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概况

建置沿革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2:1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建置沿革】  张家界市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郡县,本境属黔中郡慈姑县,县治在慈利官塔坪(即今蒋家坪乡太平村),辖今安乡、澧县、津市、临澧、石门、慈利桑植永定区武陵源区以及湖北鹤峰、公安和湖南桃源县部分地区。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分黔中郡置武陵郡,析慈姑县为孱陵(今安乡等地)、充县(今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慈利三官寺以及湖北鹤峰等地)、零阳(注:零水之阳即今慈利、石门、澧县、临澧等地)。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蜀被魏并,适逢嵩梁山裂,千仞石壁之上开一门,孙休视为吉祥徵兆,遂将嵩梁山命名为天门山。吴国为巩固西境边防,抵抗曹魏,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郡以天门山得名,郡治在今张家界永定区),析充县增置溇中县(县治在今慈利县三官寺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析零阳县置澧阳县(县治在今石门),属天门郡。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充县废省,改置临澧县。县治在今永定区西,天门郡治移今石门县,割零阳中、临澧、澧阳。南北朝时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据《宋书·州郡志》载:“分荆州武陵、天门属郢州刺史。”到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武陵、天门郡仍属荆州。当北朝的东魏与南朝梁在江淮间反复争战时,北朝西魏乘机攻占武陵郡,武陵郡遂一度为西魏所辖。西魏恭帝二年(555年)为加强对新占江南各郡控制,一度罢天门郡置澧州。北周建德四年(575年)据隋书《地理志》载:废溇中、临澧二县置崇义县(因崇山得名),又新置北衡州(因北周统治的范围,南不到衡山,为祭祀五岳需要,将天门山作为南岳衡山,故名北衡州)。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为崇州(因崇山得名),更零阳县为慈利县,与崇义县同隶于崇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澧州为澧阳郡,废崇州。《隋书地理志》载:“澧阳郡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统县六: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后周置衡州,开皇中置崇义县,十八年改州日崇州,大业初州废。”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置澧州澧阳郡,属山南道,领县六:孱陵、安乡、澧阳、石门、慈利、崇义(即今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省崇义县入慈利县(即今张家界市所辖两县两区)。五代时( 907~960年)属周逢、马殷、马希范割据的楚国(辖今张家界市全境)。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本境属澧州澧阳郡,州治在澧县,领县四: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即今张家界市所割两县两区)。在今桑植县设有安福寨;今永定大庸所设有武口寨;武陵源区设有索口寨。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澧州路总管府,领县四: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即今张家界市两县两区),在今永定区茅岗置茅岗都元帅府。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慈利县为慈姑州,旋复名慈利州。在州内溪峒间,置安定(即今永定)、柿溪州(按《甄氏族谱》载:州治在今湖北鹤峰城)。今桑植外半县属柿溪州,内半县分置上下桑植长官司,后改为安抚司,属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全国农民起义打击下,元朝在南方的统治已瓦解。朱元璋平陈理(陈友谅子),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改澧州路为澧阳府,罢安定、柿溪两州。府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即今张家界市全境)。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旋复名慈利县,县治在十三都(今永定区大庸溪),属澧州。洪武九年(1376年)迁回慈利属常德府。为征覃后,在永顺羊峰山,建羊山卫,筑排栅城。三年迁羊山卫城于大庸溪之阳,更名大庸卫(即今永定区城。卫,系年事建制,属湖广都使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大庸卫为永定卫,二十三年(1390年)又在今慈利县九溪设九溪卫。两卫皆属湖广都使司,其行政区划仍属慈利县(包括今慈利、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及湖北鹤峰部分地),二十九年(1396年)改属岳州府。清雍正八年(1730年)茅岗、桑植土司先后改土归流,澧州升为直辖州。废九溪、永定两卫,以其屯地新设安福县(即今临澧、桑植、永定、武陵源区地),澧州直隶州辖慈利、安福、石门、安乡四县。改岳常道为岳常澧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割原九溪卫麻寮所(即慈利十七都部分与十八都)入溶美司,置鹤峰州,属湖北宜昌府。割安福所及桑植司地置桑植县,隶永顺府。拨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部分地以及永顺部分地和原茅岗司地置永定县,属澧州。、民国5年(1916年)省裁撤武陵源,慈利、大庸、桑植三县属辰沅道。民国11年(1922年)省裁撤“道”制,仅存省县两级,慈利、大庸、桑植直属省辖。民国17年(1928年)3月上旬以贺龙为首的中共湘西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桑植县委,4月2日,领导“桑植起义”,建立桑植县革命委员会。从此桑植县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大庸、慈利西北地为游击区。民国23年(1934年)11月24日,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等率红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县,建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于大庸县城。今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慈利县西北地属革命根据地,分别建立县委,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民国24年(1935年)红军长征前后,为围剿红军,省建立湘西绥靖处,下辖慈、石、庸督察区(管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慈利等县),永、保、龙、桑督察区(管今桑植等县)。民国25年(1936年)慈、石、庸督察区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慈利、大庸、桑植、临澧、石门、澧县。专员办事处设慈利。民国27年至38年(1938~1949年)全省调整为十个行政督察区。大庸、桑植属第八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永顺;慈利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常德。1949年解放后至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而大庸、桑植两县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前属永顺专署,8月后划属湘西苗族自治州所辖。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为自治州所辖。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庸地级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桑植、慈利两县。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