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贺敬之19岁写《南泥湾》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6:5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如果要评选印象中最美的地方,估计很多人都会把票投给南泥湾。因为那首著名的红歌《南泥湾》,南泥湾在不少人心中是一番天堂般的图景,那是一个“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鲜花开满山”的好地方。
1943年,19岁的贺敬之被三五九旅广大官兵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热情所感动,一口气便写出这首《南泥湾》的歌词:“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25岁的作曲家马可立即为其谱曲。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
  194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春节。这天,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这个秧歌舞中的一段。
新中国成立后,《南泥湾》经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1964年,这首歌曲被编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41年春,三五九旅6个团的11958人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分批浩浩荡荡地从绥德警备区开进了南泥湾。这就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开始。其时,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国民党调动几十万大军,分五路封锁陕甘宁边区,企图“困死、饿死”八路军。
  “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毛泽东说。这正是大生产运动的背景,南泥湾是边区政府的第一块“试验田”,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时,每个人都会背的指示是:“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之所以会选中南泥湾,是因为此地荒芜,土地肥沃,有数百亩良田可供开荒。
  口号高亢,然而现实却异常残酷。开进南泥湾的这不到50公里的路程,三五九旅走了好几天时间——全靠人工开路,全是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刚开始真是太艰难了,要啥没啥,在林子里逮着啥吃啥,再加上每天十几个小时开荒的强体力劳动,很多战士就饿死、累死了。
  到1944年底,三五九旅开荒种地达26万亩,收获粮食37000石(1石=300市斤)。1941年的自给率为78.55%,1943年增长为93.3%,1944年秋,南泥湾的粮食除满足自给外,还主动向边区政府上缴10000石,做到了耕一余一。
  短短3年时间,昔日“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好江南”,三五九旅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有了南泥湾的收获,抗战乃至中国革命才度过了非常时期,红色延安才走过了“寒冬”。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