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攻略

道教圣地五雷山

更新时间:2018-03-19 11:11:3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中国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创始之后,中间历经500余年发展,到唐朝时曾形成一个高峰。因为唐高祖李渊宣称“老君是朕祖宗”,由此大力扶持道教,各地的道观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慈利的五雷山也就是在这时有了道观建筑。据清朝同治《慈利县志》记载:“唐代卫国公李靖自称教祖李氏后裔,在慈利县大维山创建道观。”该大维山后因“雷扫其殿,钟鼓自鸣”而更名为“五雷山”。
  
    唐以后,五雷山在数百年间的发展鲜有记载。至元代时,有慈利县籍翰林编修张兑归隐此山,重修了真武庙等宫殿建筑,五雷山从此才声名远扬,成了“荆南胜境”。张兑为何能重修振兴五雷山道观?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元朝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道教十分崇拜全真道的大师丘处机曾以70岁的高龄,不远万里到大漠会见过成吉思汗,为其讲过道术,劝其“爱民敬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授过他虎头牌,令他掌管天下道教。有了皇帝之诏,丘处机和他的弟子随即大力拓展教门,此后道教的发展在全国就进入了一段鼎盛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五雷山的道观得以兴盛,也就不奇怪了。
  
    杜鹃花怒放时节,我顺着窄窄的山梁游道,漫步向高高的五雷山顶走去。那壮观的庙宇和宫殿就在眼前,进出的游人络绎不绝。这些宫殿庙宇我在许多风景区看得多了,此处也只觉得有些大同小异而已,并没有引起我太大兴趣。倒是在通往山顶的途中,见到一个穿长袍青衣留白胡须的老道人,飘逸洒脱,纹丝不动地盘腿端坐在万丈悬崖边一块大石上,其形象就像一尊“活菩萨”,却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老道人的对面,还坐着一位穿红风衣的女子,年纪约摸30余岁,长得俏丽不俗。
  
    我走上前去,在离二人几步远的地方站住了。这时只听红衣女子道:“师傅,你坐在这悬崖边干什么?万一不留神栽下去怎么办?”
  
    “不碍事!不碍事!”老道人呵呵笑道:“我这是练坐功,就是坐几天也不会掉下悬崖的。”
  
    “你在这儿坐多久了?”女子又问。
  
    “前日下午开坐,还没两个对时哩!”老道人回答。
  
    “唉呀,都坐两天了,真不简单。”女子又道:“师傅是这庙里的住持吧?”
  
    “不是,我是四方云游道士,才来几天而已”。
  
    老道士说罢,两眼似睁未睁,仍专心只管打坐。
  
    红衣女子似不忍心打搅他,站起身往前走了。我也离开老道,继续漫步往山顶走去,一面走,一面在想,这老道练了两天坐功,看其样毫无倦态,说明其功确实不凡。古代大道人据闻能飞天人地,会行罴者,在水中能潜几天几夜;夏日炎炎,能关在蒸笼似的屋中不吃不喝;冬天大寒,能在冰窟中赤身呆坐数晚而不冻坏。此类功夫在道家典藏中多有记载,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此日见了这老道在悬崖边打坐,想来这道家的功夫应该是名不虚传吧!
  
    踏上五雷山金顶,眼见烧香炸鞭炮的人极多。问及几位香客,知道他们来此山的目的,除拜神祈福之外,竟是专为“求道”而来。
  
    于是想到庄子在《天运》篇中所讲的一个故事。孔子51岁时还没有获得道,他去求见老聃,老聃问他是如何求道的,孔子回答:“我从制度名数上去寻求道,求了五年还没有得道,后来又从阴阳变化方面去求道,十二年也没有得道。”老聃回道:“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者,”意思是,假使道可以奉献、可以告诉、可以给予的话,人们早就都会得到了。道是不能招致,也不是能求来的。因为道不是一种实体。老子说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这番话大意是: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它,体悟它;中士听了道,只是将信将疑;下士闻了道,哈哈大笑。若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为道。
  
    老子及其以后的道家对于道的解释似乎都有些玄乎,因为,所有道家并不怎样具体去探求什么是道的境界,而只是描述要怎样才能够达到道的境界。达到道的境界不是要人们建成什么,反而是要破除人们自身的成心、机心和我执的束缚,并摆脱贵贱、贫富、穷达的禁锢,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道的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道既不能向身外求得,当然就只有靠自身去体悟了。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