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一家四代游天子山

更新时间:2018-03-19 13:56:1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九十三岁的父亲覃德令和七十二岁的土家老汉我,以及四十七岁的儿子覃代伦,还有我的孙女,我们一家四代人组成的家庭旅游团,登上了张家界天子山,饱览了天子山的山光林色。

天子阁的感慨
天子阁,原名深圳阁,别号仙山琼阁,是深圳市政府捐资修建的。它高高耸立在石家檐咀之上,左临仙女散花,万朝春尽颜不老,花开花散几千秋;右接御笔峰尖,当年向王一笔架,如今变成御笔峰。前朝层层簇拥的奇山石笋,恰似一幅动人心弦的水彩画。
登上天子阁,父亲俯视奇峰,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了《岳阳楼记》片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对远道而来的青年夫妇,大概是喝了很多很多墨水,侧目而视白发苍苍的父亲背诵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听完之后,异口同声地问:“老爷爷,看样子,您是很有学问的老人,您能学曹植吗?”心有灵犀的父亲马上回答:“我没有曹子建七步成诗的天才,请你们等着瞧吧。”父亲从提袋内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凭栏构思,时间一秒一分地穿梭而过,大约半个小时,一首七绝《登天子阁》脱颖而出:“四代同来此地游,风光满目一诗收。兴高采烈今斯举,留待继来品笔头。”和七律《神堂湾怀古》:“万仞天桥接我开,邀从游览往仍回。将军点校驱顽敌,仙女散花慰战才。御笔书成千古绩,大观台启万年哀。凛然正气冲宵汉,跃马横空赴九垓。”父亲笑容满面地把诗递给那对夫妇,诚恳地说:“请斧正。”那对青年夫妇看完之后,频频点头说:“妙,妙,妙,张家界不仅风景美,还是藏龙卧虎之地啊。”宾主各自欢笑而散。

贺龙铜像前的联想
二十年前,在巍峨挺拔的天子山顶、耸立了一座高六点五米、重九吨的贺龙铜像。铜像造型生动,手握烟斗的贺龙,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和蔼中有威武,自信中藏沉着。战马依偎在他的身旁,似乎在向主人倾诉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旧地重游,昔日光秃秃的山顶已不复存,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茂密的森林和簇拥的鲜花。贺龙铜像在哪里?我沿着青岩石级走过一台又一台,一地又一地,问过一人又一人,好不容易走了几十分钟,才来到贺龙铜像前。我想了想,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两块金字招牌挂在张家界的座座名山之上。天子山恢复了远古的自然面貌,天子山的旅游之路,天然大氧吧,不正是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所在地吗?
如今,天子山多了一处人文景观──贺龙坟墓,贺龙骨灰从八宝山迁葬在天子山贺龙公园,张家界市政府特意为他立了一座“元帅之墓”。墓碑之地,绿树掩映,鲜花簇拥,我似乎看到了含笑九泉贺龙的尊容,又在天子山向大家微笑。

猴子坡的记忆
猴子坡距原桑植县“五七”干校一里以外,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我曾以“五七”干校学员的身份,到那里过了几年“苏武牧羊”式的生活,两百多只羊儿像朵朵白云飘来飘去,在漫山遍野的毛藤葛叶之中嬉戏。七岁的大儿也曾在此当了半年小羊倌,长大成才之后,他写了一篇回忆文章,题目叫做《留在天子山大森林里的故事》,见诸于几家大报报端。我正逢而立之年,放羊之余,在那里爬山采过岩耳。横伏在长十米,宽两米,厚三米的天然自生悬空的石板桥壁上采岩耳,回想起来颇有情趣。而今,古稀之年的我在万丈悬崖的石板桥上行走,头不晕,眼不花,心不跳,可谓老夫不减当年勇。但和父亲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现在,猴子坡上猴子拉队猴子埋娘的景观偶尔可见,但看不见雪白的羊儿了,也听不到“梆梆梆”的伐木声,成片成片树木情不自愿倒下的惨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这里参天大树成林,山绿草绿树绿水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天下第一桥的壮观
在袁家界两峰之间,有一座天然自生桥,距今多少年代,没有人作过考证。它不同于河北南部赵州桥古朴,也不同于牛郎织女七七相会鹊桥虚无缥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惊、奇、险”三个字,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来此畅游。游客们把“百家锁”挂在天下第一桥上,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好人一生平安,祝愿子孙兴旺发达。年长月久,挂锁数量不计其数,串串“金锁银锁”挂满扶手栏杆,长达几公里,景观特别引人入胜。
天下第一桥,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毕生难忘。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驴子作媒
下一篇:食者,情之所怡也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