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经济

林业、水电业(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2:0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三)林业,水电业
【小塔林场】在慈利县赵家岗乡新安村的茅花界,原遍地茅草丛生。1958年由5户贫农上山办
林场,当时仅有13人(现有31人).其中劳力只有3个半。场长康雄之(中共党员)带领场员艰
苦创业,开荒种粮,开荒造林,先后造林1800多亩,其中杉800亩,松600亩,柏木200亩,檫100
亩,其他100余亩,封山育林700余亩,修林道4条。累计采集各种林木种子1万多公斤,培育苗木
370万株,先后向国家交售桐油、茶油、木瓜、乌桕、水果等10万公斤。过去遍地茅草的荒山,
已成为苍苍林海。1987年活立木蓄积量1.8万立方米,人均600立方米。
【三家馆乡联营林场】1976年春成立社办林场,固定劳力抚育幼林。此后,每年春季组织突击
造林,到1980年全乡造杉木林和混交林3.16万亩,庞家大山周围22个山头,已全部绿化。自治
州定为万亩连片造林工程。1984年,乡党委组织群众在民主协商,自愿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三家
馆乡联营林场,走上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新路。联营办法是:(1)澄清林权,确定山主。按照整
地造林时,各村分片包干的地段和投工数,确定应受益面积为29,994亩。测算立木蓄积量为29,
495立方米,以林木折价款为各村入股数,入股金额151万元。(2)分配办法。收益后分年偿还价
款,折价款付清后,林木收入扣除生产费用,纯收入按一、二、七比例分成,即林场一成,山主
二成,劳力七成。县林业局为扶持该场,投资2万元,修建场房,购置生产用具和办公用具,同
时签订有偿投资合同,从1985年起连续5年,投资15万元。实践证明,联营林场管理集体山林是
一种好办法。发挥统一管理的优势,原来20个看山员管不了,现在8个看山员就能把山看好;实
现营林生产合理布局,林场根据山地条件,适地适树造林,5年营造杉、梓混交林4235亩,补植
天窗113块.1892亩,重点抚育庞家大山到童家垭的中幼龄林6800亩,昔日荒草萋萋的庞家大山
郁蔽成荫。轿顶山,雷打的幼林1.3万亩,全部穴垦和斩抚,粮林间作1200亩,幼林枝叶两年
遮地。每年高标准育苗10亩,不仅满足该场造林需要,还低价供应乡内个体农户树苗22万株。该
场从1985年起,对中龄林进行间伐抚育,已间伐14,000亩,出售间伐木材800立方米,收入20万
元,按协议分配方法,分配给14个村。林业生产周期长,小块插花经营,不便于采伐更新,联营
后,大面积按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讲究质量,使青山长在,永续利用,解决了地权、林权矛盾。
林木进入高生长期,收益逐年增加,山主和造林单位,不需要再投资投劳,坐享收益分成,在地
权、林权问题上不存在矛盾,共同走营林致富之路。
【乌桕基地】慈利乌桕生产历史悠久,是全省重点产区,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4%。民国时期
,农民自发地在田坎地边种植。60年代,慈利列为全省乌桕生产基地县之一。从此政府加强对乌
桕生产的领导,确定三官寺、赵家岗、熊家庄、江垭、象市、杉木桥、通津铺、乐岳观、杨柳铺
等公社为乌桕生产基地,建社办乌桕林场3个,队办29个。国家投资12万元,从浙江引进长葡萄
乌桕优良品种,推广嫁接育苗和高接育芽,面积由50年代16,588亩,发展到70年代末的11.2万
亩(448万株)。产量50年代为121.66万公斤,到1984年发展到172.31万公斤。
【石长溪林场】位于永定区四斗坪乡,1958年经省林业厅批准建点,现有职工283人,总面积
25,915亩,有林地19,144亩。
永定区村办林场】1960年春,大庸县罗水大队群众在云朝山开荒种包谷200多亩,春耕大忙
时,大批劳力转入田间生产,留下12人管理。锄包谷草时,在地里直播油桐,栽杉树。给包谷苗
除草施肥同时也给树苗锄草施肥。秋后树苗生长茂盛,大队决定固定12人办林场,抚育幼林,间
种粮食。县委总结罗水大队办林场的经验,向全县推广。各公社,大队陆续办起林场。双溪桥乡
党委书记龚明文,领导群众办林场13年,消灭了荒山,被评为全县先进乡办林场。1980年社队林
场发展到287个,经营山林32.3万亩。农村体制改革,三山变一山以后,有100个林场因经营管理
不善,将山林分给农民作自留山,自动撤销。大部分由于各乡村领导重视,经营管理得法,经济
效益好,办得巩固,1988年继续办的还有187个,其中乡办林场30个,经营面积24.5万亩,其中
森林面积22.53万亩,占全县用材林面积14.7%;立木蓄积量53.6万立方米,占全县立木蓄积量
18.4%。固定在林场的农民,一般都热爱林业,以场为家,他们以林场收益分配为生活来源,责
、权、利紧密结合,既是营林工人又是护林员,因此,乡村林场绿化速度快,造林质量好,经济
效益高,森林看管得严,办场30年,累计造林177,697亩,保存163,105亩,保存率达91%。国
家投资354万元,每亩平均20元。现有人工林立木蓄积量52万立方米,价值5000万元,相当投资
额的14.1倍。1982年有11个林场出售间伐材,1986年进入经营性采伐的13个林场,生态效益已实
现,经济效益开始发挥。
永定区林业专业户】1981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县内开展林业“三定”工作,将集体的
山林,划分为自留山、责任山、承包山,稳定山林权属,发给自留山使用证,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按照占山林总面积5%~10%的比例,给49,355农户,划自留山11.2万亩,户平均2.27亩,实行
林业生产责任制,承包给34,449户,70万亩,联户承包的36万亩。育苗专业户,营林专业户成
批涌现,如合作桥岩口村村民汤国安,7口之家,3个劳动力,1982年承包田地16亩,山林10亩。
他采取全垦整地,栽果树6亩,育葡萄桐苗2.3亩,实行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苗子一年出圃,区
林业站验收为一等苗,栽油桐的农民争相购买。1988年育苗21亩,都是2尺多高的壮苗,收入
8100元。区林业站在岩口召开葡萄桐育苗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他育苗致富的经验。沙堤乡泪水
溪村民孟庆勇,钻研科学育苗技术,1982年用营养袋育葡萄桐苗12亩、营造丰产桐林35亩,秋后
验收合格,销售苗子收入和造林补助费4630元。该乡板坪村村民卢中国,5口人.2个劳力,1982
年承包田地10亩,山地12亩,遣油桐丰产林9亩,验收合格后,收入造林补助费135元。第二年承
包山地37亩,造桐林得辅助费535元。1985年又承包山地33亩,造用材林12亩,竹林12亩,建成
一个9亩地苗圃,育马尾松和剌槐苗,采用科学喷灌,合理施肥,苗木生长快,第二年出床20万
株,出售12万株,收入2500元,还无偿给该乡农民供应树苗8万株。三家馆乡茅头关村民刘福全
,承包山地32亩,栽植阔叶用材林,采取全垦整地,大穴壮苗,施足底肥和提苗肥,树苗生长茂
盛,一年长到1米多高。1986年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三改”,一改千家万户单一
化育苗为有技术、有特长的专业户育苗。二改分散育苗为集中连片育苗。三改小块旱土育苗为大
块连片育苗。各区林业站组织有技术特长的专业户300多户,联户建立中心苗圃32个,育苗350亩
,300多个树种,提供多品种商品苗,改变了自用为主,单一化的格局。专业户与联户营林、采
伐,面向市场,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生产多品种商品材,使林业生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江垭林场】原系清末九溪营的军马场,民国时期收作学田,土改时,留为国有。1954年5月
,省林业厅确定建立杜仲林场,总面积39,860亩(国营31,680亩,集体8180亩)。1987年有人
口15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0人),下辖6个工区(其中农业区2个,属集体)。1949年林木蓄
积量2000立方米。建场后,到1987年累计造杜仲林21,000余亩,保存5600余亩。不适宜杜仲的
山地,广造松、杉等用材林。据1984年“六五”清查,有林地24,110亩(用材林16,952亩,经
济林7158亩),另有疏林地3014亩,灌木林2620亩,未成林造林地1907亩,苗圃37亩,无林地
3293亩,非林业用地3809亩,木材蓄积量107.436立方米,其中杉4609立方米,马尾松101,056
立方米,阔叶林1745立方米,其它25立方米。蓄积量比解放初期增长49倍,年采伐木材1000立方
米,年剥杜仲皮30吨,80年代年产值达49.68万元。
【竹林基地】慈利县宜冲桥、广福桥、喻家嘴、三合口等乡适宜楠竹生长,群众有生产经营的
习惯。1978年省林业厅批准宜冲桥公社为楠竹生产基地。国家对基地造林的鼓励办法是,每造1
亩无偿补助30元。1987年全县有楠竹1.66万亩,蓄积量577.78万根。
【油桐基地】慈利有千余年栽培油桐的历史,生产面积约20余万亩,年产桐油两万担以上,居
全省第三位。1978年省林业厅确定慈利为油桐基地县。根据土壤情况,县定岩泊渡、宜冲桥、甘
堰、阳和、许家坊、高桥、国太桥、零阳、零溪等10个公社为油桐生产基地。至1985年,基地造
林符合国家验收标准的有7.77万亩,并推广了大米桐、小米桐、葡萄桐等优良品种。
张家界林场】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区.1958年4月建立。总面积37,185亩,现有林地31,399
亩,林业工人95人。1979年5月经林业部批准,划为自然保护区。1982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建立“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全国首创。
【猪石头林场】位于永定区温塘镇与罗水乡交界处,1958年4月建。总面积54,266亩,原有林
地5244亩,荒山42.588亩,农用3750亩。1960年调整林区后总面积达31,700亩,宜林荒山21.
850亩,职工73人。1981年经大庸县人民政府批准,将永定区温塘乡七年寨村、罗水乡茶庄村划
归该场管理,实行国营代集体体制,划进面积26,265亩,职工总人数276人,现有森林面积22,
913亩。
【慈利县多村林场】慈利县从1958年开始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兴办林场。当年共办集体林场
90个,次年发展到125个(其中社办9个,队办116个)。1961年农村进行体制调整,实行“五定
”包干,绝大部分林场撤销,仅赵家岗公社的小塔林场坚持下来。1965年确定建立杉木林基地,
又建立集体林场4个,其中社办1个。70年代确定慈利为百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后,林场发展到551
个,1982年最高达649个(乡办103个,村办546个)。是年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些集体
林场的林地下放到户。至1985年,集体林场减少到348个(乡办85个,村办263个),面积36.38
万亩,劳力1426人,先后造林36.8万亩,郁闭成林6.6万亩,蓄积量达52.8万立方米,占全县总
蓄积量的四分之一弱,采种3.6万公斤,育苗3000余亩。在体制调整中,林场把山林下放到户,
由于部分群众对林业政策持怀疑态度,因而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仅苗市乡的乡办林场,不仅
未下放,而且从38个发展到69个,经营面积由1.13万亩扩大到3.52万亩,累计造林3.3万亩,已
有1.98万亩郁闭成林,蓄积量达57,310立方米,占全乡总蓄积量的58.2%。
【漩水林场】位于永定区三家馆乡,离市城20公里。1958年办国营畜牧场,1963年改为漩水林
场。有职工347人,面积63,000亩;原有林地5500亩,宜林荒山55,100亩,造林46,800亩。曾
发生黄化病达13,000亩。因该场林地条件不适应杉木林生长,于1974年改为檫木纯林,现有林
地30,062亩,竹林585亩。
【水电建设概况】市境内溪河密布,降雨充沛,澧溇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旧志有载:
“邑人瓦石为田,田不患石;引水灌田,田不患水”;“慈利灌田,溪泉为多”。清道光《大庸
县志》载:“境内修有羊泉垱,黎家坪垱,白龙庵挡,南庄坪垱,茅坪垱……等二十八处,灌田
六千余亩。”古人利用溪水灌田,或引沟搭枧、或筑坝开塘,各取其便。高山岸田则多筒车,沿
溪而上,各有定埠。民国时期,永定区有山塘、溪坝、泉井等小型水利设施3748处,有效灌溉面
积7万亩;慈利县有山塘5800口,小溪河坝5999处,蓄引水量2500万方,可灌田17.5万亩。新中
国成立初期,政府号召改善灌溉设施,山区按照“小型为主,凿引堤相结合”方针,大力增修水
库,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永定区修缮山塘4233口,溪坝1010处,泉水426处,灌溉面积68,074亩
。1958年“大跃进”,全民动员,大兴水利工程,以后逐渐配套,引灌面积迅增。慈利县到1987
年,国家共投资4557.68万元,投工20478.55万个,完成土石方18,213万方,兴建大小水利工程
设施2240处,蓄、引、提水总量26,73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34.3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1.7万余
亩。与此同时修建小水电站一百余处,发电8336千瓦/小时,成为全国百个重点小水电县之一。
1990年冬修水利,全市开工14,908处,完工14,857处,完成土石方1004.2万方,用工1327.2万
个,新增灌溉水量860万方,灌溉面积7300亩;旱涝保收面积1015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7
万亩,投资总额为994.9万元。全市共有各类水电工程设施31,643处,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I
型水库55座、小Ⅱ型水库114座、山塘20,145口;电力堤灌、喷灌工程371处、溪河石坝5013处
。其他水利设施5629处。蓄引提总水量5.5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2.2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49.54万亩。
【永定区山塘、溪坝】永定人利用山塘、溪坝、泉水灌田抗旱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清朝《永
定县志》载:有羊羔泉垱、黎家坪垱等28处,灌田约六千亩。板坪、牛车坪、坝门溪、后社溪至
岩口,利用其间的支流,或引沟、或搭枧。沿大庸溪而上,三坪、官仓坪、犀牛等处,两岸多制
筒车,或沿溪作坝,引水入田。由分水岭至源头,由李家峪至桥头,以及芭蕉、罗水等处,其间
溪涧甚多,沟枧鳞次。至民国三十八年山塘、溪坝、泉井等小型水利工程共计3748处,有效灌溉
面积7万亩。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小型为主,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方针。1952年除
对原有小型工程整修、扩建外,还兴修山塘、溪坝、泉井2500处。1959年全县有塘达4300口。
1962年毁塘兴修中小型工程,后因政府明令禁止毁塘,才有所抑制。至1984年全县山塘4233口、
溪坝1010座、泉井426处。合计灌溉面积68,074亩,占全县总灌溉面积的22.7%。
【永定区小型水库】小I型水库,计17座。从分布上看,永定镇1座,西溪坪区1座,大庸溪区4
座,新桥区3座,教字垭区1座,茅岗区4座,大坪区1座,沅古坪区2座。小I型水库始建于1958年
,其中50年代有5座,工期最长的是高家溪水库,先后修建21年;最短的是两岔溪水库仅用2年。
60年代兴建4座,最长的工期是双峰岩水库,先后修建19年,漩水水库仅用2年。70年代兴建7座
水库,工期最长的寒溪沟水库修建5年,窑湾和芦茅溪水库仅修2年。80年代兴建1座山羊溪水库
,工程为4年。小I型水库分布较合理,修建工期也愈来愈短。17座小I型水库总库容4080万立方
米,灌溉面积52,213亩。小Ⅱ型水库,共72座,有效库容1691万立方米,设计灌田4.481万亩,
到1984年已达3.397万亩。分布在大庸溪区10座,城郊3座,天门山林场1座,西溪坪区10座,新
桥区6座,教字垭区19座,茅岗区6座,大坪区5座,沅古坪区11座,张家界森林公园1座。建于50
年代18座.60年代16座,70年代37座,80年代1座。其中修建最早的是1952年10月孟坪和斯兰峪
两个水库。
【永定区电业建设】火电,1950年3月县工商联动员私商投资,并向银行贷款1.2万元筹建大庸
私营火电厂,装机容量15千瓦,当年7月29日投产。1951年1月公方增加股份,为“公六私四”,
改为公私合营“大庸县光明电厂”,政府派钱怀仁进厂领导。1952年装机容量24千瓦,经营发电
、打米、榨油、酿酒、放电影等,职工30人。1954年专营发电,改为“大明电厂”。1956年改白
煤发电,机组重新更换,装机容量为64千瓦。1958年11月改为地方国营大庸县大明电厂。装机三
台,容量103千瓦。1961年仙人溪电站建成,代替了火电。永定水能发电始于1961年,在省、州
大力支持下,经全县人民努力,1986年先后兴建59座电站,装机容量1.38万千瓦。并入县内输
电网络的电站10座,8979千瓦。由于办电经验不够,规划设计欠周,机组选型不当,全县22座农
村电站因缺水源被淘汰。1988年实有水电站37座,总装机54台,1.48万千瓦,其中国营电站9座
,装机20台,1万千瓦。由县直接管理的8座电站是:仙人溪老电站、仙人溪坝后电站、仙人溪龙
潭桥电站、崇山(即相公)电站、花岩电站、花岩左岸电站、茅溪渠首电站、茅溪坝后电站。
农村500千瓦以上的3座骨干电站是:温塘镇的漂上电站、沅古坪镇的飞潭电站、三坪乡的长潭河
电站。装机250千瓦以下的小型电站有:湖田垭的头潭勘、三坪的长潭河、官坪的九家坪、双溪
的马英潭、二家河的木枘、禹溪的泉峪、教字垭的红旗堰、王家坪的一家山、谢家垭的两岔溪
、利福潭、刘家潭、官坪的清水泉、合作桥的南山、协合的东风、西溪坪的鸬鹚湾、阳湖坪的社
溪坝、三岔的梳妆塔、四都坪永明溪、大庸所的穿岩、桥头的丫角山、沅溪的堰垭、沙堤的黄
茅垭、温塘的哈溪、青安坪的湘沟、中湖的龙口峪、大坪的山羊溪共26座。1988年全县架设110
干伏高压输电线路一条,全长60.33公里;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0条,全长93.08公里;10千伏配
线路全长800.5公里;0.4千伏代压线路长2543.5公里。设有输配电变压器307处,459台,总容
量4.69万千伏安。1980年至1985年全县年平均用电量2584万度。其中:工业用电1626万度,占
62.95%;农业用电223.2万度,占8.64%;市政生活用电631万度,占24.4%;其他用电103.8万度
,占4.01%。1985年至1988年全县平均用电量增到2966.5万度。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传统生产
下一篇:部门、企业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