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草根文化

更新时间:2018-03-19 12:34:59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采集”,一个伴随我在文学之路上艰难跋涉的名词,它让我对这片土地、这份事业充满美妙与憧憬,更多了一份草根文化情结。
  远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采集的传统。《汉书》载:“古有采诗之官。观风俗,知得失。”汇编《诗经》,是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跨国采集行动。屈原的楚辞,基本上是从民间采集得来的灵感和素材。汉武帝设乐府,采诗夜诵,美传一时。唐代有个怪才诗人李贺,每日清晨骑马外出采集,偶得佳句,必收入囊中,叫“踏花归来马蹄香”。“五四”时期,由诗人刘半农倡议,北京大学发起采集近世歌谣,并创办《歌谣》周刊。1936年,胡适在“复刊词”中说:“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南联大由320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采风团,在闻一多率领下徒步3500里,堪称近代采集史上的壮举。在解放战争的马背上,毛泽东说过:“以后每个县委宣传部都要有一个人专门管搜集民间文学。”
  在西方,恩格斯是倡导采集民间文学的第一人,他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薄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前苏联文学之父高尔基认为民间文学是文学创作之母。他说:“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
  从1981年到1988年,7年之中,我先后参加全州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参与《大庸县志》文物分志编撰,发起采集出版《张家界的传说》,主持旷时3年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歌谣、谚语)大庸市卷的采集与主编工作。七年下来,我采集到的涉猎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各类社会形态的口传文化作品、文化信息符号数以千计。我的《人文张家界》多数素材均来源于此。此间,我孤身游走在桑植、永顺的崇山峻岭之中,采集红军女儿队和三千寡妇的历史遭遇,为我未来创作红色题材作好了准备。在两河口镇,有个八十多岁的老船工王道乾向我一气依序背下澧水128个滩。后来,我在《人文张家界》一书中专写了一章《澧水:一条淌酒的河》。
  2009年7月,市政协主席周元庭力邀我出山,参加由他一手发起的“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工程,犹豫再三,我放下了手头的小说创作,一头钻进了茫茫历史迷雾之中,与李书泰、田奇富共同主攻远古史的崇山文化、上古史的古庸国文化和战国时期的屈原、鬼谷子文化。然而,历史给这方土地只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且还深藏在一部部古奥的典籍中,文物实证也十分有限。要破千古之谜,几乎无从下手。最后,我们把目光盯向了地名信息符号和广阔的民间草根文化。我们坚信时光可以逝去,但先人留下的古地名、古遗迹及源远流长的口传信息是不可能消失的。采集的结果还真让人大感意外,当我们把星星点点的文字与地名信息对接时,历史的链条居然爆出火花,一条条蒙尘的文化脉络一下变得清晰起来。我们破译了伏羲八卦源于崇山的古谜,发现了消失几千年的大庸古国,发现了屈原故里在大庸的天大秘密,找到了鬼谷子的身世和鬼谷世家的来龙去脉。这些发现,将改写这些领域的历史,改写张家界乃至湖南的历史!
  从某个角度上,我弃文从史,算是歪打正着,说不定拓展了我的另一发展空间。如果要发点感慨的话,我以为草根文化不可小视。它是历史在民间的遗存,唯其根植于深深的民间沃土之中,方能永远鲜活长青。

(下期预告:魂断茅岗)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