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工业园规划建设效益凸现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4:5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一栋崭新的三层小楼在市科技工业园C区和阳湖坪镇建新居委会辖区的交界线上的悄然建起,结束了建新居委会干部们在各自家里办公的历史。
  “以前根本谈不上上班,村民有事就去家里找我。现在有了办公楼,每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办公室也分工明确,老百姓办事方便多了。”建新居委会的秘书李智勇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在这里已经工作上十个年头、见证了建新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历程的他,把这些变化归功于市科技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
  7月19日,记者来到阳湖坪镇建新居委会,追寻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是怎样为居委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居委会又是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上大踏步前进。
一夕旧貌换新颜
  建新居委会就是上个世纪被称为李家峪村的地方,居民多半为李姓。20世纪末因城市规划改名建新居委会,但村容村貌却没任何变化。村里几乎没什么像样的街道,每逢下雨,通往各家各户的道路总是泥泞不堪,居民大多住在砖木结构的青瓦房里,没有村部,没有小区,更别提路灯、垃圾桶等城市市政设施。
  2008年,工业园一期建设征地时,建新居委会辖区内的300多亩稻田被征用。按照国家当年的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百姓将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但为了避免失去生活来源的百姓坐吃山空,工业园借鉴了发达地区的征地经验——让老百姓用征地补偿款入股,每年领取分红。
  入股合同在2008年的3月15日签订,入股居民每年的这一天都可以拿到分红。“我家算是少的,只入了4万元,但每年也有3200元的收入,比存在银行好太多了。”李智勇告诉记者,建新的居民除了把征地款拿去做生意的,其它几乎都入股了,每年一户多的能有上万元收入,少的也有三四千元。
  两年来,建新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街道纵横交错,一栋又一栋的三层小楼拔地而起,建新向城市化迈进的脚步越来越快了。
  漫步在建新的街上,早已看不见那砖木结构的破瓦房,崭新的小楼有的还来不及粘上瓷砖,多数楼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看那边墙上,都是空调。”居委会妇女主任胡绍珍指着不远处楼上一台又一台的空调,语气里透着骄傲。“还有我们的路灯,晚上一看,跟城市里的一模一样”。
  “要不是要建工业园,哪里会有我们的办公楼啊?这栋楼是用我们全村的集体土地的补偿款建的,花了120多万元呢。”李智勇认为能在这样的办公楼里办公是“做梦也没想过”,他说,“现在我们的固定资产有五六百万元呢。”
  办公楼的院子里有着秋千、篮球架等齐全的健身器材和娱乐活动设施。李智勇介绍,每到傍晚,年轻人就会来院子里打篮球,村民们也会来院子里锻炼身体,“我们的居民还自发成立了腰鼓队、军鼓队和舞蹈队,以前哪有这心思啊?现在主要是腰包鼓起来了啊。”李智勇边说边哈哈大笑。
  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改变,还有他们从未期待过的自来水。“以前自然井被修路破坏了,吃水只能靠摇井,打出来的水里头都看得到红丝虫!”李智勇告诉记者,现在各家各户都可以吃上干净的自来水了。
离开土地后的新出路
  像其他的村子一样,改名为建新居委会的李家峪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小农经济的粗放种植和零散养殖,村民的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一年到头在沿海地区打工。
  但是现在,劳动力慢慢在就近转移了。因为在征地的时候,工业园就和建新居委会有了约定:对于同等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建新的百姓要比外地的劳动力优先录用。“虽然在广东沿海打工,工资多一点,但开支也大啊,而且远离家门,租房子、吃饭、交通,真正拿回来的也就没剩多少了。在家门口打工,吃住在家里,各方面都方便一些。”据李智勇介绍,在工业园的建设时期,建新每年在这里打工的就有300来人。
  工业园的建设完成后,入驻的各家企业也需要很多员工,企业的招工也是以被征地居民的劳动力为优先考虑的。工业园今年组织对园区失地农民进行了免费就业培训,并有计划地安排其进入园区企业务工,目前,已先后有 309名失地农民进入园区21个企业进行务工,解决了部分当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工业园的建设带来的不只是工业的集聚,配套的各种产业也会迅速向这里集聚,服务于企业和企业员工以及家属的商业也会陆续发展起来,工业园区域在不久就会变成城市繁华的新区。从小就生活在建新居委会的李启友,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致富的新信息。
  46岁的李启友就住在建新居委会办公楼的后面。五年前,她开了一家销售汽油、液压油、烟花爆竹以及各种杂货的杂货铺,从农民变成了老板娘。工业园的规划里有了建新,建新的老百姓便凭着自己的土地富了起来,再加上工业园建设带来的人潮,建新的街道上热闹了起来。 “以前每年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现在每年有三万元左右了。”爽朗的老板娘一边嚼着馒头,一边介绍
  谈起建新最大的变化,老板娘娓娓道来,“现在我们自来水也有了,其它基础设施也跟上来了,跟城市一个样了。”
  作为土地征收的补偿,李启友也拿到了近20万元的补偿款,再加上家里这些年的积蓄,花了四十多万元修起了一栋临街的三层小楼,二楼、三楼居住,一楼则是四间门面,她已经为以后的经商做好了准备。
  “现在来买东西的多了,以后工业园建起来,收入会更多。”老板娘基于这样的预期,对未来已经做好了打算,“将来把二三楼腾出来做旅社,生意应该会不错吧。”
  站在建新居委会的街道上放眼望去,临街的楼房一楼基本都修成了卷闸门的门面,不久村民们将在自己门口做起小生意,建新就真的成了商户林立的城市的一部分了。
向城市化迈进
  2008年4月份以来,工业园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始进行,在征收的建新居委会的300多亩土地上,一栋栋崭新的职工宿舍早已封顶启用,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厂房里已有企业在运营,新的公司还在不断入驻,新的厂房还在不断建设。
  从建新居委会办公楼的窗户望出去,工业园发展的点点滴滴尽收眼底,但在靠近居委会办公楼的前面还有大片土地既未种植任何粮食,也没有开发建设。
  “这是工业园已经向我们租用了的400多亩土地,下一步就会征收开发,我们希望征收的进度能快一些,发展能更快一些。”这400多亩土地里有一亩多是建新居委会的李发年老人家里的,也是他们家里最后的土地,2008年,老人家里已经有三亩多地被征收,老人拿到了十多万的土地补偿款。“除了我们自己家里用的,都给我女儿办工厂了。”老人腼腆地笑着。
  李大爷的女儿在广东汕头开办了自己的工厂,据李智勇介绍,每年能有上百万的收入,“他们说,以后市里的工业园建好了,就把工厂搬回来。”
  李智勇对建新居委会的发展做了很多思考,“现在自来水修好了,下一步,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将全村的大小道路全部硬化,然后再买20盏太阳能路灯,现在支部已经通过了。”
  这也是建新居委会原书记李强声的梦想。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让建新的老百姓富起来,他曾带头把村里的耕地和山林集中了起来种椪柑,建果园。现在工业园建在了建新的土地上,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财富,老书记对未来很有信心,“你看望城、常德的工业园不是都发展得很好吗?我们这里也可以的。”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