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让孩子获得相适的体验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3:4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美国有一个评论型电视节目制作人请教一位心理学家,怎样才能把节目办得更叫座。
据他介绍,节目中找来的评论者,都是一时之选。可惜的是,总是缺乏论辩高潮,每次都在气势不足中收场。由于是众目睽睽之下的现场直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希望办得更出色一点。心理学家听后,给他建议:“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也就是说改变一下每个论辩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横排而坐,改成两人相对而坐。自从接受这个建议后,每次的节目都能掀起热烈的论辩。不多久,这个节目就成了众人争看的节目。据说,情况(争论)之热烈,使那位心理学家都感到惊讶!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一是受到了人的视线逼视心理的影响。与人相对而坐,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由于彼此正面相对,视线强烈,具有一种直视对方心理的攻击性。这也难怪我们平时在与人争辩时,总是不知不觉地采取正面相对的姿势。这种面对面的坐向,容易造成紧张、对立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彼此横向而坐或斜线而坐,让彼此的视线斜向交错,减弱视线的对立性,那么就可以避免尖锐的对立状态,反之,就可以造成对立关系。上述的节目制作者听取了心理学家的劝告,应用了这种视线逼视心理的原理,产生了很好的坐向效应。二是受到了人的心理省力原理的影响。并排而坐,如果要争辩就必然要扭转头部,使人的头部紧张发酸,时间一长,人的斗志就大大减弱。人为了节省力气,便于更好地认知对象,使争辩更加有效,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灵活敏捷,他就会很自然地采取移动座位方向的方式,去面对面地与对方争辩,这样既省力,效果又好。当然,不想争辩的话,不改变坐向就可以了。
这种由坐的方向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人们称之为坐向效应。
上述节目制作者这种故意借用“视线心理学”原理——坐向效应来引起激烈论战的做法,对家庭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1.当我们与孩子正常沟通交谈时,要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相对,应当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让孩子感受到这是平等的交流,不是家长式的训话。
2.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如果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并增强他战胜困难的信心,那就要坐在他身旁,给他关心、温暖的亲情感受。但如果您要求孩子停止某种不良行为,而同时又认为孩子可能不服从,您必须对他下令制止,严厉批评时,那就要面对面,表情严肃,注视他的眼睛,保持目光接触,语气坚定,让他有些压力感,促使他立刻停止不良行为,并深刻反省。
3.在赞赏孩子、对他表示满意时,一定要与他横向而坐或倾斜交叉而坐,让他感受到他的努力和成就受到您的注意和重视,感受到您的态度的诚恳。否则效果大减,甚至适得其反,有时甚至会让孩子误解成讽刺挖苦。
另外,与老人或配偶也要注意坐向方式,否则,效果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和老人交流不宜直接面对面交流,可以一个侧向的座位而坐,或中间有一些遮挡物的座位而坐,如果都找不到,也要把座位作适当的移动,改为略为偏斜的方向,这样既尊重老人家,又不会逼视他,才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下去。否则,就有可能与老人顶撞起来,怎么会顶撞起来连自己也不知道。在与配偶交流中,也要注意这一坐向方式,如果是为了顺利协调关系的,就必须横向而坐或倾斜交叉而坐,如果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的,就必须面对面而坐,否则就起不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请记住:坐向有着一种微妙的魔力,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坐向效应”。
...................... (作者系张家界市一中教师)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