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被现代化”背后的民生焦虑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8:2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日前,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指标,今年东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很多市民表示,东莞还有不少本地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跟现代化基本无缘,甚至不少东莞人表示“也许没统计我们吧”。(3月2 2日《广州日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利用辐射和带动效应实现共同富裕。个别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符合制度设计和社会预期的。然而,一个令人忧心的事实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论断来自于官方,其佐证是一堆毫无感情的冷冰冰的数据,这就使普通市民百姓对此表现出了漠然,而且有一种“被现代化”的焦虑感。
不独东莞,2009年9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和北京市统计局曾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下数据:2008年北京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75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5元,人均储蓄由1978年的107元增加到2008年的7.1万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并据此断言,北京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当时就招来一片质疑之声。
到底什么是现代化?国际上一般认为,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主要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实际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千人口医生人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基尼系数、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等。可见,判断一个城市是不是实现了现代化,绝不仅仅是通过几个经济指标来体现的,而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综合考量,任何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评价方法都是不足取的。而东莞市仅凭人均GDP超过了10000美元就美滋滋地拥抱现代化的“香肩”,多少有点自我感觉良好的味道。
抛开现代化的评判标准,至少有一点应该达成共识:这些统计领域的数字,应该让位于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民众感受与官方声音的错位,凸显了“被现代化”的民生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来自对没有共享发展成果的失落感,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别人都现代化了,我怎么还这么困窘?焦虑蔓延的结果之一,就是深深的被抛弃感。
对于现代化,公众不愿意看花哨的数据,只相信最基本最朴素的自身判断:感同身受的社会共识、真切入心的幸福感、不太窘迫的收入状况、负担得起的消费水平,这些才是最值得信赖的衡量指标。什么时候不再有血汗工厂榨取工人的汗水、房价不再高居云端、社会保障让人们能够放心消费、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这种焦虑感才会消解。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断语,不应只来自那些硬生生的数据,更应该来自民间,来自民众对生活最直接、最贴切、最真实的感受。
............................................. 据(新华网)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