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房屋“加名税”引发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4:3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近日,南京率先出台新政策“房产证加名征税”,要求对进行婚前房屋产权证加名的房产所有人征收3%的契税,具体的计税方式为“按双方约定份额的评估价格×契税税率3%”,如没有约定,则按双方各占50%来划分,即价值100万元的房屋加名须缴1.5万元的契税。有媒体称,国税总局正在着手研究具体意见。由此,社会关于“加名税”的一场辩论与猜想激烈地展开……

国税总局:
短期内不会在全国推行房屋“加名税”.
  房屋“加名税”被媒体报道后,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多为质疑购房加名收税。8月24日下午,该局相关负责人又称,此事现在还“不确定”,要等总局批复,可能会有“缓冲期”。
  有南京媒体援引当地税务部门人士表示,对于婚前购买房屋加名收税的政策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执行的,作为市级税务机关无权制订税收政策。媒体称,国税总局目前已经着手研究“加名税”细则意见。当日,国税总局方面称,暂时未听说内部着手研究该政策实施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方面此新政仅为口头通知。至于税收政策口头通知是否合理,国税总局方面未给出明确答案。
  婚前房产证上加名要征收3%的契税,对于市场价格不菲的房产来说,无疑是一笔数目不小的税收,因此在民间反响巨大,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南京。
  对此,国税总局方面8月25日回应称,暂时未听闻总局内部在研究实施意见。国税总局方面表示:“南京房产证加名征契税,属于地方政府税收行为,短期来看,恐怕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类似政策。”
  有媒体称,目前除南京之外,成都、青岛、泉州、苏州、无锡等城市都已针对这一行为征收契税。

声音:
是“生财无道”还是“打劫民生”?
  知名地产商任志强8月25日在其微博上对“加名税”事件留下四个字“生财无道”。另有网友评论认为,加名税是在“打劫民生”,并无国税总局的统一要求。还有网友质疑称,征收新税要严格审批论证,为什么总是这么仓促?.
  有微博署名李宁的博友认为:如果税收解释只是以筹集财政收入为有利原则,而忽视对民众的让利,那么对房产加名税的解释无非又是增加居民税收负担的“恶法”。
  国税总局相关负责人8月29日回应称,总局内部已经获悉了该事件,准备就“加名税”可行性展开研究,至于具体细则,有待进一步研究。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国税总局只是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由多部门协调,其中财政部起主导作用。(据8月30日《新京报》)
  财政部官员称,在制定“房产证加名征税”政策时,要以人为本,既要考虑“税理”,也要考虑“人情”,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而将要出台的新政策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了。

建议:
“加名税”如何实现“税理与人情”统一
  所谓“税理”,就是坚持依法治税原则,应收尽收。所谓“人情”,就是尽量少征一点税,能不征的尽量不要征收,以切实措施保护人民的财产权。那么,即将出台的“房产加名税”如何做到“税理”与“人情”的有机统一呢?
  第一,坚持“以民为本”的税收理念。坚持以民为本,就是通过减税让利的具体措施,减轻人民税收负担,让民众的钱袋子不再受到不合理税收的威胁。只有坚持“以民为本”的税收理念,才有了“税理”与“人情”兼顾和统一的基础。其实,坚持“以民为本”,不仅是房产“加名税”解释的基础原则,也是税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让利,而不与民争利,就是坚持了税收工作“放水养鱼”的基本方针,是税收可持续增长的长久之计。
  第二,坚持“事无巨细”的基本方法。因为房产加名过程不仅牵涉契税,而且房产加名征税依据的法理是所有权的转移,因而还关涉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具体税种。因此,在解释房产加名征税时,不能仅就媒体关注的契税进行解释,还要对涉及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一并作出解释,对各个税种的征税范围、税率、计征方式,尽量在详细的基础上再详细,不能给地方税务机关留下更多的执法自由裁量权空间,出现征税范围不统一、方式不一致的争议。
  比如解释中对哪些符合“税理”要征税的情况,要有可操作的标准。不征税的情况又是哪些?如果属于应纳税范围的行为中,哪些地区契税税率应按照3%?哪些地区应按照4%的税率?或者全国统一出台一个优惠税率?个人所得税税收怎么征税,是代扣代缴还是纳税人自己申报?个税缴纳中可以扣除哪些费用等?都需要详细规定。
  第三,解释要符合税收法定程序。具体来说,房产加名涉及的诸多税种中,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解释权必须是在上位法规定的前提下做出,不然就是违法解释。特别是涉及税率、征税对象划分、减免税等税法基本要素解释时,解释权应该在国务院而非财税机关。而国务院解释税法,实际上是修改暂行条例,对此,做出正确解释前必须征求人民意见。

                              (本报综合)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