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永远在平民中穿行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3:01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在报社和社会上,很多同事与朋友都称呼我为“平民记者”。这样的称谓,我以为是大家对我关注平民的褒奖,是对我情系民生的鼓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过去的职业新闻生涯中,我采写的大部分稿子都与平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获得的5个湖南省好新闻奖和5个湖南省地市报好新闻奖一等奖,全部是来自基层平民百姓的报道。
我之所以关注平民百姓,可能与我的人生经历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出生在一个穷山沟里,屋后是一座陡峭的山峰,属于凶山那一类。用迷信者的话说,这里的风水不好,而风水不好的地方,可能要出惹祸的人。也许是巧合,我在两岁时,就给家里惹了一场大祸。那天,父母都外出做工了,留下二姐在家一边照看我一边蒸粑粑。我刚刚学会走路,就在家里乱蹿。就在二姐暂时离开灶房的一刻,我踉踉跄跄地进了灶房,拿着火钳在熊熊燃烧的灶膛里一顿乱拨,带出的火星引燃了灶房里的柴禾,继而火苗蹿向了整个房子。我不知道二姐是怎么把我救出去的,才没有被大火吞噬。顷刻间,我家的木房和房子里的所有东西,都化为灰烬。从此,我家一无所有。没有住处,生产队便将圈牛的房子空出一隅,再用对半破开的山竹扎成竹壁,间隔成几间小房,供我家临时居住。那时候,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但为了救济我家,大家硬是从牙缝里挤出粮食给我家送来,使我家没有断炊。
为了自救,父亲和大哥去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风景区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老磨湾,垦荒种苞谷。那时的老磨湾,极其荒凉,常有虎狼出没。父亲和大哥搭一草棚栖身,吃的是腌菜、辣椒和山上的野菜。为了多开荒地,他们将垦荒时挖出的腐烂了变成油膏的马尾松树蔸劈成小块,在漆黑的夜里,点燃后插在前方待挖的烧过荒的地上,挖一段将油膏火向前移一下,就这样把油膏火不断移动,常常到夜半时分。他们就是这样辛辛苦苦打来的苞谷,让我们全家度过了那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
苦难和不幸,伴随我走过了童年和少年,使我备尝人间的辛酸。正是这些经历,给我的心里种下了疾恶如仇、同情弱者的种子。当我做了党报的编辑、记者之后,去关注弱势群体,去关注最基层的平民百姓,也就理在情中了。
我的第一个在省里获奖、也是《张家界日报》在省里获得的第一个文字类新闻奖作品《嫂子颂》,讲述的是一个嫂子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帮助小姑子上学的故事。那是1994年,得知这条新闻线索后,我深入到这个嫂子的家里,看到了这样一幕:几间低矮的房子,山竹扎成的竹壁,蜡黄的蚊帐罩着补丁连补丁但很干净的被褥,除了几件陪嫁过来的家具,再也找不到值钱的什物了。然而,这个嫂子几乎忘我地支持小姑子上学,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感人至深。回到报社后,我迅速写成了通讯《嫂子颂》。作品在《张家界日报》发表后,旋即被《湖南日报》转载,在全省产生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给这个嫂子写信、汇款,表达对这个嫂子含辛茹苦帮助小姑子上学的敬佩之情。湘东铁矿矿务局的一个工作人员,给这个嫂子寄来了50元钱,却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在署名为“同志寄”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你如此节衣缩食帮助小姑子求学,真是难能可贵,令我佩服。”封封来信,笔笔汇款,凝聚了社会的大爱,给了这个嫂子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使这个嫂子闯过了难关,从而帮助小姑子完成了学业。小姑子也不负嫂子厚望,最终考上了大学。
在2009年8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的通讯《果树效应》,又何尝不是我关注平民百姓的作品?去年8月,曾经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光明日报社湖南记者站站长唐湘岳来张家界市采访。此前,我和唐老师有过交往,说话比较随便。我把永定区基层文化繁荣的情况,向他作了简单汇报,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当即要求我深入采访,解读这种文化现象。我按照他的指示,又到永定区文化部门作了一次采访。其实,我对永定区文化部门的情况非常了解,特别是文化事业的领头羊——永定区文化馆由衰到盛,可以说是这里文化发展繁荣的缩影。以前的永定区文化馆,曾经是一个烂摊子,不仅没有办公场地,而且背负了上百万的债务。覃大军临危受命,挑起了馆长的重担。他不负众望,一手抓经济,让文化和市场联姻,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手抓文化,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把民间文化遗产包装推向市场,让民间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光大。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使永定区文化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永定区文化馆已经成为国家一类文化馆,有了高标准的办公大楼和各种设施,尤其是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馆工作人员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培训,深入基层辅导、排练,几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文化事业。这些平凡工作人员和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换来了永定区文化繁荣。我把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和唐老师合作,写成的通讯《一棵果树的效应》在《张家界日报》发表后,立即被《光明日报》以《果树效应》为题转载。当这两张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张家界日报》和《光明日报》相继传递到永定区文化馆时,一位工作人员感激地说:“地方的党报和中央的党报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平凡百姓,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转眼间,我在张家界日报社工作了18个年头。已变的是,无情的岁月在我的头上涂染了些许的白发,当年的风华正茂如今仅剩下青春的尾巴。不变的是,关注基层,关注平民百姓是我永恒的目标,我将继续在平民中穿行,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