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读大学,已非成功的独木桥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7:1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无论先前科举还是眼前的高考,缠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读书”情结至今仍难以消解。
  毋庸置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已然成为维系这种“读书”情结的救命稻草,“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编织着大学的梦。但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开放,“一考定终身”的定律在逐年攀升的录取率和不断激化的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面前逐渐暗淡下来。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约有933万名考生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约24万名,录取率达70%以上,而在34年前的1977年,这个数据仅为29∶1。试想当昔日近乎百里挑一的大学生如今变为榜上有名的大多数,而这成百上千万的“大多数”又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通过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一搏前途的时候,大学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充当起成功的守护神?
  然而,反观今天的社会,却为没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打开了另一扇窗。韩寒说:“我从不后悔没上过大学”,这个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一边炮轰大学人文教育,一边用自己的思想和笔触诠释着另一种成功。无独有偶,李想、比尔·盖茨等一批批与大学擦肩而过的“另类们”,也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着“风景这边独好”。
  他们的经历虽不绝对,但也绝非侥幸。他们的成功不断论证着“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值得重视”。今天的世界在开放,我们的思想理应更加多元。成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但其衡量的标准却各不相同,追求的道路也不必完全相同,而任何一种形式的复制最终都有可能落入僧多粥少的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一项“咋看孩子高考失败”的调查显示,有92.4%参与调查的父母认为“成功的路不止高考一条”,而认为“会影响孩子就业和今后发展”的仅占7.6%。不管是出于怕孩子受到过多压力的爱护,还是真正领会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真谛,中国人对高考态度的改变,势必会引起人才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大学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大学生就业状况得以改善等连锁反应,而这些正是日益崛起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
  英雄莫问出处,只要能发挥最大优势,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