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大师仙逝青山泪(转)

更新时间:2018-03-19 13:52:4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邓道理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大师仙逝青山泪(转)

——社会各界深切悼念张家界宣传功臣吴冠中

.

..... 大师走了

.....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走过了90个春秋,参与、见证、记录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迁。他始终怀揣着青春般的激情和赤子之心。他说他的根“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名作等身,荣誉无数,身价18亿元,却在北京住着两居室的“螺蛳壳”。他跟孩子们说“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房子、钱可以留给你们,但作品要捐给国家。”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30年前的一篇文章让张家界这一方山水走出“深闺”让张家界这一方人至今受益,市里把他评为旅游发展功臣并送上奖金和证书,他却说:“证书我收下,奖金就不要了,你们留下为张家界老百姓办点实事吧。”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直呕心沥血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是中国美术界的重要楷模。他在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有的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经典代表性的作品。他画的《张家界》收藏在世界级的博物馆。站在他的画作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这位老人叫吴冠中。沧桑与磨砺,师范与谦逊,大气与纯洁,豁达与智慧,诸种因素和谐地统一于他身上,为绘画、为生活、为灵魂,作出了丰富而准确的注解。老人走向遥远,虽渐远渐小,却背影清晰…….. (赵杰)

... 大师已逝丰碑永存

... 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张家界最早的宣传功臣吴冠中先生逝世已经5天,我的心情一直处于极度的伤悲之中,无法接受大师仙去的事实。
...... 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张家界当初是养在深闺的“绝色佳人”,吴冠中先生就是把张家界推向世界的“眼睛”,是他的丹青《自家斧劈》带给人类美的震撼,是他的妙笔《养在深闺人未识》带给世人美的陶醉。然而,大师自从1979年冬天邂逅张家界后,31年来再未到过张家界。但是大师时刻牵挂着张家界,以至于在他的《我负丹青》中发出由衷感叹:“虽想去,总是忙,何日得重游”。6月初,我公司曾萌生邀请大师金秋季节重访张家界的愿望,计划尚未正式实施,大师却悄然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画卷。
.....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大师已逝,丰碑长存。追悼先生,唯有崇敬。缅怀大师,唯有感恩。我相信,大师的音容笑貌会永远留存在张家界的奇山异水。我更深信,张家界人民会用自己最深情的方式永远铭记大师、永远纪念大师……(叶文智

...... 一支画笔. 两袖清风
....... 张家界江垭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向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辞世表示万分悲痛。
....... 是吴老把张家界推向世界的。 1979年10月,他应邀来湖南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绘制巨型风景画稿,11月,他专程到湘西采风,有缘来到张家界林场。他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写下了游记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发表在1980年元旦的《湖南日报》上。他把张家界当成一颗失落在湘西风景明珠。这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正是:一支画笔,两袖清风,画千里江山,当代吴道。万人哀痛,百国节哀,历一世风云,万古不忘 。(姚建军)

..... 青山不老. 大师犹在..........
..... 惊悉一代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在北京病逝。惊闻噩耗 ,迷魂台无语、天桥流泪……
..... 站在百龙天梯上站观景台上,面对川流不息的游人,我的思绪回到了三十年前,1980年,我在原大庸县一所村校任民办教师。开学的第一天,我拿着1980年1月1日的《湖南日报》看元旦社论,另一篇文章《养在深闺人未识》使我为之一振。“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等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这里秀色不让桂林,但丹峦比桂林更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雁荡、武夷、青城、石林当时我都不知在何处,无任何了解,但《桂林山水甲天下》当时是我给学生教过的课文。张家界比桂林还美,我为我们拥有张家界而骄傲。我对吴冠中大师当时也是一无所知,不知是何人,但能在《湖南日报》上发表文章,一定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我想张家界从此要出名了,来看张家界的人要多了。1985年,我被调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工作,对大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师为张家界的开发、建设、宣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 饮水思源,作为核心景区的工作人员,唯有努力工作,将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平安满意在张家界”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将“党旗更鲜艳,服务更满意”的创先争优活动务实地落实下去,早日将张家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以告大师在天之灵。三千奇峰永不老,大师风范永长存!(宋志光)

.

你的名字叫吴冠中

... .1979年的冬天,山寒水瘦,万木萧疏。大师,你来到张家界,当时叫大庸
.... 那个时候,从常德市的桃源县、慈利县抵达大庸县,路途实在是过于遥远。你乘坐的吉普车,一路颠簸,没有经过慈利县,而是绕行怀化市的沅陵县,穿越天门山麓,抄近道而来。
..... 在你的印象里,也是所有世人的印象里,山的概念应该是“连绵起伏,首尾相连,一群群,一座座,上小下大,像包子,像馒头”。可是,张家界的山,完全颠覆了山的概念,全部是直上直下,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像刀砍,像斧劈,上下一样大,很多还是上面大下面小,一根根,一支支,风姿婉约,异彩纷呈。
“赶快派人到县里,给省里打电话,就说我要在张家界国营林场写生绘画一周,我的个人画展延后举行。”你已经急不可耐了,紧急吩咐你的助手和弟子们,为你在张家界国营林场安心地写生做一切准备。大师,你就这样,在31年前的那个冬天,爱上了张家界。

..... 在那个山高水低、冷暖起伏的冬天,你走遍了张家界国营林场的每一个角落。
..... 林场工人的热情还没有体验透彻,山山水水的壮丽还没有欣赏完结,一草一木的灵性还没有感悟明白,一周的时间就在倏忽间过去了。大师,你不得不走,虽然流连忘返,虽然不忍离去。
...... 互道珍重,不说再见。眼含热泪,胸怀不舍。那一别,你就真的没有再来过张家界。到如今,已经是近31年。大师,31年的风霜雪雨,31载的日月轮回,能否冲淡你和张家界的生死爱恋?踏鹤西去的大师啊,你在这个世界弥留的那一刻,你还记得给了你无数艺术创作灵感的张家界,你还记得风景秀美、冠绝天下的张家界吗?
..... 大师,你还记得吗?
..... 对于每一个张家界人来说,都会肯定,大师,你是永远不会忘记张家界的。你拿起的不是画笔,而是钢笔,是隽永的散文,标题叫做《养在深闺人未识》,副标题是《张家界是一颗遗落深山的风景明珠》,字字珠玑,满纸含情。在那些字里行间,你把张家界的秀美描摹得宛如新娘,俊秀清爽,倾国倾城,无以复加。你对张家界的美条分缕析,加以归类,从美术的角度和艺术的方位出发,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你还让当年籍籍无名的张家界与黄山、泰山、峨眉山、武夷山,雁荡山、青城山、广西桂林、云南石林等名山大川一起比美,认为张家界“毫不逊色,不输丝毫”。你认为张家界美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典雅脱俗,绝世罕见。你把这篇饱含着你对张家界浓浓深情的散文与你的张家界写生作品合在一起,投寄给了《湖南日报》。

...... 1980年元旦那一天,《湖南日报》的《湘江》副刊在显著的位置登载了你的散文和美术作品。随后,就像一股飓风,你的散文不断地被国内外的报刊杂志转载,一时间高达300多家媒体转载你的作品。你的这篇散文是国内外各级主流媒体正式全面推介张家界秀美风光的第一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宣传营销效果。通过你的散文,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中国的湖南有个张家界,风景奇绝,美轮美奂,冠绝天下。
2008年,在张家界建市二十周年的系列表彰活动中,你作为张家界的终身荣誉市民,被排在了最前面,和新华社内参记者杨飞、张家界国营林场第一任场长刘开林、操办“飞越天门”活动的旅游策划大师叶文智等一大批为张家界市的繁荣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臣们一起,受到了张家界人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敬仰。然而,当工作人员千里迢迢将属于你的5万元奖金送到北京你“蜗居”的寓所,你却轻轻地拒绝了。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风骨。
..... 大师,虽然你走了,但是你永远活在张家界人民的心中。因为,你的名字叫作吴冠中。(梦帕)

.

追思先人恩走好脚下路
  6月25日惊闻噩耗,一代国画大师、张家界特别贡献功臣吴冠中先生与世长辞。这是世界画坛的一大损失,更是张家界的一大损失。一个最先用笔触揭开张家界神秘面纱、让大山外的人们认识张家界这颗璀璨的明珠、让张家界人民的生活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人——这样的功臣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的怀念和哀思吗?相信此刻每一个张家界人的心情和我一样,沉浸于深深的怀念和哀思中。追思先人,更要鞭策自己,走好脚下路。

...... 用实际行动来热爱和宣传张家界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们要像吴老那样热爱和宣传张家界。作为张家界人,我们热爱张家界不仅停留在只言片语上,更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中。特别是作为宣传推介张家界的排头兵——旅行社,更要用最好的服务和接待品质来弘扬张家界的美,让每个来张家界的游客由衷地竖起赞赏的大拇指。
...... 懂得感恩和珍惜。张家界旅游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功臣的付出和努力。我们每个张家界人特别是旅游人,要懂得感恩和珍惜,维护好张家界的品牌形象,坚决不做有损张家界形象的事。以此来报先人之恩。
...... 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作为旅行社负责人,我深深感觉到旅行社集团化、品牌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旅行社行业将重新洗牌。在市场变革中,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企业才能立足下来。我们亲和力湖南中青旅一直走现代化企业创新道路,坚定走品牌化、集团化道路,力争把标准化、品质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输送到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此我们还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旅游会所——亲和力会所,这在旅行社行业中都是全新的创举。

...... 努力做好事业报答先人之恩。愿吴老一路走好!张家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作者系湖南省中青旅国际旅行社张家界分公司总经理李美娥)

.

逝者如斯 青山依旧

...... 吴冠中老先生的游记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画作《自家斧劈——张家界》使得张家界名声大噪。武陵源风景区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放以来,接待了许多中外游人。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考察、观光、度假的人,有中央领导、中外名流、学界泰斗、科技精英、文人骚客、艺苑名星、旅行大家,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等,来过的游客无不为这鬼斧神工般天设地造的美景所折服。而这一切都要感谢老先生当年的慧眼。
...... 感谢老先生,这一片青山绿水,这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方得以为世人所知。感谢老先生,一生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对他的绘画风格最好的诠释。一路走好,张家界的恩人。(作者系张家界旅游公司日本部经理王飞)

大师仙逝 青松垂泪

  吴老的画笔撩开了张家界神秘的面纱,把神奇与震撼倾泻到普天开化的大地!
...... 吴老的文字报道了武陵源深闺的消息,让清新与丽质浸入到人们浮躁的心灵!
世界并不缺乏美,但却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吴老,用他不朽的画笔,描绘了张家界的神奇,用他独到的视角,向世人报道了美的消息。倘若没有吴老的驾临与推介,张家界想必迟早也会走出深闺,但个人认为这种进程至少会推迟二十年。若如此,张家界目前或许还处在旅游开发的最初阶段。在全球旅游开发的热浪中,是吴老助张家界先人一着,快人一步,赢在了起跑线。
...... 青松垂泪,武陵哀号。张家界人民,尤其是旅游界的同仁们,在张家界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时代,不会忘记以吴老为代表的老一辈保护、发现及宣传张家界的功臣们!适度合理开发张家界的旅游资源就是对这方仙山最好的保护。吴老九泉安息,张家界的山麓将永远铭刻着您的功绩!(作者系张家界天马国际旅行社副董事长唐伟)

我们永不相忘
  6月25日,中国画坛泰斗吴冠中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惊闻噩耗,张家界人民悲痛万分,纷纷表达哀思惋惜之情,更多的则是对先生的无限崇敬与感激之情。
...... 对于国家,先生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学贯中西,在中国画坛地位显赫,被视为泰斗级人物。先生终生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 对于张家界,先生是伯乐、是恩公。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家界这匹千里马,何其有幸被先生一篇《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而闻名,震惊旅游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一幅《自家斧劈——张家界》展现了张家界无与伦比的美,将张家界推向了世人。
..... 先生的独具慧眼,先生的笔墨为张家界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张家界像一匹被埋没多年的千里马终被世人发现,它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意气风发的疾驰飞奔,尽情释放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 近年来,张家界的旅游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发展,受到无数人的热烈追捧,一度成为旅游界的焦点。张家界旅游业的兴旺发达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贫困的湘西老区迅速致富,社会和谐发展。
先生慧眼识景,张家界之幸;先生笔墨之恩,张家界永不相忘!(作者系张家界民族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作宏)

和游客一起重读《养在深闺人未识》

  那天我刚好在带团,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惊闻吴老先生的噩耗,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我前两日还在和游客讲述张家界这位特殊功臣呢,怎么这么快就……
...... 第二天一大早,我一上车,就用超低沉的声音对车上的游客说: “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我昨天和大家说的张家界旅游特殊贡献功臣、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于昨晚离我们而去了,享年90岁。在我们张家界,提到吴冠中三个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不肃然起敬。他是最早让张家界走向山外走向世界的人。1979年,他的一篇《养在深闺人未识》揭开了张家界神秘的面纱。如果没有他,我们的旅游开发不知道还要晚多少年!如果没有他,也许我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从事导游这份工作;如果没有他,也许我们不会有今天的相逢,共赏美景。现在我想用一种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位功臣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为大家朗读吴老在30年前写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不知大家喜不喜欢?”全团的人都给我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 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把导游工作做好,把服务做好,尽我所能把张家界的美宣传给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喜欢张家界、热爱张家界,为打造世界旅游精品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系湖南省中青旅国际旅行社张家界分公司导游员林学)

.

.

.....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史论家、教授范迪安先生认为:
..... 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吴冠中先生一直呕心沥血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是中国美术界的重要楷模。他在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有的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经典代表性的作品。吴冠中先生除了作品为人喜爱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吴冠中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探索不息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美术界启发最大,激励最大,我认为吴冠中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是激励人不断追求艺术理想的精神。我想这种精神比他具体的作品影响还要深远,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力量。

  成都美术学院副教授刘世华也曾撰文认为:
..... 站在吴冠中的画作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那飘逸优美的线条、斑斓绚丽的色彩、新颖独特的形式感,折射出老艺术家纯真的艺术心灵、桀骜不驯的艺术个性和对形式美的不懈追求。吴冠中不仅作画独树一帜,其文章也是美妙绝伦。细读吴冠中的文章,朴实无华,亲切直率,毫无任何矫揉造作之感。我们从吴冠中的文与画中,都能深深感受到吴冠中的人格魅力。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杆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吴先生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他力求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着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陈履生认为:
  吴冠中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重要的画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若干个历史时代中,为推动中国美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他在学术界提出了若干个问题。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他提出绘画形式美的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提出“笔墨等于零”(意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等等。这些都对美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当时他的这些观点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呈现出他的价值和意义。

.. “我负丹青”,不负丹青。

...... 6月25日23时52分,艺术大师吴冠中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这位大师一生淡泊,但敢说敢做,对艺术更是有着执著严格的坚持。他生前曾经推出过一本名为《我负丹青》的自传,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生的确是“不负丹青”的。

  大师记忆
  “他像一个战士”
  吴冠中,笔名“荼”,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是新中国第一批从西方回国报效祖国的画家之一,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26日凌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代表美协向媒体确认了这一消息。记者随后也从北京医院了解到,吴冠中先生最近一直住在医院里,上周还有人去探望过他,对于老人家突然离世,每个人都表示很惊讶。
  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包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吴冠中与他已有30年的师生关系,“除了具备艺术天分外,对于工作十分敬业和勤奋,像一个战士,他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26日,清华大学发出了讣告,记者随后从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获悉,清华大学已成立吴冠中教授治丧工作小组,校领导已到吴冠中家中看望慰问其家属,同时,工作小组也将遵照吴冠中生前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但会举行吴冠中教授追思会。

  大师成就
  作品总成交额仅次于齐白石
  吴冠中一生创作了无数画作,他的作品一向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宠儿”,拍卖价格屡屡创出新高,甚至高达数千万元,被业界誉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
  1987年,由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吴冠中回顾展”在香港包兆龙画廊举行,展出的100余幅作品40分钟内即售罄。
  1989年,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0年,吴冠中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3月,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一位在世的东方画家举办了画展,也就是吴冠中的画展。
  1993年,吴冠中荣获巴黎市金勋章。
  2003年3月,吴冠中被全票通过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200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7年6月,吴冠中创作的水墨画《交河故城》在北京以4070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不仅创造了吴冠中作品拍卖的最高价,也创造了中国在世艺术家全球最高成交纪录。
  2008年3月揭晓的胡润当代艺术榜,吴冠中以2007年公开拍卖的作品共3.7亿元的总成交额名列榜首;今年3月揭晓的榜单上以2.2亿元排名第二。
  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1417件,均价高达125万元,17.8亿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逊于齐白石。
  由于作品太过抢手,吴冠中的画作被多次伪造,1993年,一幅在香港拍卖的落款为吴冠中的中国画被吴冠中认定为伪作,引发了国内首例假画侵权案。但让人称奇的是,这幅伪作依然在后来的拍卖会上被以52.8万港元竞得,高出估价两倍多,更创下了该场拍卖会的最高价。

  大师性情
  住“螺蛳壳”毁天价画
  多年来一直负责直销吴冠中画作的艺术机构副总王先生告诉记者,单幅画作拍卖超过千万的吴老,晚年一直住在北京方庄芳城园两居室的家中,书房不足5平方米,有媒体戏称吴老是住在“螺蛳壳”里,而吴老自己则把这里比喻成“下蛋的窝儿”。
  作为一个天价艺术家,吴冠中的“一刀见血”是出了名的,“美院无用论”、“以奖代养”等言论无不在艺术界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关心他的人都怕他年纪大了说错话,但老人家表示:“我这么一把年纪了,我要说真话。”
  吴冠中生前最具争议的一件事就是他的“毁画行动”,也就是将自己画出的作品,包括已经装裱好的作品都一一撕掉或烧毁。对于他这样的艺术家而言,撕画就意味着撕钱,但面对外界的非议,吴冠中依然坚持一幅幅地“毁”下去。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烧毁,这一幕恰好被来访的新加坡著名摄影师蔡斯民拍下,随后这张照片在国外的媒体上发表了,一度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震撼。吴冠中作出这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大规模”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要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因为“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

  大师情怀
  生前多次无偿捐赠画作
  2008年,年近九旬的吴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紧迫。他将87幅画作捐赠给上海美术馆,并且对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完成。”他所说的两件必须完成的事,一件是讲真话,一件是安置自己的毕生画作。
  吴冠中生前多次将自己的画作无偿捐赠给国内外的公立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2009年,《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同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6幅作品,并谢绝了中国美术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他的奖励,坚持无偿奉献。
  就在他去世当天,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吴冠中向香港艺术馆再捐赠5幅水墨作品作为永久收藏。
  “有些画家的孩子,为遗产吵架,家里闹得一塌糊涂。我跟孩子们说,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房子、钱可以留给你们,但作品要捐给国家。”吴冠中生前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来源《人民网》).

.

... 慧眼识珠

..... 自古以来,山川胜景由丹青而名、由文章而闻的故事屡屡见于典册和史志。今天的游人在陶醉于张家界景色的时候,是否知道这是得缘于一位艺术家的发现。当年,如果没有吴冠中先生的慧眼,没有他的那篇文采斐然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今天或许依然湮没在湘西群山之中。2008年是张家界建市20周年,张家界市民把吴冠中评为张家界第一功臣是名至实归的。

..... 2010年6月25日,这位将失落在湘西十万大山之中的张家界发现并推介于世的艺术大师,却永远地离开我们。今天,应湖南日报之约,特写下此文,深切追思这位刚刚逝去的老人。

..... 时间一晃过去30年,当年陪同吴冠中游历湘西而发现张家界的情景还鲜明如昨……

..... 1979年10月,吴冠中先生应邀来湘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绘制巨型风景画稿(湘绣壁画稿),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省文联联系,希望派一名年轻的画家陪同吴先生。于是我有幸认识了吴先生,并得以朝夕相随30多天。吴先生当时已享誉中外,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学子对吴先生的艺术素怀敬仰之心,少年时代即临习过他的作品,得此机缘,当时喜不自禁。那段经历铭心刻骨,终身难忘。

..... 吴冠中先生对于湖南也是旧地重游,抗日时期他随母校国立杭州艺专因避战祸迁徙内地,曾在湖南盘桓一段时间,特别不能忘却的是青年吴冠中在这个时间还曾有过一段初恋的佳话。几十年后吴先生对这段情恋仍不能释怀,并有专文追忆,编导还以此故事做了一个电视专题。看了电视,读了文章,人们不禁要为艺术家深沉而美丽的情感而感叹再三。而吴冠中的夫人朱碧琴也是一位湘女,所以吴先生是湘人的女婿。

...... 1979年11月中旬,我们一行四人,吴冠中先生、吴夫人、吴先生在湘工作的一位学生和我,乘一辆上海轿车,西出长沙,开始了湘西之旅。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凤凰县。

...... 凤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也是吴冠中的老朋友黄永玉的故乡。从沈从文的文章中,从黄永玉的画中,从文史资料中,吴冠中对凤凰心仪久矣。所以,吴先生在凤凰时画了很多写生作品和速写。由于文字缘、丹青缘和故旧情谊缘,吴先生对凤凰有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感慨。

....... 告别凤凰后到大庸县,下榻县委招待所。在给吴先生接风洗尘的酒宴上,有县委书记作陪,席间这位官员极力向吴先生介绍张家界。但吴先生实在归心急切,书记盛意再三,他颇有难色。当时,他随意问了一句:“张家界是什么样子?”书记急切地说:“就像桂林一样。”一听此话,我心里知道书记答话差矣。果然,吴先生说是个小桂林而已,就不去了。

...... 书记倒是一位有心之人,酒宴过后又游说我们。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吉首时,在文化馆工作的画家胡万卿也向我推介过张家界。于是,我从招待所借来了一张县行政区地图,在地图上找到张家界,比例尺不过两三个单位,算来就30华里左右。如果小车开过去,就是一个小时的功夫。我立即跟吴先生商量,建议不妨一大早结账退房,然后去张家界看一看。如果真是山水胜地再说,不然,就调转车头,当天仍可抵达长沙。这样一说,吴先生总算勉强点头了。

...... 翌日,车行了近一个小时,车窗外仍是景色平平。吴先生说,都临近张家界了,放眼一望,景色依然平淡无奇。说话间,翻过一个山头,突然峰回路转,张家界的奇异山色像帷幕被拉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吴先生比我们的感觉更快。他马上叫停车子,迅疾地推开车门,几乎是冲了出去。他什么也不顾,疾步顺着山道向前走去,放眼四顾,似乎眼睛都不够用,一路上还不迭地说:“怎么像桂林呢?比桂林更奇特、更野!”

...... 吴先生在张家界又住了3个晚上,画了3个白天,在张家界厚厚的门板上画了5张大画。如果不是长沙个人展览的开幕时间临近,他还没有去意。

...... 晚饭之后,我陪同吴先生在山间小道散步,张家界的夜色又是一番情景。感叹之余,吴先生对我说:“我要为张家界写一篇散文游记,名字就起‘养在深闺人未识’,今晚就写。张家界真是一颗失落在湘西的风景明珠。回去之后,我还要向朋友们推荐。尤其要向黄永玉推荐,这么好的风景,又在他的故乡,居然没有听他说过。”

...... 归途的车上,吴先生对我说:“文章写好了。”

...... 回到长沙后,我问吴先生借来文章。征得吴先生的同意,我工工整整誊写一稿,亲自送给湖南日报副刊的朋友。湖南日报副刊在1980年元旦刊登了吴先生的这篇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

...... 吴先生回到北京后,即向黄永玉极力推荐了张家界,黄永玉次年偕夫人回到故乡张家界一游,黄永玉对张家界的赞叹亦然。黄永玉之于张家界多一份乡梓之情,其心更甚。于是向香港和海外的朋友力荐,不久张家界又来了以陈复礼为首的3位摄影大师。他们拍摄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在香港办了一个张家界风光摄影展。

...... 此后,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再后来,张家界风光世界闻名。(邓平祥)

怀念大师

.... 2010年6月25日子夜,一代艺术大师吴冠中驾鹤西去,终年91岁。

.... 吴冠中生前对湖南别有情钟,除了他终身挚爱的妻子是郴州人外,他在韶山、张家界等地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 1979年他在湖南曾画下一张5米多宽、2米多长的《韶山》油画。画好后,省里有关领导同他商量稿酬的事,吴冠中连说不要。问有什么事要办,他说写生需一辆车,想到下面跑半个月。谁知,这么一“跑”,竟让张家界“跑”向了世界。

... 吴冠中到湘西写生时,以他敏锐的审美眼光发现了张家界。他写道:“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就以峨眉来较量,峨眉位高势大,仗势吓人,其实并没有张家界这么突出的特色”,“这里的秀山,不让桂林,但峰峦比桂林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正是由于他的这篇美文,引得更多的画家、摄影家奔向张家界,终于使张家界这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明珠惊艳天下。

... 吴冠中一生视艺术为生命,居住简陋,所求甚少,只求在这个“窝”里为人民下更多的“蛋”。他视鲁迅为自己的“精神之父”,喜欢像鲁迅那样敞开心扉讲真话,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老艺术家的纯真之心与艺术良知。

... 吴老是散文家,与湖南日报亦可谓有缘。30年前他写张家界的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湖南日报迅速于1980年元旦刊出。2007年,《吴冠中全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湖南日报及时发了消息,并推出重点书评《推翻成见,自有我在》等,登载在显眼位置,吴老十分满意。2009年湖南日报成立60周年,我们曾向吴老约稿,终因他病重未能再收到他的大作。

... 吴老仙逝,我们重新刊登他30年前在湖南日报发表的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以表我们的怀念之情。

.

远逝的雷声

... 吴冠中先生走了,他走得很寂寞。尽管媒体的反应相当强烈,悼念的文章也会铺天盖地。但社会的关注终归有限,公众的热情也终将消退。何况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关注的多少并不是问题。不被理解,才是最大的寂寞。因此,冠中先生将默默远去,连同他的“雷声”。

... 我不想讨论究竟是“笔墨等于零”,还是“没有笔墨等于零”。也许都对。我也不想讨论美协是不是“只养鸡,不下蛋”。也许不是。我更不想讨论中国美术是不是“比非洲还落后”。那根本就说不清。我只想问:先生言此,难道是为了“炒作”?难道他说出的不是“诤言”,而是“寂寞”?当然不是,不过鲁迅的精神在血管中奔腾;何况“怪异”的背后,还是深刻与尖锐。(易中天)

.

你恰恰摄了我的心肺

...作为张家界生、张家界长的湘西人,我对吴冠中先生的崇拜就像膜拜我的土家先祖覃垕王(我是覃垕王第二十二代孙)一样。年少时,我在《湖南日报》副刊上拜读了吴冠中先生的美文《养在深闺人未识》,觉得阅山无数的吴冠中先生逸笔草草就画成可传世的《自家斧劈·湘西张家界》,寥寥几笔又写出了我对山外精彩世界的神往和对家乡山水的大爱。从此,我这个喜好文学与美术的山里人,一直梦想朝拜一下心中的艺术偶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先生。

.. 2005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北京召开《吴冠中全集》选题策划会,我的一个张家界籍艺友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我去宾馆看他,他介绍我认识了吴冠中先生的大儿子吴可雨。我提出求教吴老的想法,吴可雨答复我:“我爸一生不喜欢拉拉扯扯来来往往,等有机会我再给你打电话吧!”

.. 一等就是4年!2009年2月中旬,我先后接到吴可雨和《吴冠中全集》责编的电话,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邀请我参加开幕式。就像追星的小青年要见梦中偶像一样,我这个人到中年的土家汉子竟然兴奋得一夜无眠!

... 展览开幕在即,爱好摄影与收藏的张家界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主任赵清平打电话给我,问我能否引荐一下,他要代表市政府把“张家界荣誉市民”证书和5万元奖金呈送给吴冠中先生。张家界与吴冠中先生的机缘又至。

... 2009年2月26日,开幕式如期举行,我和赵清平坐在后排的嘉宾席,眼睁睁看着吴冠中先生被各界名流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尔等虽是壮汉,亦无法近身。等啊等,两个小时后,我和赵清平终于等到一个机会。在吴冠中先生被秘书搀扶下楼梯时,我们毕恭毕敬呈上“张家界荣誉市民”证书和5万元奖金。吴冠中先生淡定地说:“证书我收下,奖金就不要了,你们留下为张家界老百姓办点实事吧!”赵清平一再表示奖金虽少,但是张家界160万人民的心意。他推辞不过,便转身对秘书说:“那先收下吧,回去捐给希望工程。”我们随吴冠中先生走到停车场。我注意到数十亿身价的吴冠中先生乘坐的竟然是一辆乳白色的广本。在豪车如云、名车如蚁的北京,这像路边的野草野花一样普通!

... 第二天上午,我又请假去中国美术馆,希望能再见到吴冠中先生。果然,10时左右,满头鹤发的吴冠中先生身穿一件灰夹克,在两位助手的搀扶下走进展厅。我跟随在他的身后,听他讲油画中块、面、点、线、色、光、影的舞蹈,听他讲水墨画作中的笔墨韵味与布局结构……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创作于1996年且已捐给上海博物馆的水墨设色《张家界》前。吴冠中先生告诉参观者:“在绘画中如何发挥墨的能量最见画家的功力。我爱黑,永远在探索黑的潜力,但黑临近邋遢,不易提炼,乌金比黄金更难寻觅。”余从事美术评论经年,真乃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 吴冠中先生继续前行释展,而我却停在他的《张家界》前挪不动步。那种大美的震撼让我仿佛受了电击一般目瞪口呆,无以言表。

... 吴冠中先生曾自撰:“老人走向遥远,虽渐远渐小,却背影清晰。有人追去摄其影,老人猛回首,被摄了前胸。他笑说:我的衣饰及肌肉都是透明的,你恰恰摄了我的心肺。”

... 其言诚然。 (作者覃代伦,系国家民委民族出版社编审,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贺龙教育基金会理事﹚

.

.

.


.


.

.

.

.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