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玉树灾区:粽香飘进牧民家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5:5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新华社青海玉树6月16日专电 第一次学着包粽子,第一次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第一次和各族兄弟姐妹一起品尝粽子……
  6月16日,古老的玉树因为数以万计各族重建者的到来,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这里的藏族群众和支援玉树重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一起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一叶粽香,百味端阳……
  扎西旺加的第一个端午节
  蓝天、白云,连日阴雨的结古镇迎来了难得的一个艳阳天。牧民扎西旺加自打地震以来一直阴郁的心情就像这天空一样放晴了。他和妻子忙着收拾帐篷,煮好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拿出新鲜的油果子、糌粑等传统藏族食品,桌子中央,一盘刚刚煮好的粽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一会儿方舱医院的张医生他们要来看我们,跟我们一起过端午节。”扎西旺加说,这是他家第一次过端午节。“我们玉树的藏族以前从来不过端午,要不是地震,要不是这些帮我们重建的各族兄弟到来,我们都没有机会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
  扎西旺加口中的汉族兄弟包括来自北京军区野战方舱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地震中,扎西旺加一家7口3人遇难,妻子拉毛腿部压伤,行走困难,北京方舱医院骨科医生张医生在巡诊时了解到拉毛的病情,治好了她的病。同时,医院还协调政府部门,将扎西旺加重伤的哥哥、姐姐送往西宁接受治疗。
“方舱医院的医生是我们家的恩人,也是我们家的亲人!”扎西旺加说。听说端午节是汉族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要和亲人一起过,扎西旺加头天上街买了些粽子,请方舱医院的医生们来自己家过节,让远离了亲人的他们在玉树同样有家的感觉。
  藏族老阿妈吃到的第一口粽子
  志愿者陈心梅剥去粽叶,小心地把冒着热气的粽子递到藏族老阿妈依希卓玛手里。这位83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抿着嘴,吃得格外香甜,微笑着向陈心梅竖起了大拇指。
  15日,来自玉树州慈行喜愿会的志愿者们带着几箱粽子来到玉树州敬老院,看望生活在这里的30多名孤寡老人。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吃到粽子。”虽然已经83岁高龄,但依希卓玛还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她接过一个粽子,仔细翻弄着粽叶,问身边的人知不知道这是什么,粽子又是怎么做的。通过一名藏族翻译,陈心梅认真解释着。
  孤寡老人唐措席地而坐,手里拿着粽子听志愿者讲端午节的来历,敬老院的院子里越来越热闹,志愿者和他们带来的粽子给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据介绍,玉树州敬老院原本生活着40多名孤寡老人,地震中有十几名老人受伤较重,被政府送往西宁接受治疗。
  “虽然地震了,吃的、喝的我们都有。”唐措说,政府每年向每位孤寡老人发放1600元生活费,地震后又送来了帐篷、矿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还有一个开饭馆的汉族老板,地震后每天都给我们送热菜热饭,我们非常感激他。”唐措说。
  陈心梅说,玉树灾区百废待兴,这里有很多孤寡老人需要照顾,志愿者们将尽最大努力,让这些老人安享晚年。
  孩子们第一次学包粽子
  玉树州孤儿院,是地震中不幸牺牲的香港著名义工黄福荣生前工作的地方。
  在孤儿院帐篷教室前空旷的草地上,徐朗、黄龙、汪子涵等志愿者正忙着准备粽叶、糯米、大枣。一声哨响,孩子们像雀鸟似的围到了老师身边。徐朗、汪子涵指挥着孩子们洗完手,手把手地教他们包粽子。
  9岁的小女孩白吉伸开稚嫩的小手,抓起一片粽叶,学着老师的样子折叠后塞进一把糯米,再添上一颗红枣。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扎成一个三角形。“这是我包好的第一个粽子,送给你!”白吉调皮地眨着眼睛,将粽子递到老师汪子涵手里。
  “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汪子涵一边教学生包粽子,一边提问。
  “为了纪念屈原!”13岁的卓玛抢答成功,十分得意。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汪子涵向孩子们讲起端午节的来历,每一个孩子听得都那么认真。
  趁着没人注意,白吉从自己包的形状各异的粽子里选出包得最好的一个,悄悄来到教室里,轻轻放到了学习园地前的书桌上。桌上还摆放着几百张孩子们写给黄福荣的卡片……
  当一盘飘香的粽子端上饭桌,留在这些藏族儿童记忆中的不只是美味,更有汉族老师们的浓浓情意。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