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偏师借重黄公略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2:5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1930年7月,毛泽东写下一首大气磅礴的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词中所称的黄公略,系湖南湘乡县人,1898年元月24日出生于朝阳村高模冲,此处距湘乡城区四十多公里。朝阳村,因位于朝阳大山上部而得名。
朝阳大山属衡山干脉,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荆紫峰遥相对峙,山势雄奇挺拔,周围数十里,绵亘着大大小小的山峰,如众星捧月。黄公略的故居就深藏在朝阳大山顶端的怀抱里,苍翠之色层层叠叠,把故居浓重地涂染,环境极为清静幽深。
黄公略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宅,左翼伸展较长,翼端有一小小的阁楼,原是黄公略父亲教授学子的地方,也是黄公略幼年读书的场所”(谭小平《黄公略故居》)。故居在解放前被国民党夷为平地。1984年,省委、省政府拨出专款,根据村民的回忆,在废墟上按原貌重建,并在原建筑的规模上,增加了两间辅助陈列室,占地面积共1200平方米,于1986年全部峻工。“黄公略故居”的门匾为杨尚昆题写,聂荣臻、王震、杨得志、张爱萍、耿飙、康克清、李聚奎、郭化若、杜平、浦安修等为故居题词。故居内共设三年陈列室,以先烈部分遗物、照片和画幅,向人们叙说这位杰出的红军将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从原来建筑的形制上,我们可以看出黄公略之父不过是一个乡村的塾师,以课徒为业,在平日里还要从事农务,经济自然是困窘的。黄公略自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既随父熟读诗书,同时又亲处社会底层,深知农民的苦难,因此他对黑暗的社会自小就充满了仇恨,在心中埋下“造反”的种子。
故居的后面,有一列屏障似的山脉,此中有一座突出的高岩,名辞鹰岩,极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岩前不远处,屹立着一棵双人难以合抱的古松,浓荫蔽日,有如巨伞。黄公略少儿时,常坐在树下研读兵书,或与小伙伴排兵布阵,并显示出他对军事最初的颖悟。“黄公略性情刚烈,见义勇为,曾一掌把欺压民女的税警推入河中”(陈威敏《杰出的红军将领黄公略》)。
1915年,十七岁的黄公略辞别故乡,投笔从戎参加湘军,先后任文书、司务长、排长,与彭德怀等人在连队秘密组织救贫会。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回原部任副连长、连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高级教育班,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同年底参加广州起义,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人的危难时刻,而黄公略却矢志不移地紧跟革命,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公略回到湖南,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所领导的平江起义。在新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事委员兼第四团党代表,尔后又任红五军第二纵队纵队长。
当彭德怀、滕代远率主力向井冈山靠拢时,黄公略独挡一面,率部留原地区进行武装斗争,转战于湘、鄂、赣边界,屡屡获胜。蒋介石曾以十万大洋悬赏,捉拿这位能谋善战的红军将领。
1930年1月,黄公略任红六军(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军长,率部开展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很快造成赣西南清一色的红色局面。在红军“从汀州向长沙”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当时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在赣南开辟根据地,此次进攻南昌和长沙,处于援师地位”(易孟醇《毛泽东诗词笺析》),故毛词中有“偏师借重黄公略”之句,表达毛对黄的赞扬和期望。
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蒋介石惊恐异常。他为了挽救失败,便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通过各种手段笼络红军中的黄埔毕业生,黄公略自然成了重点“策反”对象之一。蒋介石指令何键将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押往长沙,并在报纸上造谣说黄“投诚心切”;又密令黄公略的胞兄、湘鄂赣三省视察专员黄枚庄,带着蒋的亲笔信和一千五百块银洋,潜入中央苏区,劝说弟弟“归反”。黄枚庄潜入后即被红军抓获,毛泽东征求黄公略的处理意见,他毅然回电:“一刀两断,义无反顾。”于是,黄枚庄遂被红军处决。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部向瑞金方向转移时,在吉安车崮遭到敌机扫射,不幸中弹身亡,其时方三十三岁。
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会场上悬挂着他所写的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鹏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烈士早去,壮魂犹存。当人们走进黄公略故居,谁会不肃然起敬呢?............................... (下期敬请关注《江海余生一小舟》。)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感动随行
下一篇:明月几时有(组诗)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