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一棵小草的梦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2:5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说真的,一开始还真没出诗集的意思。总觉得自己是诗歌的门外汉,文字稚嫩得像初春的小草,担心拿不出手。但在前辈的关心、朋友的鼓动下,还是犹犹豫豫地出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出生在慈利县金岩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绵绵的山,哗哗的水,一切都那么宁静,富有诗情画意。小时候,我喜欢独自去溪边,头枕柔柔的青草,凝望透蓝的苍穹,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像小鸟一样有一对美丽的翅膀,飞呀,飞呀,飞过高高的峰峦,飞向水墨画般的远方。可以说,童年的故乡就像我的胎记,无论我怎么抹都抹不掉——春天,一坡一坡的山花,分外绚烂。溪里发洪水了,从上游漂下来的木头,披着蓑衣捞鱼的汉子,撑着花伞看水的妹子,都是一笔笔醒目的风景;夏天,古木苍翠,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骄阳把溪水烘得像温泉一般,每天中午,我们就呼朋引伴去深潭洗澡,打水仗,捉迷藏,摸石头……秋天,枫叶似火,鱼肥蟹壮,我们沿溪翻螃蟹,抓虾子,摸鱼,在快乐中改善家里的伙食;冬天,我们钻进深山追野兔,去溪边砍柴,学大人挖土窖烧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意趣。总之,是故乡赋予了我文字的灵性,铸就了我诗歌的风格。
  七岁那年,我被父母塞进学校,从我能通过拼音识文断字开始,我就迷上了阅读。那时读得最多的是连环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箱倒柜找出父亲读中专的《文选和写作》,我被里面的经典文章深深吸引住了。进入初中后,我几乎停止了课外阅读,一心只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1996年,初中毕业,我顺利考上湖南省桃源师范。起始,我并不喜欢文学,自己的作文水平也是稀松平常。学校的课外活动,我选修的是绘画,整整画了一年多,没什么起色,也就放弃了。一个秋天,那是诗意的秋天,学校举办了“金秋诗潮”征文比赛。晚上,我扶着教学楼的栏杆,美丽的桃源县城灯火辉煌,尽收眼底。一股苍茫的乡愁之感海啸般席卷而来,我赶紧抓起笔记下心灵的点点滴滴。没想到这首诗意外获了奖,从此我与诗歌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9年,我师范毕业,分到生我养我的故乡——金岩教书,一晃就是十余年。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很多力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现代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以轻柔曼妙的画笔描绘的康桥之美和告别康桥时的洒脱风姿,令人回味;戴望舒《雨巷》里,那梦幻般舒缓的节奏,和谐悠长的旋律,多重想象的延伸,组成了一支忧伤的哀曲。除此之外,我读顾城,感受童话世界的魔力,唯灵浪漫主义的纯净。我读海子,感悟他那灰色的死亡意识,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幸福“音调”,以及诗人对于日常生活和整个世界的热爱与眷恋。我也关注本土诗人,我读柯云,读那深厚的生活底蕴,琅琅上口的民歌情调,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我读刘晓平,读那朴素的语言背后传递出的眷眷之情;我读吴旻,读那诗画合一的唯美意蕴和纤尘不染的诗心……
  出版这本集子,并不是认为这些诗有多大的保存价值,主要是对自己十年来一个小小的总结。在此,我要感谢那些在背后默默帮助我的恩师、朋友和同事。我曾给我的姐姐写过一封信,说有一天我会不再写诗,但我会看诗,我会永远保留一份纯净的诗心。因为,一棵小草虽不能开出花朵,但他的心灵深处,一直都藏有一个开花的愿望!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