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我的亲亲的马头溪

更新时间:2018-03-19 13:50:2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萤火虫,夜夜来。茶不吃,酒不尝。借你牛,耕大丘。借你马,下扬州。扬州街上一支花,摇摇摆摆落谢家。谢家儿,会写字。谢家女,会绣花。大姐绣的灵芝锁,二姐绣的牡丹花。只有三姐不会绣,放到界上纺棉花。一天纺得三两斤,送给哥哥织手巾。哥哥哥哥心不平,要柴烧,山又高。要水吃,水又深,竹筒提水到如今。”
        ——题记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两面高山屏风样耸立,不知名的一些小花骨朵儿正追随着秋日热烈地开放。这就宛如一个美丽的少妇在脑后小髻上别了一枚艳丽的头针,令小村凭添了几份婉约和妩媚。一条小河悠悠东去,汇入沅水。五平方公里不到的山坳里,绵延起伏着十几个小小的山岗,几百家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散布在这些凹凹里,这就是被誉为全国五十强文化乡镇的王家坪镇的土家寨子——马头溪。
.吊脚楼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打铁绣球。” 吊脚楼不同于侗楼、苗楼、傣楼,工艺更复杂、奇特。单就吊脚楼来说,有单檐吊、双吊檐、半截吊、半边吊、曲尺吊、钥匙头吊、一字排吊、双手推车两翼吊以及重檐叠压吊等。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一片图纸,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这就不得不说到备受敬重的“墨头”了。
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和结构的转换上,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人合一”理念。排扇竖立后,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梁。寨子所有人都要到场,看“墨头”在早上天快亮的时候“祭梁”,“开梁口”,“上梁”,“赞梁”。只见“墨头”在中柱上连击三下,嘴里默念:“一打封天无忌,二打地无忌,三打天地阴阳百无忌。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接着,“墨头”声音忽然一转,高声诵道:“斧子一响,黄金万两;斧子二响,荣华富贵;斧子三响,各位弟子排整齐,起!起!!起!!!”在“墨头”洪亮绵长的号子一般的引领下,后生们齐声吆喝:“起——嗨——”二三十人拉绳的拉绳,撬地梁脚的撬地梁脚,打柱的打柱,霎时一栋5柱7棋的屋就立了起来。“墨头”接着手提公鸡,举起斧头和凿子,眨眼间将主梁两端镶嵌在中柱上。鞭炮响起,主人封红包,亲眷中长辈上梁盖红布。木匠开始“造茶盘”、“造酒”、“造梁”、“造布”、“讲古人”、“下梁”。最高潮是“造粑粑”。由“墨头”站在梁上将主人家做好的粑粑摔下来,地上的老人小孩接抢,谁抢得多谁最受屋神保佑。
吊脚楼立好后,全寨人坐下来围着喝“咂酒”。一根竹竿放在屋前塔子里的酒缸里,每个人都轮流抢着吸,正所谓竹枝词记载的:“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腊肉莲花碗,夫妇开坛劝客尝。”苞谷酒、高粱酒、粟谷酒、红薯酒、米酒、野葛酒,每种酒都老辣刚烈,结果是一寨子人都醉倒了,一寨子的人心贴得更近了。
.山歌
寨子里的人无人不歌、无事必歌、无处不歌,以歌传情、以歌咏志、以歌抒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苦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打猎有猎歌、采菜有茶歌、出嫁有哭歌、祭祀有跳神歌、死人有丧葬歌,起屋唱上梁歌、下河唱打鱼歌,喜事唱斟酒歌。说古传说歌,道今时政歌,记事叙事歌,跳舞摆手歌,抬轿过山都唱“报靠歌”。如果在农忙时刻,还会在田间地头听到那首《薅草锣鼓歌》:“今天薅草又唱锣鼓歌,唱首土家语汉语夹杂歌。土家人叫毕兹卡,土家语叫毕兹萨,公鸡名叫日阿巴,乞丐名叫可哈,背篓叫窝撒,脑壳叫可巴,屁股叫色拉,两只眼睛叫络布,两只脚叫吉巴。”.. 《永定县志》记载:“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
最热闹的数“哭嫁”,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女人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教女为人处世等。哭梳头,哭戴花,哭穿露水衣,哭离娘席,哭拜客,哭十杯酒,哭上轿,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在这个寨子里,哭嫁是一项传统不能更改的仪式,没有哪个女人不是哭了三天三夜嫁过来的,也没曾见过哪个女人不是哭了三天三夜嫁到外面去的。
用歌来祭祀死去的亲人,是寨子里的另一个风俗。它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骨子里勇于担当的禀性。每逢寨上哪家有白喜事,那歌哥歌妹、歌郎歌娘、歌师歌徒从四面八来赶赴歌场,摆歌台、打歌擂,盘歌对歌一决高下。“丧家每夜聚众而讴,鼓歌经唱,彻夜不休,谓之闹丧。”一家举丧,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打锣鼓、吹唢呐,放鞭炮,为死者打几夜撒尔嗬。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人祭奠亡灵、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土家人对灵魂“入土为安”的一种乐观、浪漫的理解。以跳丧、歌丧哀悼死者,慰藉生者,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死亡,成为这个寨子一种特殊的美学。
.节日
颠沛流离的经历,使得寨子人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因此寨子里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一寨子的人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庆贺新年的同时,还注重沟通交流,传达情感。
寨子里时兴“三棒鼓”拜年。三人一拨的艺人,其中两人按曲调唱着鼓词,另一人往空中抛掷着三五把明晃晃的尖刀助兴。抛刀有各种套路:仙女散花、美女梳头、猴子捞月、双龙出、跑马射箭、纺棉花、懒婆娘裹脚。但见舞刀人在空中变换各种花样,看得人眼花缭乱。更有两人一拨的,舞刀人一边舞刀,还要一边敲鼓,一边唱词,一个段子下来绝无半点差错。于是,围观人群中发出阵阵喝彩。有人给钱,有人包场,有人管饭——有茶,有酒,有肉,有烟,当上等客侍候。
唱阳戏,是寨子上过年时最隆重的节目。光绪年间,寨子里一家叫“马头溪”的戏班子声名远播,一行三十多人走遍湘、鄂、川、黔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喜雀跃,奔走相告,每家每户竞相宰猪杀羊,酒食相待。有的富裕人家还一连数日开流水席,包台唱戏,一唱就是几个月。但到了正月新年,这戏班是一定要回到寨子里的。据说这戏班里有几个特别招人魂魄的女角儿,而那生角儿,也都相貌堂堂,戏台上一开口字正腔圆,且“吊葫芦”高音唱得十分婉转动听,摄人心魄。
如今他们的后代已进了城组成演出公司为游客表演。这些人平日里在台上一招一式蛮相公小姐气,待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六月初六晒皮节,他们立刻摇身一变,成了龙腾虎跃耍狮子灯、龙灯的好手,眼疾手快,让人拍案叫绝。因此,每到正月里,跟在“马头溪”的龙灯和花灯后面追赶的队伍是最庞大的。近年来张家界还将寨子的“草龙灯”搬上了“正席”,演变成了“水龙灯”,在旅游旺季表演,成了地道的傣族式土家“泼水节”,让游客大开眼界。就在这一个一个看似娱乐的过程中,朴素的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根植在人们的心中。圩场以歌而热闹,生意因歌而兴隆,婚姻因歌而私订,政策因歌而得以推广,民风因歌而变得更加淳朴。寨子里上倒真是些相亲相爱的人家了。
.西兰卡普
寨子里的女人又嫩又润,尤其是特别能干。比如能将山中各种野菜制成干菜、腌菜,叫“粒粒酸”、“条条酸”,唇齿留香;会做竹叶粑、桐叶粑、打糍粑,锅巴粥、猪血粥、茶叶粥、苦菜粥;还会一手做出腌酸鱼,腊肉、血豆腐、薰衣饭、泥鳅钻豆腐等几十个土家菜。但她们最擅长的是绣“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卡普”是花,“西兰卡普”即花铺盖。土花铺盖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依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
“西兰卡普”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或几何图案,单八勾、双八勾等;或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古朴典雅,层次分明,色彩和谐,惟妙惟肖。有诗云:“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因此一年四季,无论是在小河边,田埂上,小路上,大树下,草垛旁,吊脚楼上,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女子在穿针引线,精挑细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寨子的女人都成为了精湛的“母亲艺术家”。现在很多游人慕名前来参观,“西兰卡普”也成为了张家界一张民俗文化名片。
我的骨子里,寨子是我梦魂牵绕的地方,是感情最圣洁的天堂。在那儿,天空以明朗的碧蓝,大地以苍茫的黄土,人们以纯朴的忠厚,从小哺育着我。在那儿我懂得风的讯息,草木的姿态,鸟儿的语言,我懂得大自然的一切细微的情态。“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也承认我很喜欢一位老妻。”对于寨子,我就怀有这样一种虔诚的恒久的怀念。它像一坛老酒,一壶清茶,一支古典的曲子,让我无数次隔着岁月仰望,那么陌生而又亲切,让我早没有那近于诗意的乡愁,而只有一种很动心的甜美追忆。
题图摄影:邹波平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整合优势彰显魅力
下一篇:魅惑钢管舞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