些,新城区发展得慢些;老年人参加得多些,年轻人参加得少些;健身活动多些,民间艺术活动少些;小规模活动多些,大规模活动少些等。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偏远乡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腐朽思想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永定区城乡文化建设发展思路
(一)明确目标,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区情拟定《永定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突出未来几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旅游与文化的有效对接,依托现有文化资源,打造影视文化基地、民俗文化平台、红色文化精品、宗教文化基地。同时,从政府的层面重视文化产业的保护,成立由区政府牵头,文化、旅游、民政、宗教、民族事务等部门参加的“永定区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协会”,加强对全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的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二)打造一乡一品,发展特色文化乡镇。
从现实发展来看,旅游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特别是“非遗”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资源。我区是“非遗”项目大区,已有多项“非遗”项目获得国家认可,得到传承和发扬。目前通过宣传文化部们的努力,已将罗水乡、王家坪镇分别打造成全国知名的 “全国茅古斯文化艺术之乡”、 “全国诗词歌赋文化艺术之乡”。下一步,可以将有阳戏演出优势的沅古坪镇打造成阳戏文化艺术之乡,有高花灯基础的谢家垭乡打造成高花灯文化艺术之乡,有木偶戏演出传统的桥头乡打造成木偶戏文化艺术之乡,有着曲艺基础的教字垭镇打造成曲艺文化艺术之乡,将尹家溪镇打造成狮龙文化艺术之乡,将阳湖坪镇打造成花灯文化艺术之乡,将官黎坪、西溪坪两办事处打造成鬼谷神功之乡等。通过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力争创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文化产品,丰富旅游核心服务区内涵。
(三)加强管理,注重“两库”建设。
建设“两库”即“历史文化库”和“文化名人库”。一直以来,永定区在本土文化资源整理上做了一些工作,曾经编写出《永定花灯词汇编》等一系列的历史文化档案,也涌现出了像赵继书、李军声等本土文化名人,为永定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要想实现永定区文化的更大跨越,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库”建设,增强永定区文化发展的后劲。为此,一是要加强搜集整理,继续搜集散布城乡的文化遗产,编写永定区文化的“百科全书”;二是要努力培养本土文化名人,支持老一辈文化名人进一步扩大影响,鼓励新一代文化青年投身文化建设,锻造文化传承人;三是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室)建设,巩固城乡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理顺关系,实行文化部门实施垂直管理文化站,以及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的辅导培训功能,加强培训,改变目前部分乡镇文化建设“三不管”的现状,从而为辅导和培训业余文艺演出团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开展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的辅导,为实现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四是要选派一批高素质,甘于奉献,有敬业精神,专业业务知识精,并对本地域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方面有足够了解的文化人才到各社区、农村去挂职,以便随时发掘隐匿民间的文化遗产,扩大“历史文化库”的内容,并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是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四)推陈出新,创建节会活动精品。
除了“两库建设”本身外,还需打造出“两库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这就需要推陈出新创建出具有永定区风格和特色的节会活动精品。近年来,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以及土家“六月六民俗文化节”这“一会一节”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永定区文化的独特符号。下一步,要借助社区文艺汇演、民间艺术汇演、奇异绝活汇演、党的中心工作及法律法规宣传汇演等形式,发掘更多的文艺表演形式和节目,为打造全国知名的精品活动注入更丰富的内容。要做到以优美的风光吸引游客,以丰富的活动留住游客,以独特的文化让游客回味。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固基强本,在三五年内打造出具有永定区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构筑好永定区文化事业腾飞的平台,让永定区文化艺术奇葩得到灿烂的绽放。
(作者系副研究馆员、永定区文化馆馆长 )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