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让孩子展示自己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4:3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具有教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有数千人。在比赛期间,有6人反映胃部不适,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想呕吐。赛场的服务人员通过了解情况,猜想他们是因为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软包装饮料所致,于是立即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饮这种包装饮料。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于是通过广播宣布该饮料“无罪”。此消息传开,抬进医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停止了中毒反应又跑回赛场继续看比赛。第一次广播是个暗示,后来为软包装饮料“平反”的广播又是个暗示,两个广播的暗示效应作用恰好相反,这是暗示效应的绝好例子。
  暗示效应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开始研究了。不过绝大部分都是在医学和教学领域中进行的,像安慰剂效应是医学研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罗森塔尔效应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对这一效应进行研究的另一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他要求大学生对两段作品做出评价,告诉学生说,第一段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所写的作品。受了暗示的大学生却对两段作品作了十分悬殊的评价:第一段作品获得了宽厚而又崇敬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而又严厉的挑剔。两段作品出自同一位作者,只不过受到暗示不同,就得到了大为不同的评价。
  这种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企望相符合的现象,人们称之为暗示效应。
  这种效应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年龄。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疲劳的人、体质差的人比身体健康的人更容易产生暗示效应。被暗示者的信心、身材、性别、知识、权力、地位、缺乏自信等因素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从它信息来源上看,既可以由他人引起,也可以由自己引起。安慰剂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信任效应等都是由他人暗示而引起的。自我暗示引起的效应也很多,如半夜走路时“疑神疑鬼”、“杯弓蛇影”而导致生病等。不管哪一种类型,我们都应正确对待,尽可能发挥它的良好效应,抛掉不良的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打针,故意指着别的大吵大闹的孩子说:“那个孩子不勇敢,怕打针。” 接着对孩子说:“我的宝宝勇敢,不怕打针!”果然,在打针时,孩子能忍住疼痛不哭叫,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为。除用诱导语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改变孩子偏食的习惯,可采用非言语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着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对这个孩子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吃抢食特别香”的道理。也有些家长还常常针对孩子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同孩子边看边议论,或给孩子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暗示作用有积极的一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观念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例如,某孩子犯了大错误,却仍然不知其错时,父母不要立刻严厉批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破口大骂,只会招来反抗,无法使他痛切反省。我们不妨问一声(说出抽象诱导语),“你最近对自己的要求好像放松了,到底怎么了?”或“最近你显得缺乏干劲,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以这一类抽象诱导语进行暗示,让他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里,暗示只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孩子年龄小,很容易受暗示。例如,孩子他妈一直说孩子胆子很小,所以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一直就认为自己胆子很小,说话也是轻轻的,即使是对的,也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影响了他的自信心的培养。
正确利用暗示效应的积极方面,防止暗示效应的消极方面,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技巧。
    (作者系张家界市一中教师)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