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媒体观点《广州日报》救人“求宣传”反讽了什么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4:31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受传统文化掣肘,我们习惯看到主动做好事、“被动”受表扬,或者干脆“做好事不留名”。但八旬老人救人之后“要宣传”,其实无可厚非。
做好事“要表扬”、“要宣传”首先符合人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表明,人有尊重需要。我们并不否认做好事不留名的行为方式,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人高调、有人低调。而这,没有对错之分。
做好事“要表扬”、“要宣传”与做好事“为表扬”、“为宣传”,在动机和目的上泾渭分明。相较于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主观利己客观利人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嘉许空间,对营造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观整件事情,吊诡之处在于:八旬老人跳入池中救人,而比他年龄更小的人“围观”。更加吊诡的是,事后,救人者因为“要宣传”而遭受被救者和其他“年轻人”的质疑乃至“炮轰”。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与结局,是缺乏信任、怀疑一切的演化必然。表面的纠结掩饰不了内在的双重“病态”———“行为病态”和“价值病态”。这或许可为诸多的“见死不救”。
中国网评论
“求求你,表扬我”是对道德救赎
有人对孙老伯“求求你,表扬我”的做法非常不理解,其中包括被救大妈和被救大妈的女儿,认为自己获救却被要求找媒体是吃了“闷亏”。人啊,怎么就是这么健忘!如果说现在需要费力找媒体表扬救人者是吃了“闷亏”,那么如果当初没人下水相救,大妈落水溺死,那该是吃了什么亏?两相对比,何为亏何为赚,相信傻子也能分辨出来。如今生者幸存,生者之女却抱怨满怀,首先已经失却了感恩之心,已经印证道德滑坡之忧。
我们回来看看孙老伯的人生经历,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3年抗美援朝之后被分来杭州工作……可谓出生入死,什么世面都见过了。这样一个“我经历的历史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指导我的行为”的老人,会为了区区救人小事而沽名钓誉吗?
两个八旬老人尚能跳水救人,诸多年轻人却袖手旁观,假如当时有影像能够记载,这个画面会极具震撼力和讽刺力。老人所要求被媒体宣传,所想引起的正是这样一种效果——借助事件的张力,令世人重新审思道德的现状。然而,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老人的单纯心思,把“求求你,表扬我”所承载的道德救赎意义,理解得七歪八扭。这些人曲解老人意图者,其实已经身陷一种人情冷漠症候群当中,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这恐怕是孙老伯所没有想到的。但却更加印证,社会人群道德滑坡至深,利己思维已经深嵌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固然遗憾,更是悲哀。
一家之言
从第三者的立场来看,有人更希望做好事者能够不为名利,让“榜样的力量”更有力量。但孙老伯是个普通人,做了好事盼着别人表扬他一回,他可不可以有这样的要求?我看这个“可以有”。
—— 《中华工商时报》编委,专栏作家高初建认为“老伯要表扬这个可以有”。
与其说孙老伯“执拗”地求人表扬是令人莞尔的“行为艺术”,毋宁说是发乎内心的悲怆逼问。笔者认为,“求人表扬”是一张沉重的道德试纸,检验出了令人百感交集的社会群像。
—— 知名时评人王石川如是评价“八旬老人救人求表扬”事件。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