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重温《霓虹灯下的哨兵》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6:01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的大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一经公演,便引起巨大轰动,全国上百家艺术院团争相排演该剧,创造了当年红色经典剧目排演的奇迹。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顾《霓虹灯下的哨兵》从上海南京路走向全国的历程,重温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为这部红色经典,那段红色记忆更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源于真实,作者“剃光头”下连队
  一条普通的马路,造就了一个天下闻名的连队。“南京路上好八连”曾是几代人的经典记忆,但真正让“好八连”深入人心的,还是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诞生。
  《霓虹灯下的哨兵》最初是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于1962年创作演出的一部大型话剧。故事蓝本取材于驻上海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以此反映部队根据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国军民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的指示精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然而,故事虽然源于“好八连”,却并非完全是“好八连”的“翻版”。之所以引起观众的追捧,还在于它的“好看”,在于它有着鲜明的戏剧冲突,有着令人津津乐道的丰富情节。
  如今,“前线话剧团”这个名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话剧队。话剧队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年的三位主创者——沈西蒙、漠雁和吕兴臣在前线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沈西蒙和漠雁还曾分别担任过话剧团团长。当年,为了体验部队火热的战斗生活,创作出生动、鲜活的剧本,他们竟然都“剃了光头、背上背包、登上草鞋”,下连队当了一个月的兵。
  记者在导演漠雁《温馨的回忆——〈霓虹灯下的哨兵〉生活、创作纪实》一文中看到:“1961年孟春,部队首长一再强调,部队的作家要深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去熟悉生活,熟悉战士,写出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沈西蒙同志率先带头,剃了光头,背上背包,登上草鞋,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当了一个月的兵。步他后尘,同年3月17日,我也剃了光头,背上背包,登上草鞋,由吕兴臣同志引荐,来到好八连,向连长张继宝、指导员刘仁福敬礼报到。”
  另一位主创沈西蒙也在《〈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回顾》中写道:“和‘好八连’战士生活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改造思想,理解生活,解剖典型,搜集材料的过程。吸吮了生活的乳汁,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产下的‘婴儿’才不会先天不足。”
  一波三折,曾被认为是“毒草”
  《霓虹灯下的哨兵》如今家喻户晓,而这部在我军文艺史上享有辉煌声誉的作品,当年却曾被认为是“毒草”差点被扼杀。
  初稿彩排时,遇到了麻烦。有些人说:“这是一株毒草!”并列举出了许多理由:新战士童阿男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林媛媛谈情说爱;排长陈喜经不起“香风”熏染,丢掉了老家带来的土布袜子,与乡下妻子春妮分手;老战士赵大大不安心在南京路站岗,申请去前方;尤其是童阿男为受伤的罗克文输血,是无产阶级战士的血输进了资产阶级的血管,宣扬了“阶级调和论”……在当时的年代,这些情节被认为是给我军抹黑,给好八连抹黑!
  真的要把这些人物、冲突改掉或者淡化吗?对此,沈西蒙等人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关键时刻,远在北京的《剧本》杂志主编张颖为他们解了围。张颖曾是周恩来总理的老部下,她将该剧所面临的责难和即将遭到扼杀的命运反映给了周恩来总理,得到了总理的高度重视。而正是总理的认可,让这部被认定为“毒草”的话剧起死回生,重登艺术舞台。
  沈西蒙在事后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敬爱的周总理对《霓》剧关怀备至。对剧本、导演表演、服装、道具、化妆、效果台词等等,都作过极为宝贵的指示。本来有一段阿香送衬衣给赵大大的戏,……经总理指出后删掉了。另外,为了使赵大大拣到一个过路女人的钱包能及时交还她,保持我军拾金不昧的声誉,而又不影响情节的进行,总理三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直到想出了妥善的方法,立即告诉我们作了改正。”
  此后不久,《霓虹灯下的哨兵》像一股旋风,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红到了国外,朝鲜、越南等国也把这部话剧搬上了舞台。1963年5月12日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八十多天来,他们为首都各界演出七十三场,观众达十一万多人次……演出的第一场起,场场满座,剧场售票处门前买票的队伍常常排出几十米以外。北京电视台应观众请求,曾多次转播他们的演出实况,以满足买不到票的观众能在电视屏幕上欣赏演出。”
话剧变电影,红色经典历久弥新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主席在看了好八连事迹报道后,挥笔写下了这首后来名扬天下的《八连颂》。
  伴随着毛主席的题词,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南京路上好八连已是美名远扬。为了让全国亿万观众都能欣赏到这部红色经典剧目,拍摄一部电影无疑是好的选择。
  在话剧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都扮演老班长洪满堂的刘鸿声,如今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他告诉记者,话剧变电影主要是周恩来总理拍的板。“1963年前线话剧团进京演出期间,有一天周总理在西花厅宴请剧组成员,陪客包括陈毅夫妇、夏衍等人。宴请完了大家一起谈起《霓》剧,总理就提出一定要把这部红色经典搬上银幕,并且特别关照:拍电影用演话剧的原套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由于是部队题材,总理还点名要八一厂的王苹执导,为了方便拍摄,联合好八连所在地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共同摄制。”
  1964年初,由王苹任导演,沈西蒙任编剧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南京路实地完成拍摄,并在全国公映。随着影片的公映,“哨兵们”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虽然在今天看来,原汁原味地把一部话剧搬上大银幕有些奇怪,毕竟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但是,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都从根本上表现出了人民军队的本色,也因此至今看来仍富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刘鸿声说。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