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媒体包围的日子

更新时间:2018-03-19 13:59:3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邓道理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媒体包围的日子

邓道理

.

.... 送走广东电视台采访我的两位记者,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如释重负一样,终于可以稍微静下心来迎接新春佳节。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按照传统习俗是“杀鸡宰鸭”的日子,虽是农民身份,却无鸡鸭可圈点,但是因张家界阿凡达事件被媒体包围的这段日子,自然让我刻骨铭心、无法忘却。



景点更名风波

... 我个人或者张家界旅游营销史将永远记住1月25日这个不平凡的日子,这是一个天气晴朗明媚无比的日子。

... 这一天,在我的大力推动下,张家界乾坤柱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这一天,在我的操刀捉笔下,张家界景点更“洋”名的消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了海内外;这一天,我和乾坤柱所在的景区管委会宋主任以及张家界被推上了世人关注的风口浪尖;这一天,我们用剑走偏锋反弹琵琶的方式让张家界包围了媒体,同时也因为自己是“更名门”主要策划者而让媒体紧紧包围......也许,从当初炮轰《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张冠黄戴开始,我的2010年注定过得不再安宁。

... 更名当天下午到1月29日这段时间,我的手机几乎没有休息。来电大部分都是媒体记者,想挖点幕后新闻或者背后的故事,还有的问我怎么看待网络上的批评质疑浪潮。元月25日采访我的媒体主要是《潇湘晨报》和湖南在线以及新华社,采访内容自然是景点更名的来龙去脉,我反复强调只是一种民间行为,目的就是利用《阿凡达》为张家界营销做点事情。元月26日采访我的媒体有《人民日报》、《每日财经新闻》、《环球时报》及中央电视台,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访时间最长,电话采访长达两个小时,我的声音接近嘶哑,后来又登陆了我个人的博客查找相关图文资料。当天晚上9:3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1+1》以《张家界要“傍”阿凡达》为题,对张家界景点更名门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主持人为与我同年出生的董倩,嘉宾为名嘴白岩松。由于白岩松基本上是站在“文化不自信”的角度批评张家界的景点更名,所以1月27日各种媒体也跟风口诛笔伐张家界,只有包括凤凰卫视、《联合早报》在内的部分国际媒体在肯定张家界洋为中用。到了1月28日,媒体正面肯定张家界景点更名乃实用营销、借势营销的声音越来越多,《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甚至以整版的方式推介了了张家界的“阿凡达”旅游产品,《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也很客观地报道了张家界景点更名的消息,采访我的媒体依然络绎不绝,当天还有美国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1月29日,我在市委宣传部参加媒体阅评员会议,《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继续电话采访我,问得最多的就是《阿凡达》办公室的身份,我说《阿凡达》办公室是一个民间组织,由热心张家界人士组成,不发一分钱工资,也没有一分钱经费,对方还追问我是否有官方背景和官方目的,我有些生气地回答:“我是张家界人,借用《阿凡达》为宣传张家界做点事情有什么错?”没想到我这句话,也被媒体报道了出来。

... 乾坤柱更名哈利路亚山之风波,说实在话,只是我这个民间人士宣传张家界的一个营销事件而已。也就是说,《阿凡达》成了我宣传家乡的一件道具而已,不存在崇洋媚外,是典型的热爱家乡。截至目前,只要在百度搜索“张家界阿凡达”六字,就会发现相关网页93万条,相关新闻篇章超过了3200条,相关电视视频330条,单从宣传效果来说,张家界阿凡达事件已经达到了张家界举办各次活动的顶峰,当然这种顶峰是建立在张家界成功举办无数次活动的基础上。



接受独家采访

... 1月30日,张家界锦江之星宾馆308房,我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这也是我借助《阿凡达》营销张家界之后首次接受外界媒体的现场采访,之所以接受一是对方有这个迫切要求希望搞点独家报道,二是我看中了这份报纸115万份发行量和其合作媒体40家晚报的高转载率。当时想,只要是客观报道,对张家界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何况还不收取任何费用。(创刊于1995年1月1日的《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因全面系统地创立了市场化报纸理论,引领和促进了全国都市报类报纸的壮大和发展,荣获“中国报业创新奖”。经过13年扩张,《华西都市报》自创“敲门发行学”,建立了三千多人的自办发行网络,报纸迅速走进了四川盆地大中小城市的千家万户,已构建了一个以成都为核心、辐射川渝20个大中城市的区域组合报纸。现发行量为115万份,成为中国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日报。2004年、2006年、2007年三次荣登全球日报发行100强,排位连续上升至71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报纸。华西都市报及其网络单位都是当地的强势媒体。30个省遍布着华西特稿网络单位40家报纸媒体,他们的发行特点都是以当地城市的区域为主,各报发行一般在10万-70万之间,共计发行量有800万份。按照调查公司统计的数据,一份报纸传阅3-5人,报纸与作者是为上千万的读者"生产"特稿。责任重大,无尚光荣。)



... 《华西都市报》记者第一句话就要我提供独家新闻,我稍微思考了下回答:“我是农民工!”对方听后非常感兴趣。话匣子也由此打开,我说到了我的高考落榜从事养路工、村干部的历史,说起了毛遂自荐到黄龙洞打工的岁月,说起了参与总经理叶文智先生总策划的几次大活动的故事,说起了叫板国际导演卡梅隆信口雌黄的几个阶段。对方问我这样盯住《阿凡达》的目的是什么?我直言不讳地承认是为了宣传家乡,提高张家界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我还告诉他我“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是为了个人的小名利,因为就目前而言我在张家界“土记者”界已经很有名气,生存生活也不再困难,袁家界村民奖励的1万元钱被我转赠给社会(武陵源希望工程4000元、乾坤柱护林员4000元、海地地震灾民2000元)就是很好的证明。.当然我图的是大名利,那就是希望我的家乡张家界因此而更加有名,也希望我的家乡旅游事业更加辉煌,百姓生活能得到更大改善。

.... 快结束采访时,对方记者说最近网络针对张家界阿凡达事件争议很大,问我怎么看?我说这是我要的效果,有争议才会引起关注,才能吸引人的眼球,才能刺激人的神经,所以外界的批评攻击包括部分张家界本地人对这件事情的不解甚至谩骂,都已经不重要了。“时间会稀释一切,也会解释一切!”最后,我用两句几乎想似的话结束了当天的采访。2月5日,《华西都市报》以《卡梅隆开“黄”腔引发张家界“更名”风波》为题对张家界阿凡达事件进行了整版报道,并被多家媒体转发。



.

迎来日本媒体.

.

... 1月31日,2010年元月份的最后一天,礼拜天,我以为可以借机休息一天,没料到仍有媒体对我跟踪不放。一家是《晨报周刊》记者上午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开车赶往张家界的路上,希望我下午抽出时间接受采访;二是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总局记者打来电话,问我是否同意接受采访,如果同意他们翌日就从北京飞往张家界。到这里为止,我接受采访已经不是稀奇,甚至还有些麻木和疲惫,但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推介张家界,我仍然友好爽快地答应了媒体的要求。毕竟,这些媒体是主动上门服务张家界的,不需要我们承担任何费用,只需要我热情动动嘴接受采访。

... 当天下午,《晨报周刊》记者刘建勇一行3人开车抵达黄龙洞景区。我们在办公室见面后,互相寒暄几句后,我建议他们先看溶再采访,他们坚持先采访再看溶,最后弄了个折中方案:边看溶边采访,观光工作两不误,我也就临时成了黄龙洞导游员和张家界阿凡达事件的讲解员。黄龙洞天造地设的风景让他们感到震撼,张家界阿凡达事件的幕后推手也让他们觉得有些意外。出后,在黄龙洞广场我被他们拍了一张照片,说是要放在刊物上。按照我的推荐和他们掌握的其他材料,他们接着几天时间内还分别采访了最先发现《阿凡达》悬浮山像张家界的武陵源旅游局宣传促销人员毛坚坚、《阿凡达》主题游综合事务办公室所在地张家界中国国际旅游社、联名邀请卡梅隆拍摄续集的宝峰湖导游,并到乾坤柱所在地一睹《阿凡达》悬浮山的真实风采。他们采访得非常随意,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们也采访得比较认真,随身进行了录音。2月7日,《晨报周刊》(发行量40万份)以《后阿凡达时代的张家界》为题,用三个整版的内容对张家界阿凡达事件进行了深度聚焦。

... 2月1日晚10时,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琴寄辰男先生和其助理刘娟从北京飞抵张家界,入住他们自己预定的华天酒店,据说从机场到酒店不足10公里的距离乘坐出租车花了50元钱后心里有些不爽。翌日上午,他们到《阿凡达》主体游综合事务办公室所在地采访了“阿凡达之旅”的负责人,中午花了170元钱租用出租车从市区直奔黄龙洞与我汇合。我们在黄龙洞剧场见面,日本的琴寄先生长得魁梧能说能听简单的中文,他的助理刘娟是四川人个子小巧,经过了解我们都有一个共性,同属猪相。琴寄先生比我年长一月,我叫他猪兄;刘娟助理小我12岁,我叫她猪妹。一句玩笑话,逗得他们两个人笑个不停,也拉近了我们遥远的距离。

... 与接待《晨报周刊》相同的是,我陪他们也是先看了中美景,琴寄先生和刘娟助理在黄龙洞内大开眼界,说没想到张家界黄龙洞如此神奇;与接待《晨报周刊》不同的是,出后我在办公室专门接受了他们的采访。他们很认真,事先做了采访提纲,也搜集了张家界阿凡达事件的相关材料。面对他们的提问,我一一作了正面解答。譬如他问我“张家界已经有名了为什么还要借助阿凡达营销”?我说为了张家界“更加有名”;又如他问我“这次事件初衷是什么?”,我诙谐地回答“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今天你们也过来采访了,说明我们达到了目的”,弄得琴寄先生哈哈大笑;再问“黄龙洞景点元月游客和上年同比增长是否与《阿凡达》有关?”,我巧妙地回答:“我不承认增长全部由《阿凡达》因素引起,但我也不否认《阿凡达》因素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 2月2日晚,琴寄先生被我的爽直和厚实感动,接受了公司的安排,在黄龙食府吃晚餐,我特意叫上了张家界《阿凡达》事件的另一重要民间人士毛坚坚作陪。席间,我们四人谈到了新西兰因为《指环王》首都更名“中土”和日本北海道、浙江西溪湿地依托《非诚勿扰》发展旅游的案例,都认为张家界本次景点更名实际上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营销行为,与政治无关,与宗教也不搭界。席间,我还打开封藏多年的“湘酒王”,以“加深中日友谊”的名义为猪兄琴寄先生频频敬酒,琴先生也很耿直,酒喝得很痛快,三杯两盏下肚竟然有了醉意。翌日,他们考察《阿凡达》悬浮山原型地乾坤柱,也游览了天子山,由于索道检修,从山上走下来所以很累,但看到了真实的悬浮山心里依然很开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天,他们婉言拒绝了我们安排的免票、餐饮和车辆所有服务,他们的理由就是属于正常采访,他们单位都安排了相关费用,也想实地体验张家界旅游服务质量。他们的这些话让我想到了国内的某些媒体记者的丑陋嘴脸,宣传正面的动不动就要“红包”,不宣传负面的动不动就要“封口费”,否则就“走着瞧”。相比之下,我们确实有很多东西要向外国人学习,包括先进技术,也包括职业道德,更包括人文理念。

.. 2月10日,发行量在日本国最大的平面媒体《朝日新闻》(800万份)用半个版面的内容客观报道了张家界阿凡达事件,为开辟张家界在日本国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英国路途社、美国《华尔街日报》、德国等欧美主要媒体都先后报道了张家界阿凡达事件。也可以说,张家界民间力量借用《阿凡达》营销风景,轰动了全国,也影响了全球。



现身电视荧屏

..

....这段时间,电视媒体也不甘寂寞,不断聚焦张家界,盯我盯得很紧。除了元月26日中央电视台电话采访我外,2月4日旅游卫视的《旅游新观察》栏目对我进行了电话连线采访,2月6日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栏目邀请我作为特邀嘉宾成参与了专题节目的制作。.

... 2月4日15时,旅游卫视记者拨通了我的电话,说正在做一期节目《要傍就傍阿凡达》,邀请了正反两方嘉宾,需要我的连线配合。能在电视上宣传张家界,我很乐意地接受了采访。2月6日晚10时30分,节目正式播出,现场嘉宾分别为旅游策划专家李庚、著名娱乐记者何东,连线采访了武陵源区旅游局的毛坚坚和公司总经理叶文智和我,整个节目比较客观,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张家界的营销行为。连线我的大致内容如下——

... 问:你们叶总说你是幕后策划者,是这样吗?

... 答:可以说是策划者之一吧!..

... 问:张家界乾坤柱更名的初衷是什么?

... 答:一是证明《阿凡达》悬浮山原型地就在张家界,二是通过这一事件营销张家界,也算洋为中用。

... 问:达到了什么效果?

... 答:超过了预期,原想只引起国内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和争议,没想到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 问:还带来什么效果?

....答:游客量在明显上升,元月份张家界黄龙洞游客接待量2万人,和上年同比增长3成。

... 问:你们叶总说“更名”事件有些草率,你怎么看?

... 答:更名这件事情我当时没跟叶总报告,我只是想通过民间力量为宣传张家界做点事情。

... 2月5日,我在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演播厅参与《张家界的阿凡达》节目录制,主持人为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寻情记》主持人王燕和王昊扬,简称大王小王。刚刚上场时候,我的心情有些紧张,后来慢慢适应了,对付主持人提出的颇为挑剔的话题也显得轻松自如。整个录制时间大约1个小时,2月8日播出来的时候压缩到只有10分钟时间,我最感到遗憾的是把我看《阿凡达》后的四句话那段删掉了。不过看过节目的亲朋好友同事邻里都说节目做得不错,机智幽默地宣传了张家界。

...

.. 快过年了,关于张家界阿凡达事件引起的争论有所降温,而相关衍生品还在继续。我还是以前曾说过的那句话:为出生在美丽的张家界而骄傲,为能宣传神奇的张家界做点事情而自豪。面对这件事情带来的是是非非和社会上某些人的骂骂咧咧,面对依然是乾坤柱的乾坤柱,我问心无愧。

.. 后天就要过大年,我还没有添置像样的年货。但是在我心里,已经装满了年货,那就是我对家乡无比深沉执着的热爱,套用《阿凡达》的片尾曲——I SEE YOU.....

.

...

.

.

...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