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区划

慈利县(二十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0:4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麒麟村】 是许家坊土家族乡政府所在地,东邻大塘村,南界陈坪村,西抵阳坪村,北与汉水村交界。辖朱家山边、王家山边、桥头、猫丘坪、麒麟岗、上赵家院子、下赵家院子、染铺居民点等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820亩,耕地面积750亩,森林覆盖率为48%。全村地形较平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一条小溪从境边穿过。全村共有18口山塘,有效灌溉面积400亩。主产稻谷、玉米、红薯、黄豆、油菜、苎麻等。1999年,粮食总产量444吨,人均480公斤。村内交通发达,省道1801线贯穿全境,村组简易公路横穿朱家山、王家山、猫丘坪3个组,并连通全村各户。1935年,村自筹资金6万元,架通全村高低压线路,户户用上了电,部分村民用上自来水。贸易市场地处本村境内,农贸发达。村小校园占地0.9亩,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共有4间教室。主要姓氏有赵、余、杨、许等。村民大部分为土家族。全村有247户.858人,其中男370人,女488人,劳动力410人。1999年全村总收入148万元,人均纯收入1354元。
【阳和土家族乡】 位于慈利县西部,距县城43公里,距张家界市区37公里。东与甘堰土家族乡毗邻,西与许家坊土家族乡相连,南与溪口镇隔河相望,北与武陵源风景区接壤。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万亩,其中水田1.3万亩,旱地0.6万亩。辖16个行政村,231个村民小组.5148户,农业人口18003人,有汉、土家2个民族,1994年被定为土家族乡。境内属丘陵地貌,东南部平坦,溪流纵横,水资源丰富。现有小二型水库3座,骨干塘60余口,年蓄水400万立方米。省道1801线自东向西贯穿全境,至金岩土家族乡的县级公路穿过该乡甲石、朱家嘴、寨峪三村,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土地较为肥沃,种植业较为发达。是县内苎麻的主要产地,有“苎麻之乡”的美誉,年产量在8000吨左右。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煤、铁、石灰石、硫铁矿等贮量丰富。镇办企业有油脂加工厂、切割砂轮厂、食品加工厂、建筑安装队等4个企业。农产品有大米、木材、花生、柑桔、茶油、杜仲等。境内杨家坪村,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个无线电报务员张沈川同志的出生地。
【七方峪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中部,西与许家坊土家族乡浮石村相邻,南与甲石村交界,北与甄家坪村相连,东与风渔村隔溪相望。由15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8000亩,耕地面积1710亩,旱涝保收面积15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5%。全村地形复杂、狭长为丘陵多山地貌。六十年代由全乡人民共同修建了七方峪水库,水面面积40亩,解决灌溉面积400亩。主要物产有稻谷、玉米、小麦、苎麻。为阳和土家族乡的主要苎麻产地。2000年粮食总产量45万斤,村里学生就近在甄家坪小学读书。主要姓氏有李、王、高等。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321户,1323人,其中男713人,女610人,劳动力600人。1999年总收入120万元,人均900元。
【三溪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东北部,东与三官寺土家族乡接壤,南与甘堰土家族乡相连,西与桃溪村毗邻,北与长岭村交界。由17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3000亩,耕地面积1100亩,旱涝保收面积500亩。全村地处偏僻,地形呈长方形,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有少部分水田,大部分为山地,草场资源丰富,养殖业较为发达,境内有三条溪,部分村民用利用溪水落差埋设水管用上自来水。境内有中溪峪小二型水库一座,蓄水面积达400亩。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玉米、小麦、红薯等。森林资源丰富,是阳和土家族乡仅次于长岭、梨子坪的第三大林业村。植被总面积600亩,人工造林5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65%,连续五年来,年均林业收入过万元。村内教育一直得到发展,现有村小学一所,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左右。是该乡较好的村级小学之一。主要姓氏有彭、宋、李、骆等。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320户,1145人,其中男600人,女545人,劳动力500人。1999年总收入108万元,人均950元。
【大坊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西南部,南接澧水河,北连朱家嘴村,东与寨峪村为邻,西抵许家坊土家族乡。由7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2000亩,耕地面积65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20%。全村地形较为平坦,由于位于澧水旁,大部分水田都由沙石冲积而成,土质肥沃,但由于距河床较低,遭受水灾频繁。近两年,该村已陆续开始修筑防护,栽种防护林,以抵御水灾。沙石资源丰富,该村利用资源优势,从1994年开始,村相继建起了砂石场、预制板厂、电杆厂等村办企业。平均年创产值30余万元,盈利4万元左右。村办小学由于受生源减少因素的制约,已于1994年停办,该村学生均去溪口、朱家嘴等村小学读书。主要姓氏有张、易等。村民大多为土家族。全村185户,647人,其中男316人,女331人,劳动力300人。2000年粮食总产量160吨,人均250公斤。
【长岭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北部,东接三溪村,南与三溪、甄家坪村相连,西临杨家坪村,北与武陵源相连。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3500亩,耕地面积650亩,旱涝保收面积400亩。全村地形呈三角形,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平均海拔600米。境内有两条溪流,均发源于该村山麓。但由于是发源地,流量较小,加之该村主要以山地为主,致使该村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不足40亩。森林资源丰富,是阳和土家族乡第一大林业村。植被总面积1500亩,人工造林1100亩。近年该村自筹资金10多万元先后修通了阳和至长岭、桃溪至长岭的简易公路。对森林的砍伐过多,木材蓄积量有所减少。现全村森林覆盖率为70%。2000年村林业收入4万元。1994年开始,陆续修通了通向各组的村道,现全村基本上已村小学,校园占地1.5亩,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但由于资金、器材等因素的制约,质量不高。主要姓氏有王、李、彭、高、陈等。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220户,751人,其中男390人,女361人,劳动力500人。1999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
【凤渔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东部,东邻桃溪村,北抵甄家坪,西与七方峪村接壤,南与甲石村相连,全村由11个村民小组组成。总面积2000亩,耕地面积1340亩,旱涝保收面积300亩。主要物产有稻谷、玉米、油菜、苎麻。全村地势较为平坦,整体为丘陵地形,由东向北倾斜。境内有一条澧水主要支流阳和溪,发源于天赐堰。解放后,修山塘18口,水面近54亩,全村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境内交通较为发达,省道1801线穿村而过,村内文化较落后,为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村利用木材筹资2万元修建。组组通村道。1995年,村自筹资金2万元修通了一所幼儿园。其小学生均在中心完小读书,村内没有小学。主要姓氏有李、廖、王、张、滕。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305户.1045人,其中男520人,女525人,劳动力600人。2000年总收入104万元,人均1000元。
【双坪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东南部,东邻渔浦村,南与溪口镇平坦村隔河相望,西与甲石、桃溪村交界,北与桃溪村接壤,由17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2000亩,耕地面积1400亩,旱涝保收面积800亩,森林覆盖率为18%。全村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呈长方形。桃溪在该村境内汇入澧水,形成较大的冲积沙滩,砾石资源较为丰富。村内交通不发达,1994年修建了双坪至甲石的村级公路,目前基本上无法通车。村内现有小学一所,占地3亩,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有7间教室。主要姓氏有王、李、宋、胡等。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375户,1345人,其中男684人,女661人,劳动力800人。1999年总收入134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2000年粮食总产量470吨,人均350公斤。
【甲石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中部,东与凤渔、双坪村相邻,南与朱家嘴村隔溪相望,北与七方峪村相连,西与许家坊土家族乡浮石村接壤。由18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600亩,耕地面积1700亩,旱涝保收面积200亩,森林覆盖率达20%。全村地势较为平坦,交通较为发达,是阳和土家族乡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乡政府及所在乡直部门都设在该村七组。省道1801线穿境而过,大部分组已修通简易公路,部分村民已使用自来水。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花生等。村里教育较为发达。乡中学、中心完小、中心幼儿园座落在该村。主要姓氏有王、龚、彭、陈等。村民大多数是土家族。全村520户,1780人,其中男880人,女900人,劳动力810人。1999年总收入185万元,人均1040元。
【朱家嘴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东南部,东邻寨峪村,西与甲石村相连,南与许家坊土家族乡交界,北与溪口镇隔河相望。由12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5250亩,耕地面积1250亩,旱涝保收面积8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40%。全村呈丘陵地貌,而且地形狭长,水田大多较为集中成片。六七十年代修了8口堰塘,水田达32亩。1997年修筑了全长890米的大堤,解决了300亩水田的灌溉问题。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油菜、玉米、红薯等。200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00吨。村里交通较为发达,阳和至金岩的县级公路穿境而过,大部分村组已基本修通简易的村道。澧水河渡口是阳和至溪口的交通要道。一部分村民利用溪水自然落差用上自来水,全村已通电。五十年代该村集资修建了村小学,校园面积5亩,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但由于年久失修,目前部分教室已成危房。主要姓氏有王、李、朱、张等。村民多为土家族。全村有330户.1334人,劳动力667人。1999年全村总收入150万元,人均1000元。
【杨家坪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北部,东接桃溪村,西临戴家山村,北与长岭村接壤,南与甄家坪村交界,由18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4000亩,耕地面积1400亩,旱涝保收面积7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0%。全村地形较为平埋,四面环山,水田面积较大。境内有两条溪流,一条发源于天赐堰,一条发源于长岭村,两条溪流在该村汇聚,能灌溉溪流西岸800多亩农田。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油菜等。文化教育事业在该村一直发展较快。新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发报员张沈川就出生在该村。1994年,该村投入资金重修了村小学,占地近10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成为目前阳和土家族乡最好的村级小学之一。主要姓氏有高、李、张、王、向等。村民大部分为土家族。全村327户,1157人,其中男600人,女557人,劳动力690人。1999年总收入116万元,人均1000元。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405吨,人均350公斤。
【官坊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东南部,东邻甘堰土家族乡高岭村,南与渔浦相连,西与双坪村交界,北抵甘堰土家族乡四坪村。由16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2000亩,耕地面积900亩,森林覆盖率15%。全村地形为长方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大多数为黄土,较为贫困。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花生等。全村地处偏僻,境内交通不便,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九十年代开始,该村开始修建桃溪至三溪的村级公路,现在仍未完全竣工,手扶拖拉机勉强能开进该村。村内没有小学,其适龄儿童均在渔浦书院读书。主要姓氏有彭、王、张等。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285户,1109人,其中男554人,女555人,劳动力408人。1999年总收入62万元,人均560元,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220吨,人均200公斤。
【桃溪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东部,东与甘堰土家族乡四坪村交界,南与渔浦、双坪村相连,西邻渔浦村,北与三溪村接壤,全村总面积3045亩,耕地面积2301亩,旱涝保收面积1200亩,森林覆盖率为25%。全村地形较为平坦呈长方形,桃溪村流经全村7个组,灌溉溪流两岸农田,农田较为肥沃,为阳和土家族乡最大的产粮村。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油菜、柰李等。境内交通十分方便,省道1801线穿境而过。有桃溪至三溪、桃溪至官坊两条村级公路。森林资源丰富,村内有一个乡级林场,总面积达1000亩,人工造林1500亩。1994年该村建成300亩的柰李基地,年均产量在500吨以上,产值在40万元左右。1978年,村集体捐工捐资修建了村小学,校园面积3亩,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有8间教室。村内主要姓氏有彭、宋、李等。村民大部分为土家族。全村有576户,1804人,其中男900人,女904人,劳动力900人。1999年全村总收入198万元,人均1100元。2000年粮食产量810吨,人均450公斤。
【渔浦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南部,东邻甘堰土家族乡勤中村,西接官坊村,南与双坪村接壤,北与双坪村交界。由27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4000亩,耕地面积1972亩,旱涝保收面积400亩,森林覆盖率为15%。全村地形较为平坦,桃溪和澧水环绕全村,土壤肥沃,阳光充足,为阳和土家族乡主要粮食产地。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柑桔等。村内水上交通较为方便,建有渡口。九十年代修通了甄家坪、甲石的村级公路,但由于整修不及时,现已无法正常通车。村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久负盛誉的“渔浦书院”就座落在该村,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五十年代前湘西的文化中心,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初进行大规模维护,现在保存基本完好。村内主要姓氏有宋、杨、廖、胡等。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593户,1674人,其中男700人,女974人,劳动力882人。1999年总收入165万元,人均纯收入987元。
【梨子坪村】 位于阳和坪土家族乡北部,东邻长岭村,南与戴家山村相连,北与许家坊乡大峪村接壤,西接许家坊土家族乡咸水村。由12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2800亩,耕地面积1041亩。全村地处山区,较为偏僻,地形呈长方形,由东向西倾斜。境内多为山坡地,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村内天赐堰是阳和的最高处,是阳和溪的发源地。森林资源丰富,是阳和土家族乡仅次于长岭村的第二大林业村。植被总面积4000亩,人工造林4000亩。1998年以后,由于砍伐过多,木材量有所减少,现森林覆盖率为69%。1998年,村自筹资金4万元修建了一栋小学,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要姓氏有滕、王、李、彭、田等。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202户.710人,其中男394人,女316人,劳动力393人。2000年粮食总产量250吨,人均350公斤。
【甄家坪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西北部,东邻桃溪村,北与杨家坪村交界,南临凤渔村,西与七方峪村接壤,总面积1500亩,耕地面积945亩,旱涝保收面积4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20%。全村地形为四面绕山,中间较为平坦,低山环境多。境内有一条溪流,能灌溉西岸200多亩农田。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玉米、红薯。该村的中心甄家坪为60年代当时政府所在地,八十年代初就通电,基本通简易公路。小学校园占地面积2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全村主要姓氏有李、王、张、高、龚、彭等。村民大部分为土家族。全村215户,841人,其中男419人,女422人,劳动力304人。2000年粮食产量达300吨,人均350公斤。
【寨峪村】 位于许家坊土家族乡东南角,东与溪口镇相邻,南与大坊村接壤,西与朱家嘴村相连,北与溪口镇隔澧水河相望。全村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4000亩,耕地面积600亩,森林覆盖率为19%。全村地形较为复杂,耕地少,狭谷较多,为丘陵地貌。主要物产有稻谷、苎麻等。该村境内水陆交通较为方便。阳和至金岩的县级公路穿过该村大部分村民小组。八十年代在澧水河修建了渡口,水上运输在该村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村共有各类机动船20只以上。该村由于靠近澧水河,砂石资源较为丰富,现在,村里正自筹资金逐步对砂石资源进行开发。八十年代初,村集体捐资,修建了村小学,校园面积2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有5间教室。村内主要姓氏有王、章、李、易、余等。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有180户.603人,其中男301人,女302人,劳动力400人。1999年全村总收入60万元,人均1000元。
【戴家山村】 位于阳和土家族乡东端,东邻长岭村,南与杨家坪村相连,西抵七方峪村,北与梨子坪村接壤,由13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4100亩,耕地面积2100亩,旱涝保收面积925亩,森林覆盖率30%。全村地形复杂,属于丘陵山区,低山环境坡地较多。境内有一条阳和溪,发源于天赐堰,流经该村5个组,能灌溉溪流两岸400亩农田。该村交通比较落后,1994年,修建了一条通向杨家坪的简易公路,1997年洪灾将其冲毁。2000年投入近4万元资金,重新将其修复,现基本已通车。村里文化落后,为改善办学条件,1975年利用本村木材修建了村小学,校园占地3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姓氏有高、雷、张、李。大多数为土家族。全村194户.735人。1999年,总产值71万元,人均达950元。
【杨柳铺乡】 地处慈利县北部澧水河畔,东与苗市镇和石门县交界,南与零阳镇相邻,西与东岳观接壤,北与石门县相连,东西长18.6公里,南北宽11.4公里。苗江公路(苗市至江垭县级公路)横贯东西。土地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万亩,其中水田13400亩,耕地8600亩。辖23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300人,以土家族为主,与汉族杂居。境内丘陵地貌,是“两山夹一沟”地形,南北是高山,中间平坦狭长。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蔬菜为主,是全县油菜高产乡。经济作物以柑桔、脐橙、蜜桔、柰李、藤梨为主,养殖以牲猪、山羊为主。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已建成全市最大的瘦肉型良种猪繁养基地,全县最大的反季节蔬菜基地之一,并建成全县柑桔高改示范园。全乡林业用地10万亩,占总面积63%,经济林2.8万亩,木材蓄积量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8%,矿产资源以煤、铁、炭质页岩为主,镁的储量在全省有重要位置,矿产潜在经济价值上亿元。现有小二型水库一座,骨干塘50余口,大小溪河6条,总流程200公里,水流量3600立方米。现已建成电站3个,总装机210千瓦,年发电量36万度。从1998年开始,全乡投资97万元,建成了长1720米,宽10米的集镇街道。有线电视接收站8个,有线电视600余户。安装电话1000多部,1999年被评为省级“电话乡”。
【杨柳居委会】 位于杨柳铺乡中心地带,是乡政府所在地,东邻永盛村,西邻康庄村,南邻中溪村,北抵复兴村,由八角、学堂、柳坪、杨坪、老街、跑马、大垱、古坪l组、古坪2组、雷坪、杨湾、万堂、唐坪、杨院、大源16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910亩,耕地面积687亩。其中水田450亩,旱地占7亩,粮食总产量400吨。村中间有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将全村分为南北两半,灌溉两边农田208亩。初级社和高级社时,修了8口山塘,有效有水面9.6亩,灌溉面积82亩。主要物产有稻谷、红薯、玉米、小麦、油菜。经济作物为柑桔。杨柳居委会是全乡物产集散地,集市贸易繁荣。有集市门面48个,1999年全乡投资整修了街道,建成了宽10米的柏油路。组组通公路,户户用电照明,50%的农户有有线电视,15%以上的农户通电话。主要姓氏有唐、王、李、曾、胡、丁、莫、赵、吕几大姓组成。村民大多数为土家族,与汉族杂居。全村224户,801人。1999年人均纯收入为1086元。
【小坑村】 位于杨柳铺乡北部,海拔600米,是全乡高山村之一,东邻三合村,西邻华岳村,南抵新韵材、蹇庄村,北与石门县白云乡相连。由梁界、王湾、刘湾、双坼、马安、大塔、小坑、双泉8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7312亩,耕地面积136亩,旱涝保收面积4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80%。全村地形较为复杂,高山环境,山坡地多水田少。初级社和高级社时修了3口山塘,灌溉面积为20亩。由于山高,条件差,绝大部分水田是“望水田”,不能保收。盛产反季节蔬菜、甜柿、磨芋等,是全县反季节蔬菜基地之一。主要物产有小麦、玉米、红薯等。全村粮食总产量100吨。修通村道12公里。大部分的农户已通路。全村有90%的农户照上了电灯。由于山区条件差,部分农户,干旱时吃水困难。村内主要姓氏有:王、唐、张、胡、艾、梁、高、晏、郑、刘等。村民大部分是土家族。全村有62户,186人,劳动力90人。1999年全村总收入25.9万元,人均1400元。
【三合村】 位于杨柳铺乡东北部,东邻中广村,西部小坑村,南接复兴村,北与石门县交界,由傅墩、三合、林中、当墩、红星、新建6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2340亩,耕地面积140亩,其中水田10亩,旱地3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60%。全村地处偏远,地势高,平均海拔550米。耕地以旱地为主。全村都是山地,生产、生活环境差,解放后,村修了4口山塘,以供人畜饮水,但由于现在蓄水能力差,渗漏大,一遇天旱就会发生饮水困难。农产品以玉米、红薯、洋芋、小麦、磨芋为主。1995年至1999年县武装部在村建整扶贫,油茶是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1999年,个人在村里承包开发2000亩,现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油茶基地。木炭也是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村里的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为主。架通了广播,并修通了长10多里的公路,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现已安装电话若干部,部分村民接通了自来水。主要姓氏有郭、唐、傅、苏、张。村民大多数土家族。全村41户,127人。1999年总产值17.6万元,人均1200元。
【中溪村】 位于杨柳铺乡南部,东与永盛村相接,西邻康庄村,南邻腊树村,北邻杨柳居委会。辖雷坡、罗汉、王院、盐沙、邹院、万院、岩桥、凉水、响水九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为4442亩,耕地面积442亩,旱涝保收面积仅100亩。全村地处杨柳铺南大门山脚下,有着丰富的溶,森林资源有松、杉、山竹等,自然资源有待开发。全村人多耕地少。70年代以来,由于自生桥水库的建成,全村开通灌溉渠道4800米,基本解决了全村农田灌溉问题,但由于库容小,不能使全村农田旱涝保收。全村主产稻谷、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是慈利县的瘦肉型牲猪基地,盛产优质仔猪、肥猪、板鸭、马头山羊等,经济作物有柑桔、甜柿、脐橙、柑等,新发展的有藤梨、核桃、柰李等。苗江公路从村边通过,村内一条村级大道由上而上贯穿全村,全村利用南山水珠眼,杨家泽神奇的潮水,自生桥水库的多处水源,基本上实现了饮水自来化。1980年以来,全村用上了县电网上的高原谅电。村内目前无小学,但杨柳中学座落在村东头。主要姓氏有邹、王、叶、龙、唐、向等。村民大多为土家族。全村171户,574人,其中男290人,女284人,劳动力227人。1998年全村总产值74.6万元,人均1300元,粮食总产量203吨,人均355公斤。
【中广村】 位于杨柳铺乡东北部,东邻申坪村,西邻三合村,南接荷峪村,北与石门县交界,由岩塔、和平、中广、瓤儿井、陈垭、张家井、坼岩7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1340亩,森林覆盖率30%。全村地处偏僻,平均海拔500米。地势起伏不平,土地以山坡地为主,全村没有水田。有2口山塘,仅供人畜饮水,现仍有40%以上的农民遇旱则饮水困难。自然环境很差。农产品以玉米、红薯、洋芋、小麦为主。油茶是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村里矿石资源丰富,大理石储量大,纯度高,煤炭资源也很丰富。由于全村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很多村民搬迁出去,现全村仅48户,178人,主要姓氏有李、孙、项、刘。村民大多为土家族。1998年总产值10.3万元,人均680兀。
【申坪村】 位于杨柳铺乡东部,东邻石门县新关镇九同碑村,西邻本乡荷峪村,北抵本乡中广村,南抵本乡平峰村,由测岩、测育、邓湾、香湾、干堰、纸厂、水井、罗院、高湾、水库、大屋、刘湾、枫树、丰合十五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面积1700亩,耕地面积720亩,旱涝保收面积4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50%,全村地形是长方形中间有一条小溪沿公路直下,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初级社修了二座小型水库,28口堰塘,灌溉面积300亩。主要物产有柑桔、稻谷、小麦、玉米、红薯、油菜。1999年粮食总产量350吨。村内交通是联系石门与杨柳铺乡的重要通道,但路的质量差。基本户户通电,2000年程控电话开通。1996年村集资投工修建了教学楼,面积为5亩,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共有教室6间。主要姓氏有李、邓、刘、高等。大部分是汉族。少部分是土家族,全村297户,1033人,其中男533人,女500人,劳动力600人。199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93元。
【龙跃村】 位子杨柳铺乡西南部,东邻岔溪村,北邻华岳村,西有和东岳观镇交界,由高峰、莫湾、莫庸、于湾、黎湾、刘湾、胡湾、谭坪、莫坪、杨垭、李湾11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由多个小山组成,南北大山,中间形成长方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从中穿过。全村总面积2300多亩,水田626亩,旱地309亩。旱涝保收面积400多亩。森林覆盖率为40%,修了8口山塘,有水面9亩,灌溉面积85亩。开通了一条关田溶水库干渠,灌溉面积420亩。主要产稻谷、红薯、玉米、小麦、油菜,经济作物以柑桔为主。1985年修了一条长达1.5公里的公路与苗江公路接通,同年架起了照明电和加工电,1995年开始通电话,现已接通有线电视。1997年,村筹资修建了学校,有一栋教学楼,占地面积有450平方米,校园面积2亩,在校学生有76人,有教职工4人。主要由张、李、王、唐、莫、谢几大姓组成。主要是土家族。有900人口,其中男人500人,女400人,劳动力500人。1999年人均纯收入1086元。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