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中国音乐剧舞台迈向“分众化”时代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2:3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新华社上海12月5日专电(记者许晓青)法国大文豪雨果一定不会想到,他创作于1830年的《巴黎圣母院》,在跨越了2个世纪之后,“变身”为50首不同风格的英语歌曲、搭配法式风格的“后现代”布景,来到中国巡演。
    脱胎于法国原著的英文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自12月2日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以来一票难求,2日至4日三天场场爆棚,5日虽是周一,演出门票也全部售罄。剧场票房透露,近半数观众是多年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法文版进入中国时的“老戏迷”。
    《巴黎圣母院》的铁杆“粉丝”、女白领陆逸告诉记者,从当年的法文版到今天的英文版,大家除了怀旧,还可以从中感知经典作品的特殊生命力。
    “海归”作曲家安栋点评,《巴黎圣母院》的英文版与法文版各有千秋。其音乐原声唱片在全球的累积销售也已超千万张,英文版歌曲曾由席琳·迪翁等流行歌坛巨星争相翻唱。对于专业人士而言,音乐、舞美、叙事结构等都是可学习的蓝本,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了解法国经典走向世界的制作流程和对外传播模式。
文化广场节目总监、剧评人费元洪介绍说,经过了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音乐剧观众群体正日渐成熟,并逐步向分众化方向发展。老剧迷可以欣赏多语种版本的欧美经典剧目,新观众则可以通过西方音乐剧的中文版等通俗易懂的剧目,感知音乐剧的魅力。
    作为上海重建的历史文化地标,文化广场定位为东西方音乐剧舞台的一个“窗口”。今年以来已有美式经典音乐剧集锦《极致百老汇》;中国杂技芭蕾剧《胡桃夹子·海上梦》以及法式英文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上演。随后而至的剧目,还有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等。
    在不少铁杆音乐剧迷的脑海里,2003年春天《猫》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时的爆棚场景还记忆犹新。当时就有剧评人认为,《猫》的热演对于中国内地观众而言无疑是一次音乐剧的“启蒙教育”。
    在《猫》之后,《剧院魅影》《音乐之声》《悲惨世界》《狮子王》《歌舞青春》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剧相继来到中国。中国音乐剧迷的“眼界”也随之越来越高。中国能否拥有属于自己的原创音乐剧,也成为困扰文艺界的一个话题。
    2011年,被称为“描红”之作的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诞生。出品方亚洲联创公司介绍,这不是将中文生搬硬套到西方经典音乐剧中,而是希望以通俗活泼的中文歌词,吸引更多的音乐剧新观众,关注剧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故事。
    统计显示,中文版《妈妈咪呀》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已完成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144场演出,票房突破5500万元,吸引观众逾18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首次观看音乐剧的新观众,实现了中国音乐剧行业的多个“第一”及突破。
    新闻“名嘴”白岩松在看过英国和中国两个版本的《妈妈咪呀》后,感慨自己已深深沉浸于中文版中。这也是中国音乐剧“描红”成功的一种表现。
    曾参与国内音乐剧制作的部分专业人士认为,尽管音乐剧是“舶来品”,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还是直抵人心的精彩故事。此外,培育音乐剧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国内真正能根据总谱运筹帷幄的舞台监督就很匮乏。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认为,出品中文版的西方经典音乐剧,可以放低音乐剧本身的语言门槛,在吸引更多普通中国观众的同时,中国音乐剧的原创能力如何提升,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首先应当创作出展示人性真善美、具有现代意义的动人故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能引起共鸣。”他说。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