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序《大庸阳戏研究》

更新时间:2018-03-19 12:22:1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独特标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反映,也是一种历史的民族的现象。不同的社会、历史、民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并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既是人的创造物,又是人的标志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产生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意义在于它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这种认知和评价的文化价值,一方面要满足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完善性、高尚性和超越性的需要,而地方戏曲文化艺术正适应和契合了这一需要。
  戏曲文化是人类的实践过程和创造成果。她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挥洒人的智慧和激情,彰显人类的创造性。戏曲文化以文化人,使人全面发展,使社会和谐文明,春风化雨;戏曲文化是人类的五彩祥云,是大众的精神食粮。戏曲文化的历史弥久长新,从古至今就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活动。戏曲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有萌芽,其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融合了当地各种民间艺术、风土人情以及审美习惯,因此,地方戏曲是人民大众创造的精神文明,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见证。
  有人说,“要解读永定,就必须了解永定的地方文化;要了解永定地方文化,就必须谙熟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庸阳戏”。正如沈从文先生说:“到了湘西,不看阳戏,等于只到半个湘西。”在今天,文化不再只是处于解读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的从属性地位,而是上升到和产生文化的时代、区域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境地。因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民”。一方文化深蕴着一方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一方文化,是了解一方人民的最好途径之一。
  《大庸阳戏研究》一书的出版问世,是永定文化事业建设上的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产生的影响必然是深刻和久远的。编著者九探张家界大庸阳戏的历史渊源,旁征博引,反复推论,追溯阳戏之源,掘晰阳戏之根,扶正阳戏之本,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掘出一系列证据链,捋清大庸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从编著者心血之作中清晰地看到,两千六百年前的阳戏音乐符号;一千年前的大庸武溪宋城阳戏高台,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比山西的元代戏台还早三百年,这个千真万确的文化信息,见证了古大庸的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都早于全国各地;在六百年前的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将三首大庸阳戏音乐古曲(楚汉旧声)收录在《神奇秘谱》之中,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证据链,不能不让张家界人感到荣幸和自豪。
  《大庸阳戏研究》一书的公开出版,是张家界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书中主体内容已在去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庸阳戏”(张家界阳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扎实有力的史实依据,是一份难得的考研存史资料,经张家界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课题组集体补校审订后公开出版。课题组工作人员功不可没,功德无量。这也表明,抢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民族优秀戏曲文化,在这里显现出巨大的凝聚力。
  对于投身编著、编纂工作的全体同志,我们表示深切的谢意和真诚的敬意。《大庸阳戏研究》的编辑与出版,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也有他们一份功劳,他们的这一政绩,也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永定区是“大庸阳戏”的发源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和“文化强区”思路指引下,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关心、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戏曲艺术,做阳戏的护花神,做阳戏事业的推进者,加大财政投入,出台保护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措施。让土家族这一艺术奇葩绽放异彩,恒久弥香。为迎接大庸阳戏的美好明天,永定区委、区政府愿做辛勤的园丁,与戏曲界朋友携手耕耘,共同去收获硕果累累的戏曲金秋。
  张家界大庸阳戏就像气象万千的天门山在悬崖峭壁间留下的星星点点的文化遗迹一样,也许这些遗迹谈不上宏伟壮观,但是,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却长期藏在深山人未识。今天,当大庸阳戏以张家界阳戏之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时,我们期待更多的人们去品味去欣赏,将这株珍贵的民间艺术之花保护好,传承好。(作者分别为市副厅级干部、中共永定区委书记,永定区人民政府区长)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