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拜谒金仙山

更新时间:2018-03-19 13:55:4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那是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与几位朋友一道,拜谒了耸立在慈利县西陲许家坊乡芦花坪村的金仙山。
登上海拔1060米高的山顶,把陡峭而又蜿蜒的山路甩在身后,白云在身边萦绕,便有一种踏上云端的感觉。山顶残存的破庙南侧悬崖上,由层层叠叠的岩块自然构成的龙头石,长约6米、宽2米,与云相依相偎,终年厮守。关于龙头石,清嘉庆《慈利县志》有过记载:“金仙山,在八都。山极高,上有庙,庙后有石井,水向上出,虽旱不涸。又有龙头石,悬空三丈许。”随行的吴兄告诉我们:除这块龙头石外,其实还有7个自然生长的龙头石镶嵌在金仙山山顶。因为九龙是吉祥和至高无上的象征,有人为凑齐9个龙头,便人工雕刻了一个龙头石。难怪在山顶南侧,雕刻着一个高约60公分的龙头石。龙头雕工简洁而又不失气度,龙头额正中深深地凿着一个“王”字。山顶一块残存的石碑上刻写着“金仙山相传为仙人栖息之所”,我们步入金仙山和金仙庙时,果然令我们流连忘返。真不知是何等神圣,将这些龙置放在这里,让它们降妖除魔,护佑这片土地。
此处曾繁华一时,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这里是一条十分繁华的驿道。从庭湖溯澧水而上至慈利溪口,经凉亭垭、许家坊,往百虎堂、索溪峪、青岩山一带,金仙山是必经之道。芦花坪至今残存的一些历史文明,除金仙庙遗址外,还有溪沟治理、饮水工程,皆由巨石精工砌成,尤其是设计科学、建设精良的聚星桥至今尚在,这些都是曾经繁华的佐证。
金仙庙当年之香火兴旺,更是有据可查的。从金仙庙残碑上依稀可辨的文字中,该庙分两层,祖师殿居上,观音殿附其后,内供祖师、观音携童子、十八罗汉。当年慈利八都与二十都乡民及过往商贾、来客,都来此祈福。
当地的老百姓说, 金仙山顶有个巨大的风, 时常狂风大作, 吹得方圆数十里五谷难生, 人畜不宁。有人在一黄袍神仙的指点下,打造了七口铁锅扣住金仙山顶的风口,自此始,金仙山一带风患解除,四方安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为感激黄袍仙人,便在此建成金仙庙,用香火供奉这位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菩萨。
站在金仙山山顶,看着满山遍野无声地涌动和翻滚着的云雾,真有一种天庭信步的感觉。什么尘世间的烦恼与忧愁都已荡然无存了。待到阳光驱散云雾,四周的山林、溪流和库塘便一下子逼近了眼帘。尤其是那盛开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将山下的梯田分成层层叠叠,再加上处处炊烟人家,确如世外桃源。这时候,眺望张家界城区、武陵源风景区、溪口古镇、白虎堂、一线天等地,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由此可见,金仙山是何等雄伟挺拔。
到了金仙山,不能不提金仙山的水。一座山,倘若没有水的滋养,就会显得浅薄,缺少灵性。金仙山的水很神奇,正如清慈利县志所记载的那样,“水向上出,虽旱不涸”。庙的北端鞍形山槽里自然生长一石井,井中之水虽多年无人使用,井中已满是杂草枯叶,但水仍很清亮。相距石井不到百米,一块天然大石块上有两个石臼里盛满了水,常年不溢不落。我们试着舀尽水,但不一会儿又被从岩缝中渗出的水注满了。这处神奇的地方,便是当地人所说的墨砚石。
关于墨砚石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这个传说赋予了这座山不朽的文化内涵。相传,很早很早的一个天下大乱之时,一志士事业无成,便隐入金仙山,搭一草棚准备了却残生。一日,志士在山间荷锄农作,有一乞丐来到了他的面前,拿出一部羊皮书对他说:“看样子你认识几个字,我想请你帮我解读这本书。”志士接过书一看,全书有字不成文,说这是字不是书。乞丐说:“那你就不能把字排成书,我与你为伴,你只管排书,我管你吃喝。”乞丐将志士带到一块岩板上,用打棍在岩石上戳了两个凹,并每天在两个凹里为志士注满墨汁,让志士研磨排书。志士知道是遇上了仙人,便不分昼夜,花了七七四十九天,将羊皮书里的字排成了书。在排完的那天,志士恍然大悟,原来乞丐要他排的是一部万能的处世谋事全书。惊恐之余,突然刮来了一阵山风,将志士排成的书吹到漫山遍野。志士十分沮丧,这时乞丐站在金仙山山顶对他说:“读懂了还要书何用,你下山去吧,按书中所说辅佐明主,挽救乾坤。”说完便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在漫无边际的天空。
那位志士究竟是谁,当地百姓说法不一,但较为统一的说法是张良。因为芦花坪在清朝乃至民国期间都叫张良峪。金仙山是否当真与张良有缘,目前无据可查。
金仙山,虽排在五岳之外,但山明林翠,风景幽奇,气势险峻,别有天,是一个让人迷恋的好地方。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