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景区

白虎堂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1:5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九)白虎堂

    位于索溪峪景区东南部。以白虎堂、 周家峪、黑槽峪为主体,辐射至网泉峪、 香楠峪。白虎堂峡谷迂回曲折,周家峪窄 峡一线,黑槽峪幽暗如槽,网泉峪、香楠 峪荒野幽远。该小景区景观极为丰富,各 景点之间有野径小道可通。
 【张龙泉】 位于白虎堂峡口外、喻家 嘴仙花宫右侧200米处。山脚斜横一白 崖,崖壁如削,林木苍翠,藤萝如网。悬 崖脚中部有石,直径约2米。沿石前 行约10米,即为一石坡,桶口大一股泉 水沿石坡倾泻而下。 
【邓家大院】 位于白虎堂峡口前文风 村丰合岗,距军地坪800米,隔溪相望, 为明、清时期民居建筑遗址。明末清初, 邓家曾出过文武举人,当地流传“公孙两 案首,父子三俊才”。三座大院占地5.3 公顷。石门对联:“汉时相业家声旧,明 代武公世第新。”横额“门福瑞霭”。石门 横梁上刻有八卦图。石梁两头有浮雕蝙蝠 撑顶。石级左侧石墙上有碑刻和浮雕花石 板。碑文云(编注:无法辨认的字用 “口”。):“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岁孟夏修传 日惟富口屋语云人杰地灵口翁益信山原逶 迤发自天门水流曲折沼乎澧兰窗列千山岩 门镇天马楼高百丈闸口吐宝峰美哉鸿基灿 然大观既有韩宣之筑能无张老之贺辉重云 台声振南阳于万斯年以垂不朽者矣珉师蔡至诚口用儒学正堂褚相谟拜赠乾隆五十五年仲冬月吉日立”。中院遗址存两条石凳,长3米,宽0.33米,厚0.13米,高0.34米。前沿石裙为浮雕云纹图饰。右院存四合院式木质瓦屋1栋,屋前15米存断墙石门。石柱门联依稀可辨:“相业巍巍辉紫阁;家声奕奕绍云萱。”横额“声振云台”。门内石板过道嵌一块单线雕刻白鹤如意莲花圆形图案石板。石门前挺立香楠一棵,树高约15米,胸围2.63米,冠幅东西21米,南北19米。干分5枝,3枝已枯,2枝顶绿扬翠。
【伏龙泉】 位于白虎堂峡口右侧文风村尖角峒叉子沟口。山腰有溶中有长形钟乳石如龙贴伏石壁。口开阔,泉水从中右侧石孔中流出,冬季干涸。
【罗汉松】 生长在黑槽峪口文风村袁家峪组。树龄110余年,树高17.5米,胸围2.4米,冠幅东西10.5米、南北10米。树干高俊挺拔,疏枝舒展,针叶碧亮。
【葫芦岩】 黑槽峪中间一峰独立,高约30米,底部粗肥,自下而上,逐渐缩小,宛如盛酒葫芦。
【吹风洲】 黑槽峪中间,峰退谷开,溪绕沙洲。沙洲绿草铺地,灌木杂生,野花满洲。洲左右谷口相对,清风送爽宜人。
【花婆峰】 吹风洲西南有高约百米的独峰,顶端酷似老妪,头缠花布帕,五官明朗,面容亲切,凝视吹风洲,似在看护洲上野花。
【雷公眼】 花婆峰右边一巨大石壁顶端有直径约2米的圆,人称雷公眼。
【松瀑峰】 吹风洲正对面石壁上分开一峰,峰顶立一棵老松。干弯枝虬,枝叶斜展。其左边峰壁生一石槽,水流成瀑。老松旁立,似在观瀑,松瀑相映成画。
【吹风峡】 过吹风洲后,两旁峡壁渐窄,两壁对峙,几欲相吻,峡长约1公里。峡涧绕峰傍石,水声或清脆柔润,或激越湍急。峡中多岩蛙,夜间“梆梆”鸣叫,清脆悦耳。溪畔杂树掩映,芳草萋萋。
【神女牧马】 位于黑槽峪中段,左边石壁上因渗水浸漫,斑驳水痕花纹形成一幅“神女牧马”图画。
【铁栏关象】 位于黑槽峪中间。溪中一巨石如象,人称大象岩。此象被两峰紧锁,似铁栏相围。
【皇冠岩】 朝皇峪正中一峰,高约50米,其上苍松疏布,间杂映山红。每到春季,杜鹃花红似火,点缀其间,极似帝王所戴之冠。
【罗姑寨】 又名锣鼓寨。黑槽峪尽头右方一巨峰,高约300米,直入云霄。峰三面绝壁,一面平缓,有石脊与后峰相连,沿石脊可登峰顶。顶平坦,约200平方米,古松茂密。有一眼小泉,可供饮用。登峰顶,四面峰峦尽收眼底。据传,明末李自成兵败,手下一罗姓女将率亲兵避难于此,以山顶为营,故名。
【藤缠树】 黑槽峪尽头山腰,坡地中长一麻栎树,高约15米,胸围近2米。一根粗约0.6米的野藤,自下而上将大树紧箍密缠,藤枝满树蔓延,藤叶布满树干枝权,青绿可爱。
【金鑫庵】 走尽黑槽峪,沿坡上土地垭,垭右侧孤立一峰,三面为斧削绝壁。清代有道人在山顶建此庙,现存断墙,碑文无存,庵右300米处有一峰如雄狮,面朝此庵,似司守护。
【阳雀峡】  白虎堂峪口1公里处,峡谷左右石壁、峰柱、松林中遍生杜鹃,经久不谢,阳雀喜栖于此。峡顶有无一庵遗址。相传.庵为清康熙年间四川峨媚山云游至此的无一女道人所建。
【阳雀泉】 峡中右侧石壁隙缝中汩汩流出的一股小泉。久旱久涝均不消不涨,山洪暴发仍清亮不浊。水质清冽微甜,夏凉冬暖。
【两水会朝】 白虎堂与周家峪两水汇流处,奇峰怪石闯入眼帘,两谷清风交流,爽心悦目。左壁有天然岩屋,可容百人。
【七仙女拜寿】 立周家峪山腰,北望右前方峰丛中7座俊秀石峰,面向一巨峰朝拜。传为七仙女奉王母娘娘命,专程为金鑫庵女道长祝寿,经女道长点化在此。
【桂花树王】 位于周家峪村水塘堤上。树高约13米,分生7支干。最大支干胸围1.3米,最小支干胸围0.38米,树干合围6.22米。冠幅东西12米、南北11米。树叶油绿,浓郁如伞。其东侧两支干开黄花,西侧支干均开白花,金银二花并开于一树。
【八龙献宝】 立周家峪庙垭山顶朝西南远眺,多层山峦历历在目,如条条巨龙自西朝东环拥宝峰山。夏季雨后,云涌其间,峰峦起伏,条条蛟龙时而腾挪,时而伸展,灵活多变,极为壮观。
【双狮朝神】 周家峪南坡右侧,两座石峰形如狮。一峰高大似雄师,一峰矮小似雌狮,双狮面向金鑫庵朝拜。
【滴水岩】 距白虎堂约1公里处,一座40米高的绝壁向左倾斜,壁顶林木丰茂,岩泉不断自壁檐滴落,终年不涸。春夏水柱如银管万支呈半月形下落,阳光照射下晶莹璀灿。
【吊蓝湾瀑布】 滴水岩对面两峰相连高耸,峰间为石沟。沟宽1米,长约30米,如一淑女躺椅仰卧,线曲舒展,臀部稍沉。水流从其头部泻下,至腹部稍作停留,旋即冲出,沿石沟滑泻,一吞一吐,跌宕多姿。
【麂子岩】 距滴水岩l公里许,右侧一石如麂,傲立于高约百米的石峰上。头清晰,昂然向东,嘴微张,形象逼真。
【天子碑】 麂子岩左侧有一石峰,高约百米,50米处四面突然断裂脱落,形成高约10米的细柱。细柱上支撑一块高约30米、宽约10米、形似石碑的长方形板石。板石正面有黄、赭、黑三色水痕,人称天子碑。
【白虎堂】 相传当年向王举旗造反兵败,其舅白虎率兵援救,至此闻向王已跳崖身亡,顿时气绝而死。后人曾修白虎庙纪念,现存遗址。明清时,此峡谷居家百户,故又称百户堂。峡谷依势右倾左折,谷沟敞扬,两旁峰墙柱峰凛然而立。
【朱家坡】 位于白虎堂下方2.5公里处。茂林修竹,吊脚楼尽掩其中,满目清秀。坡上多猕猴桃,繁生黄莲、七叶一枝花、血蜈蚣等中草药。
【铁炉湾】 位于宝峰湖后山。清代有人在此筑炉炼铁,存炼铁炉遗址。地呈椭圆盆状,四面壁峰合围,峰石相依。春夏季节,绝壁泉瀑飞泻,流泉吐珠,多生箬竹。 
【仙女泉】 位于天马山下右侧,距 喻家嘴300米。远望,一弧形石崖如弓, 崖前为坡地。崖右一石沟,沟内有石,泉水从石中涌出,沿石沟跌宕而下,纵 横流泻,如帘如练,生动多姿。相传贫穷 人家娶媳嫁女在此口焚香,次日便有金 银碗盆陈放口,有人暗中察看,发现有 仙女出入。
【茶杯泉】 位于岩门村八字槽门茶杯口外部不规则的石灰岩撑成“八”字型石沟,往内渐圆如杯。水从杯底缓缓流出,清凉可口,四季不枯。
【野人井】 岩门坡左侧山顶一岩溶漏斗,奇特幽野。口大底小,状如铁锅,四面绝壁,深约百米。俯视井底,树草似茵,野藤如织。井底有溶,宽敞处可容万人。中有地下河和瀑布,河中有盲眼鱼又称玻璃鱼,通体透明。岩溶景观待探明。
【岩门口】 位于岩门村岩门坡上。左右两崖相峙,形成“U”型巨门。左崖高约30米,正面崖壁雄立.水痕灰黑白黄,相杂如染。岩顶及外侧边缘青藤悬挂。右侧石崖稍低,高约10米,绿竹野草密布。一条400余步石级小道从中蟠行而上。至门中山竹密集,夹道如巷。再上行96步石级为一平台,台外沿长一古树,人称“烟棠树”。树干粗壮雄健,需两人合抱,高约18米,枝干4根如伞骨,冠幅东西17米、南北15米。树上多寄生植物,布满绿苔。从此古树处上行50米为大石,内可容千人以上。
【张公泉】 位于岩门坡山脚中部。悬崖如罩,似鱼嘴微张,长30余米,深9米,高2米。因有张姓老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岩罩右侧有一孔,人不能人。孔内水潭深不见底,泉水由此喷涌而出。潭内多大鲵。1996年12月,当地村民毛善华到此挑水,活捉一条黑色小鱼,头大尾小,长约8厘米,嘴小如针孔长于头顶,肚皮雪白透明,内脏清晰可见。
【泉峪】 位于岩门坡山脚左侧沟中。沟尽头有石,直径约8米,阴森不可测。口乱石杂陈,形成3米落差,两巨石相依于口沿。泉水从两石缝中奔泻而下,白波三折,落入潭中。
【网泉峪】 位于索溪峪镇铁厂村内,全长3.5公里。因峪中多泉眼而名。
【缸钵潭】 索溪峪镇铁厂村网峪黄莲溪内1公里处,有一水潭为天然石井,直径2米,深2米,口如钵状。潭旁石崖上有流水直泻其中,水花四溅。
【姊妹岩】 距缸钵潭300米处,两壁横亘耸立,远望如两村姑玉立。
【漂水岩瀑布】 距姊妹岩500米处,有水流自前80米的绝崖之上飘然而下,如轻纱抖落,玉练飞舞。若遇山风劲吹,半空如珠玑纷扬。
【中柱山】 距网泉峪口2.5公里,孤立一山似柱,巍然屹立。上多古松、古枫。立山巅可览群山远峰。
【箱子岩】 网泉峪与土钵界山脚相会处右侧,一板形石峰背西面东,拔地而起,高约百米。壁面如削,峰顶青松林立。峰顶左侧突兀一长方石似木箱,长约5米,高约3米,正面灰黑。石箱内侧七八棵苍松,似侍卫肃立。
【犀牛岩】 土钵界半坡北向群峰中,一峰独立,棱角分明。顶端形似一犀牛,鼻、嘴上扬,身躯雄健,正驻足远望。苍松翠木疏布其身后左右,犀牛如自丛林中悠然走出,旁若无人。
【云台寺】 位于土钵界左侧云台山山腰。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宣统元年(1909)曾予修缮。从上至下依次三跌,一跌一台,一台一崖,台平崖仰。一台一殿,地势绝险。因台石层叠,宛如传说中仙人腾空行走时脚踏的如意云台。第一殿为香客焚烧香纸及避雨歇息之地,约40平方米,现仅存断墙残石。殿前后凿有石锅,可蓄水。殿后为石崖,打凿石坎7步。上行约6米,折身向左,沿石壁上石台,贴崖壁前行10米,忽有天然石,深约5米,口伸出危岩约3米,上有巨石压顶,下为深谷,奇险至极。出石往右沿崖根上行约30米,回身上石台,即为第二殿。此殿供奉菩萨,仅10平方米,墙体完好,屋顶不存。两旁门联:“云生绝壁间,知有苍龙听法;台起诸峰处,好与白鸟谈经。”门额刻“云台仙山”四字。第三殿最高,翠树环围,为僧人修性打禅之地,约20平方米,现存西北面石墙。
【红岩寺】 位于土钵界右侧。建寺年月因寺碑俱毁,无考,仅存断墙。寺宇处地势高峻,气势不凡。一锥形石峰孤立,直指苍穹,高约200米。寺东南为百丈深渊,西北为陡坡。立于峰顶,见东南丘陵无际,浑圆如丸。西北峰峦仰首拥立,烟云缥缈。
天子山景区】 亦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西北部,总面积5400余公顷。原名青岩山。明初,土家族首领向大坤在此揭竿聚义,自号向王天子,部分景点命名与此传说有关。1983年7月15日,桑植县人民政府发文更名为天子山。该景区交通畅达。自天子山上贺龙公园始,有公路经天子山镇、中湖乡、永定区教字垭镇直达张家界市城区,全程58公里;沿此条公路经张家界市区可达武陵源区人民政府驻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全程分别为114.8公里、89公里。山顶公路与杨家寨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袁家界小景区相通,全程20公里。从天子山农场往左经丁香溶有简易公路可去老屋场小景区。旅游旺季,有班车从贺龙公园开往桑植县城。此外,建有步行游道16公里。境内中部高,四周低,海拔800米以上为发育不成熟的石灰岩层,800米以下属厚度很大的石英砂岩层。最高峰天子峰,面北而峙,海拔1262米。立峰凭眺,见台地错列,石峰嶙峋,云雾缭绕,峰、峡、瀑、林遍布千山万壑。山顶、山腰台地突兀凌空,多达60余处,交错伸延,是天然观景台。现已开发石家檐、茶盘塌、老屋场、鸳鸯溪等4个小景区。尚有凤栖山、黄龙泉小景区待开发。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观音洞
下一篇:石家檐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