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008话说科举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8:3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科举,可以说是文人的辛酸也可以说是文人终极的辉煌。
科举考试从公元587年由隋文帝杨坚下令开考,到公元1904年清朝光绪年间的最后一个状元,其间经过了1317年。这种学而优则仕的选官制度,在选拔真正人才方面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科举制度趋于完善和鼎盛的唐宋时期,经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不仅个个珠玑,而且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最辉煌的两大文学成就,从很大程度上说,正是科举时代造就了唐诗宋词。
明清以后考试的内容日趋僵化,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但对选拔真正人才仍有相当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能够科场得意的仍然不乏真正的人才。虽则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对文学的推动作用几乎为零,甚至产生了副作用,但是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者绝不仅仅是那些思想陈旧至极的老学究,相反,那些能灵活应变的真具才识之人才可能通过主考官的严格选拔。如研究西北历史地理的先驱者徐松、康熙年间负责编纂《全唐诗》的彭定求、《毛诗》研究专家胡承珙等,他们所看重的仍是“新意”,能在七百字的八股文中既不违反其苛刻至极的种种限制,又能发表自己对时政和国家策令的独到见解,为考官所欣赏,这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做到的。正如宋代的填词之风,宋词或豪放或婉约,或清丽或奇瑰,成为唯一能与唐诗抗衡的一大文学奇观,词牌不多,也就是六十多个,可是出现的词又何止几万首,传诵至今的著名词作一个词牌有几十甚至几百首并不罕见。不是别的原因,各有新意而已。考不中者也并非全无真才实学,归于生不逢时,也可归于不适合科举。像蒲松龄,十九岁开始应考,曾在县、府、院三试中连考三个第一名,通过童生试中了秀才,辉煌一时;之后便每况愈下,直到七十二岁也没真正跨进科举的大门,但是他却写出了名传千古的《聊斋志异》。四大古典名著的作者全是如此,科举无功之后便独辟蹊径,写起了白话“小说”。小说者,小家之说也,时为科举考试诗、赋、文之外的不入流之文字编排。吴承恩,从小博览群书,写诗为文片刻可就,可惜科举总不如意,四十多岁才通过童生试中了秀才,之后直到六十多岁也没能中举,更不要说中进士了,后来靠荐举之力做得一个小县丞,至此对官场厌恶至极,于是写出巨著《西游记》,塑造出一个不服天不服地、敢作敢为的孙悟空形象。罗贯中亦一生没能金榜题名。曹雪芹则因雍正年间家产被抄,又被禁终生不得参加科举,同样的功名无望之后反而造就了一代文学巨匠。施耐庵倒中过进士,并承皇命委任为钱塘知县,可惜生性耿直,看不惯官场的污秽腐败,屡与上司冲突,被迫辞官回家,就此闭门写书,成就了一番大事。
明清科举的内容仍以诗文为主,是以清朝的读书人大都是作诗填词的好手,尤其是清朝的诗歌,保留至今的作品要超过唐诗好几倍。但是,后人所看重的仍只有当时被称为市井俗说的繁荣,并使之对现实的反映入木三分,对官场的讽刺深刻而犀利。    (待续)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