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土家人的鬼节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6:0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民族风俗志载:土家族把鬼节看作同春节一样重要。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七月十五日……冢市卖冥衣,亦有卖转明菜花、油饼……丰糕之类……以此祭祖宗。”诗人姜渭在《七月十四日作》写道:“栖且飘泊叹无粮,五载羁魂绕墓门。麦饭纸钱忙料理,家家明日作中元。”
古人称七月半(即十五)为中元节。土家人俗称古历七月半为“月半节”,又谓“亡人节”,也叫“鬼节”,即接亡人送亡人烧月半纸。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笔者因民族成份工作考察需要,曾几次到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聚居地考察,发现这一风俗基本上大同小异。
古代文人对这一活动,作了详尽的描述。如清代桑植土家诗人莫如爵在七月半悼念亡妻诗曰:“绣阁西楼画阁东,药炉纸拥发蓬松。知她无限难言隐,尽在回身一避中。冥路何曾寄一钱,营斋有愿愿中悬。家中近况卿知否?依旧清贫似昔年。”
鬼节习俗,“麻藤缠草鞋,一代传一代”。土家人把能否办好鬼节,当作识别是不是淑女的一个标志之一。妇女是祭祖的主角,则以婆婆传授媳妇为主,其具体作法是现场操作。记得我结婚回家那一年,正如碰上鬼节,母亲就要她刚过门的儿媳学好这一功课。我妻子是城里人,母亲怕她不谙世俗,就耐烦地告诉她说:“这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好比我们阳世人过春节一样。”
母亲还讲了关于过鬼节的故事。她说,过鬼节给亡人烧纸梵香也不完全只给自家的先人,还有他人,关键看对方值不值得一敬。抗战胜利那年,为纪念国军几位战死在家门口的官兵,母亲将他们也纳入了应该祭祀的对象。母亲深情地说,他们都是父母所生,为了抗日打鬼子,远离家乡,成了孤魂野鬼,如果我们不把他们当作亲人对待,其心何忍。因此,每年鬼节,母亲也为那几位烈士敬酒敬菜,燃香烧纸。
妻子是个极其认真的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被落实政策恢复干籍,举家进城。不久两家父母都成了鬼节的被祭者。妻子在母亲传授祭祖老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新的内容,她按照亡人生前的嗜好,配备酒菜,并给每人将要燃烧的纸钱上贴上纸条,写了各自的名字,以便各领其钱。她还别出心裁地另包了两把钱纸,一把是为我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南北大侠杜心五准备,妻说是他保佑我的文运亨通;一把是为我笔下的一些为国为民献出生命的人物准备。妻子非常着重鬼节,风雨无阻。有一年鬼节,突降大雨。我问她怎么办?她坚定地回答:“打伞呗!”就这样全家出动,用雨伞撑起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我的三个儿媳,对她如此看重鬼节不解,现在都21世纪了,还兴这一套,认为这是一笔浪费。妻子理直气壮地对她们说:这几个钱花得值,如果他们(指亡人)在生,我们不是一样要敬奉吗?妻子还振振有词说,我们活着就是先人生命的延续,活得充实、幸福就是祖人的理想。何况我们的先人他们在世过的日子与我们现在相比,那是天壤之别。现在给他们弥补一下是天经地义的事。妻子的话不无道理。子欲孝而亲不在。鬼节虽看似迷信,其实是一堂生动的尊老尽孝的功课,也是促进家庭和谐的一个措施之一。妻子的一番话,使儿媳妇们大受感动。她们非常认真地参与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不难想象,将来轮到了我和妻子作为被祭对象时,无疑又是一番热闹景象。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