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大山间舞出生命的精彩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6:0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5月19日,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公示中,桑植白族仗鼓舞榜上有名,5月14日,本报曾对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做过专门报道。近日,怀着对这门独具韵味的民间艺术的向往,记者走进桑植县马合口、麦地坪乡等白族仗鼓舞根植的沃土,走访那些土生土长的桑植白族仗鼓舞民间传承人,解读这门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解读传承人的艺术人生。

钟会龙:“只要我还跳得起,我就还要跳”

“只要我还跳得起,我就还要跳,还要把徒弟教好,仗鼓舞要保护起来,要发展下去,不能断了……”5月20日,在桑植县麦地坪白族乡乡政府,被人们称为“白族仗鼓舞大师”的钟会龙,一位精神矍铄的78岁老人,与记者谈起相伴他大半生的仗鼓舞时,用铿锵的话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追求。
尽管已是近80岁高龄,钟会龙同记者谈起仗鼓舞,依然思维清晰、谈吐利落。说到仗鼓舞的一些舞蹈手法、脚步姿势,老人甚至还兴奋地站起来,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俨然一个快乐的“老顽童”。
1930年,钟会龙出生在桑植县麦地坪白族乡杨家峪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时便开始随师学仗鼓舞。问及学跳仗鼓舞的原因,钟会龙笑着回忆道:“刚开始跟着师傅学习仗鼓舞是为了有饭吃,在游神的活动里不会跳仗鼓舞就吃不到饭,为了吃饭就学着跳,后来跳着跳着就迷上了……”由于聪明好学,4年后,钟会龙便熟练地掌握了仗鼓舞的各套基本动作。上个世纪60年代,他已是桑植县远近闻名的仗鼓舞高手,甚至被请去吉首演授仗鼓舞。文革期间,仗鼓舞一度被当作“四旧”遭禁,但他仍然偷偷地研究仗鼓舞。1984年桑植白族乡成立后,钟会龙先后到马合口、芙蓉桥等白族乡演跳仗鼓舞和授徒,从那时候起,他陆续收了近百个徒弟,“那时候,在乡政府里的塔子(操场、坪)里每晚上教4个钟头,全乡的男女老少都过来学,教了7个套路,像‘野猫戏虾’、‘双龙出征’……有些比较难学,教的时间也长,但大家都喜欢跳。”忆及那段仗鼓舞鼎盛的时光,老人面色红润,流露出自得的神情。
现在钟会龙比以前更忙碌了,“现在我在家做生产,也教徒弟,还配合乡政府整理仗鼓舞,有时候乡政府搞活动,我还出来教大家跳。”令老人无奈的是,1984年以来收下的徒弟,现在只有4个40多岁的人一直在坚持学,“因为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已很少有年轻人再学跳仗鼓舞,很多套路现在的人已经不会了。”跳了整整72年的仗鼓舞,老人对这门艺术后继者寥寥的现状非常担心。
“还有3个人的舞龙灯没有教,我还准备教大家跳打家伙(锣鼓)……”老人对教跳仗鼓舞还有自己的一揽子计划,他说一直要跳到自己跳不动为止。

学生头,瓜子脸,瘦小个头,小碎花的衬衫外套着一件牛仔布料的马甲,一脸极具亲和力的笑容。这就是68岁的谷春凡,一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的女性。“仗鼓舞最少要有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跳,跳的过程中彼此协作交流,互相传递快乐的情绪,什么烦恼也都没有了,我这辈子就爱好这个……”记者称赞她很年轻时,谷春凡爽朗地笑开了。
谷春凡是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人,8岁时随师学白族仗鼓舞。打小,她就深受爱跳仗鼓舞的父亲和外婆的影响,她最难忘的童年情景,便是在外婆家门前的石板上,外婆一边哼唱着仗鼓舞曲调:“邦藏儿,邦藏儿,当当;邦藏儿,邦藏儿,当当……”,一边教她跳仗鼓舞。家庭的熏陶,使得她不仅善跳仗鼓舞,还学会了几百首桑植民歌。
1984年马合口成立白族乡后,谷春凡便长期在乡里当文化站辅导员,辅导该乡及周边的乡民学跳白族仗鼓舞。“在文化站工作的时候,常常上山下乡搞宣传,带领大家跳仗鼓舞、唱民歌,腰上系着牛皮鼓、小腰鼓,手上拿着小铜铃、九子鞭,在田间地头和大家一起边唱边跳,很快乐……”说起那段难忘时光,她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在文化站工作期间,谷春凡多次带领仗鼓舞队参加湘西自治州文艺调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86年湖南电视台举办“庭之秋”音乐大赛,她表演的节目获得了全省二等奖;2005年,她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文化与生活》栏目表演节目。
“唱啊跳啊一辈子,现在我最舍不得的就是仗鼓舞。”为了继续带领大家跳仗鼓舞,2009年,谷春凡在乡政府和家人的支持下,花了6万元把自家门前的一块空地扩修成了专门供大家跳仗鼓舞的场地,并新购置了仗鼓、锣等道具和服装。“乡亲农闲的时候,学生们放假后,都来我家跳,嬷嬷、婶婶的叫个不停,我好开心,现在来我家学跳仗鼓舞的人是越来越多。”谷春凡告诉记者。
没有场地,自己建,没有仗鼓,自己请匠人做,服装旧了,自己改做新的……“我刚请匠人做了一对仗鼓棒,足有十斤重,两头和中间扎了很多花,跳的时候是很漂亮的!”谷春凡向记者“炫耀”着。这个旁人眼里近乎“疯狂”的老人,对仗鼓舞爱的深沉,“仗鼓舞是白族的历史文化,不能断,我就爱好这个,也要把它很好的流传下去……”她说。

王安平,是记者见到的三个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个,才47岁的他,却已被人们冠之以“仗鼓舞传人”的称号。
仗鼓舞是王安平从小就喜爱的舞蹈,8岁便随父亲学白族游神的他,能唱能舞,尤其是他跳的仗鼓舞,动作纯熟、艺技惊人,堪称出神入化。1985年,迫于生计,王安平外出做工,直到2000年乡政府组织文化活动,请他给大家教仗鼓舞,才使得他重拾荒废了15年的舞蹈。2009年乡政府筹备的“三月三”活动中,王安平重操旧业,并开始把自已一直以来研究的仗鼓舞毫无保留地加以传授,“家里不同意,要我多管管家里的事情,可是我爱好这个,我愿意拿出时间来和大家一起跳。”在王安平的坚持下,家里人也由反对转为支持。
王安平聪明好学,善于对传统仗鼓舞加以总结和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他给全乡一百多人传授仗鼓舞期间,曾专程跑到县文化馆向老师请教节奏和舞蹈的搭配,之后他便把从小所学和老师新教的动作相结合,对仗鼓舞的一部分动作进行了创新,令其更具舒展性。
“我考虑到仗鼓棒的重量,便把手握仗鼓棒的动作改成手捧仗鼓棒,这样表演者能更灵活的运用仗鼓棒。”王安平认真地给记者边讲边示范。
王安平组织的白族游神活动娱乐性强,民俗味浓厚,在于他善于在白族游神活动中增添一些趣味性强的动作和民歌,“游神活动中,边走边跳仗鼓舞。走的时候步伐简单,停下来跳时,步伐复杂,内容要丰富些,我教的步伐是小步伐,根据小时候师傅所教的做了调整,动作更像表演……”王安平边说边跳,一招一式极富美感。“现在还有几个手法,脚步还需要纠正,跳的没有以前那么好看……”王安平告诉记者,平时他就喜欢研究仗鼓舞的动作,对“兔儿望月”、“童子拜观音”等传统套路都进行过改良。
王安平不仅喜欢研究仗鼓舞动作,对这门艺术的传授也很上心,现在师从他学跳仗鼓舞有8人,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很会跳仗鼓舞,“有时学校也会请我去教学生们跳仗鼓舞,虽然现在跳仗鼓舞的年轻人很少了,但为了不让这个舞失传,我还是会认真教,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钟会龙、谷春凡、王安平,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桑植白族仗鼓舞才得以保存和延续。而目前,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状态。记者期待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因为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是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采访后记:对桑植白族仗鼓舞传承人的两天走访期间,记者在深深感受到这份文化遗产弥足珍贵的同时,心中也多了一份沉重:这种大多依靠口传心授的技艺,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年事渐高,年轻一辈传承人的越来越少,随着时尚的冲击和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正日渐凋零,乃至于与一些丧失生存土壤民间艺术一样,濒临灭亡。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