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资讯

给新《魅力湘西》提点建议

更新时间:2017-12-09 12:49:01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新《魅力湘西》于《魅力湘西》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嬗变。唯美的舞台,多姿的布景,豪华的阵容,精彩的演出,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不愧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这里,为了使新《魅力湘西》尽善尽美,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却想提点建议。
  在新《魅力湘西》中,主持人语言风格值得商榷。作为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其语言应该诙谐、幽默一点,当然切忌粗俗。该主持人的语言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观众从主持人身上得不到快乐。尤其是本台晚会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来到武陵源,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走进《魅力湘西》,是来娱乐休闲的,可作为一台晚会的灵魂人物——主持人,却无法满足观众的这种需求。
  有两个细节我也要提出建议。演出节目单有标题明示,这很好,但我认为标题不单单只有汉语,也应该有英语,还应该有韩语(我们境外游客不是韩国人占多数吗?);像小梯玛口吞宝剑这种节目,放到室外表演是否更恰当?
  而作为一名白族人,我最想说的是关于《白族·马桑树儿搭灯台》这个节目。因为了解白族风俗,因为喜欢桑植民歌,爱听爱唱“马桑树儿搭灯台”,所以对这个节目的编导有些看法。
  首先是舞台布景与演出内容不搭配,白族的典型民居是“三枋一照壁,四合一天井”的格局,新《魅力湘西》要反映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白族儿女的民风民俗,我认为舞台布景上要有白族民居方为最好。
  其次是演唱,在主旋律开始之初,便是一名女高音在那里展示她的嗓音,这几嗓子与舞台的布景及伴舞很不和谐。正式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时,演员也是用的高腔,并且改了调子,从向佐绒,到宋祖英,她们都没这么唱过(因为我的父老乡亲没这么唱过),我认为不好。当时的我不是享受,而是难受。《马桑树儿搭灯台》是桑植民歌中的轻音乐,它是抒情的,更是柔美的,从中央音乐大厅到西方维也纳,它带给观众的审美印象都是如此。而一旦改了曲调,观众就会认为那不是《马桑树儿搭灯台》了。外地来的观众在张家界没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我担心他们会这么想:桑植民歌是这么个味道,怎么配得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还是要坚持轻音乐的风格,不改调曲,完整地演唱出来,才能让观众真正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桑植民歌。
  最后是伴舞的与主旋律不协调。舞台的远处高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表达爱情的桑植民歌,舞台近处却是双胞胎姐妹在那里进行杂技表演(当然还有别的伴舞的),杂技表演虽然惊险刺激,扣人心弦,可配上震耳的高音演唱,观众是难受的。我认为演唱时,要独唱,也要有多声部的合唱作衬托。独唱的要倚窗,相思,远眺,才能与“钥匙不到锁不开”这种柔情婉转的演唱内容相匹配。伴舞的用什么肢体语言表达爱情,导演自有高招,伴舞的要营造一个闲散、淡定的氛围,只是千万不能伴以惊险的杂技,否则主题不清,混淆视听。
  那么怎么处置这个杂技节目?不如放至杂技节目章节,再配以其它音乐,效果会好得多。
  我认为,将桑植民歌的表演定位为“热血湘西”可能效果更好。《马桑树儿搭灯台》不是说“郎去当兵姐在家”吗?在演唱完这首民歌后再把红军歌谣搬上舞台,红色土地的地方特色将更浓、更鲜明,也有助于观众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其次,在舞蹈环节,要把白族的仗鼓舞、九子鞭等舞蹈编排进去,让观众欣赏桑植民歌的同时,也能欣赏到桑植白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新《魅力湘西》之所以能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抓住了、挖掘了唯湘西所特有的东西,突出了一个地域的特色文化。从舞台表演的角度,希望我的建议能给魅力湘西继续大做湘西文化特色文章提供一些参考,期望着下次走进魅力湘西时,能欣赏到的是更美的演出。
  (本文纯属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报立场)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