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景区

九溪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1:5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九)九溪

【九溪】 位于慈利县城西北48公里处。原名九渊,宋代称九溪,因前后左右九条溪环绕而得名。为《后汉书》所载“溇中蛮”腹地。后枕北山,前绕淡水,素称“山水奇区”,面积5.2平方公里。有慈利至索溪峪公路经过。此地,唐代曾建兴国寺,宋代设索口寨,明代设九溪卫,地势险要。
【九溪卫古城】 在慈利县城西北的江垭镇九溪村。有慈(利)索(溪)公路过境。因明初覃垕、向大坤土家族首领多次起义,朱元璋深感劳师远征,途夷道远,运粮维艰,为镇抚茅岗、桑植、容美(今湖北鹤峰)等土司,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将原设的大庸卫,分设成永定、九溪两卫,各屯兵五千余人,翌年筑九溪卫城。据《九溪卫志》载:“卫城筑于宋索口寨遗基之上,周九里十三步,高丈八尺,门四,皆有楼。北门外壕堑四百八十丈,东西南三门以溇水为濠。”明江防吏部尚书郎陈世蕴有诗赞九溪风光曰:“天设画图山远近,地蒸岚气树沉浮。”清顺治初年被李自成余部袁宗弟、张光翠、牛万财、马敬忠部攻破并占据5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后又遭吴三桂部盘踞,至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部被逐走后,卫城才造修完善。今卫城残存南北两门及部分明代房屋建筑以及城内十字街的石板路面,从北城墙及大部分壕沟可窥见当时古城的规模与形势。九溪卫古城北山,峰顶似驼形,称紫驼峰,被旧志誉为“驼岭霞栖”。岭北是陡壁,上有百余级石蹬,若悬天梯。
【仙侣】 位于九溪卫古城北的北山东麓。《直隶澧州志》称其为“湖南一天”。高10米,宽约3米,深不可测,口四周,林木繁荫,风清气爽,盛夏忘炎。明朝尚书周叙《仙侣二首》中赞日:“三楚古来多福地,九溪应即是仙源。”明参政冯成能在<游仙侣>文中赞此“别一乾坤。”明进士孙斯亿《游仙侣记略》称内“钟乳缀壁,莲珠悬屏,万象森具,真奇观也”。内石壁如画,多钟乳石和石笋,是观景和避暑胜地。
【兴国寺梅花殿】 位于九溪卫古城东北角,原名八卦楼。因其明间昭明枋的黑色石板上,有一朵贝壳作成的梅花,晶莹光亮,故称梅花殿,为兴国寺的主体建筑之一。据《湖南省普通图集》和《慈利县志》载:“兴国寺在江垭九溪城,唐代始建。”“规模宏敞,殿宇巍峨,名刹也。”该寺坐北朝南,原为五进,其中四进梅花殿。清咸丰八年(1858)曾修复,民国末年该寺殿宇渐毁,仅存梅花殿,是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古建筑。梅花殿面阔,三间,两层重檐,通高14米,底层边长为12.6米,占地150.8平方米。殿上层八角出檐,下设转角。内檐伸出桃斗拱八攒,上下层之斗拱均造型大方、古朴,结构严谨。殿下层左、右、后三方设墙,其柱网布置采用内外两环配置。檐柱12根,有侧脚生起。金柱4根,为梭形柱。外檐柱与内金柱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柱网平面。内外柱均设石础,殿上层为八角形,单层柱网。其檐落在一层金柱间大梁上,外檐下作单步梁,廊外作八牙子雀替,檐柱间作八方平盘,东西方向平盘上架二根大平梁。其上设蜀柱支撑殿顶。顶为八角攒尖,翼角上翘。殿中间设平座,上下两翼纵横两个方向皆用梁枋、斗拱,单、双步梁相互搭接,形成内外两个框架,造形严谨美观,未用一钉,不露一榫,显示了古人的高度创造才能,属少有的明代和明代以前古建筑风格。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5—1988年拨款12万元加以整体维修,恢复了原貌。距梅花殿30米处,有与殿同龄的古樟2株,古柏1株,至今苍翠繁茂,掩映着梅花殿,使该殿显得古朴、静穆。
【溪口镇】 因地处九渡溪、杜家溪入澧水之口而得名。距慈利县城西南31公里。明代称溪口市。民国十九年(1930)改称溪口镇。1934年冬,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在此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攻权。镇依澧水南岸,石板街道一二公里长,街房吊脚楼随地势起伏而建,错落有致,别具土家族风情。著名作家沈从文至此,曾为之叫绝。近年来新建街道,部分吊脚楼被拆。镇东有清代建的杜家溪亭子桥。镇南的香锣坪对面苍崖错列,白岩星罗,酷似羊群。崖上奇峰竞秀,中有石峰若婆婆放羊状。镇北王家坪有古樟l株,年逾千年,虬枝凌空,古老苍劲。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澧水漂流
下一篇:秦·始皇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