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毛泽东对赴法勤工俭学的贡献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8:31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五四时期,赴法勤工俭学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热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批有志青年毅然漂洋过海远赴异邦,努力探寻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当时,毛泽东等也积极动员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唐铎的《回忆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谈及:“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志,在湖南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中国的出路问题。恰在这时,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同志来信,告知有人发起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于是,新民学会专门讨论了组织会员和湖南青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留法勤工俭学,可以直接研究西欧工人运动的经验,特别是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正是‘向外发展’的一个好机会。从此,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便着手积极组织,进行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
  1918年8月,毛泽东率领一批学生来到北京。在打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中,湘籍人士最多,经杨昌济的协调,获准首先为之举办一期预备班。何长工的《留法勤工俭学的斗争和旅欧总支部的建立》回忆,毛泽东在杨怀中的协助下,把控制在范源濂、熊希龄等手中的一笔前清户部应退还湖南的粮、盐两税的超额余款存在俄国道胜银行的利息提取出来,用做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旅费。
  1919年春,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上海启程。著名进步团体寰球中国学生会热忱为聚集申城的各地青年办理出洋手续,还赠送《西礼须知》等书,并提供种种服务。该会于1906年在沪成立,宗旨是“联络全世界中国学生情谊,互相扶助,交流知识”,设有会员部、教育部、介绍部、游学(留学)部、出版部、演说部、交谊部和图书馆等,由朱少屏担任总干事。
  3月14日,毛泽东为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第一次来到上海。
同年12月9日,湖南、四川等男女学生一百余人乘凤凰号赴法。毛泽东曾从武汉绕道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蔡母(葛健豪)送行,并借宿于寰球中国学生会会所;由于蔡和森等启程时间推迟,他因事不能久待,便与大家话别,离开上海前往北京。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再次抵达申城。5月8日,毛泽东以游园的形式,与彭璜等12位旅沪的新民学会会员在黄浦江畔半淞园聚会,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6位会员。
  毛泽东这次在上海逗留两个月,其间曾想方设法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筹集旅费,章含之的《我与父亲章士钊》提到:“1963年初,毛泽东读完英文之后,要我陪他在寒风中散步……他告诉我,1920年,为筹备党的成立、湖南的革命运动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量较大的银款,他去上海找到父亲,当然没有告诉父亲要成立共产党,只说是为一批有志青年筹款去欧洲勤工俭学,请父亲帮忙。父亲立即答应,随后发动了社会各界名流捐款。由于父亲的影响和努力,最后一共筹集了两万银元,全部交给了他。”
  另外,毛泽东还多次前往陈独秀寓所(今南昌路100弄2号,即《新青年》编辑部),听他谈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与他一起谈论马列书籍和政治信仰;后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称,这“是一生中最关键时刻”,“到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由此可见,毛泽东自己虽然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赴法勤工俭学,但他为推进这场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