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卫生
中、草医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0:1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次 查看评论
![]()
(一)中、草医
【草医】
境内草医源远流长。解放前人民防治疾病,依赖民间草医用家植或上山采集的草药和传统疗法治疗创伤、骨折、疮疱溃疡、劳伤吐血、妇女病、风寒关节痛、中暑、伤风、腹泻、昏厥、小儿惊风、疳疾等病,都有很好效果。民间草医,一般多不以行医为职业,被称为草药郎中或药匠,也有以医为业,走乡串寨的草医,称“走方郎中”。他们多有治疗某些疾病的绝招,在一方享有盛名。如大庸(今永定区)民国初年,住三家馆的吴宜人,以能断指再植而远近闻名。又著名外科郎中雷仙,民国初年夏天在县城遇见官尹乡吴姓老人上街卖货,中暑昏倒,人事不知,雷仙急取三梭针刺穴放血,病人很快醒来,救得了小命。民国18年县城内徐运傧的9岁女徐绍玉,端午节吃粽子得病,父母用小药方治疗无效,也不介意,第二天拂晓,遍身发乌,昏迷不醒,生命垂危,急请精于推拿的姚万卿,用葱白生姜汁,在合谷、少商、委中等穴进行推拿,两小时后,绍玉嬉戏如常,不费一分钱,手到病除。草药的药源丰富,方便、经济、药效也好,如用大豆和甘草可治某些药物中毒,用水蜘蛛治喉蛾,用艾炙脐心,治小便癃闭等均见效快。且民间流传的传统疗法易于掌握运用,一些常见的小伤小病、疮疡等,草医多将草药和服法告诉病人,让他自己去采药治病,既省事又不必再求医,故不少农民都能用草药治疗刀伤、虫蛇咬伤、疮疱等病,一些草药治病的知识技术便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于有一技专长,身怀绝招的草医则多属世代相传。如温塘罗氏,精于外科的骨伤。父子相传达六代,到罗秉周仍精于枪伤和骨折,能用梧桐树接骨,闻名全县。温塘何氏,五代相传,专治外伤和推拿,灯火治疗小儿疾病有绝招。民国初年,永定镇龙某半岁儿患烧热泄泻,医治半月无效,请几个中医会诊,亦束手无策,后接温塘何氏第四代传人何林翰医治,何诊视后说:“小儿虽病重,还可救。”遂用推拿灯火治疗,一小时小儿啼哭索奶,两日痊愈,众医皆敬服。民间治妇女月痨及流产、烫伤等病的草药和方法,也有为妇女所掌握的。有些家传的习俗是:为使外人不得其秘,多传媳不传女。如清末关门岩的覃常备,擅长草药治月痨病,已传五代儿媳。民间郎中的某些草药秘方也有感恩图报而传授的。民国16年永顺一老妇十分感动,便将治妇女月痨病的草药秘方,传授给田家的女儿田好妹。此后田好妹用此秘方治愈县内外妇女月痨病达百余人。解放后,永定全境草医由1952年的150人增长到1970年的286人。1959年后曾在民间广泛开展采风访贤,挖掘和推广民间医药。县人民医院用民间验方,吴芋、大黄、胡连、生南星研末,调成糊状,敷两足心,治疗500例腮腺炎,疗效达90%以上。沅古坪盘塘大队用草药治疗宫颈炎病人56例、滴虫性阴道炎11例、子宫脱垂病人4例,均收到良效。大庸所前坪大队合作医疗站用民间药方鸡矢藤制剂,治疗肾绞痛、肠胃炎等病15例,镇痛快、疗效好。城郊公社大庸桥大队社员田凤姑,用祖传草药秘方治烫伤,每获奇效。如1973年9月武汉部队青年司机石明祥,出差来庸,因汽车失事起火,头面到胸部和两手均呈深二度烧伤,送医院治疗,病人灼痛不堪。田凤姑用草药嚼烂外敷,用药后痛止,治疗二十余天痊愈,伤处无疤痕,两手指活动如常,回部队仍从事司机工作。石为感谢,经组织同意认田风姑为义母并合影留念。同年冬,县财政局陈良谷的儿子在榨油房榨油时,不慎掉进开沸的蒸锅,整个背部及两手烫伤脱皮,田凤姑仍用草药外敷一月疮愈无疤。十多年来田的这一祖传秘方,治愈烫伤数百人,但对药方视为珍宝,秘而不传。民间草医解放后虽有一定发展,但民间医药正如俗云:“知者是宝,不知者是草”,要在实践中善于识别与运用。且存在师傅传秘便失去“独尊”地位的事实,多不肯轻易外传,以至某些民间的传统疗法和秘方、绝招,正逐渐湮没失传,值得及时设法抢救。桑植,1958年,民间草医方清轩被省卫生厅批准为名草医。1969年县卫生局组织调查组,到全县20多个公社采访民间草医,收集单方、验方、秘方五百余条,编印<中草药简易验方集>上、下册7000本,发至各医疗单位。从四百多味草药中筛选出二百余种展览,展出3期。1970年,全县514个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吸收1200名草医为赤脚医生,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十四万多公斤,种药四万余亩。是年4月,《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五道水公社土溪洞大队赤脚医生孙发宝等采、种、制、用中草药,为群众治病的典型事迹。据后来统计,全县218名民间民族中草医中,土家族154名,占70.64%;白族54名,占24.77%;其他民族10名,占4.59%。擅长中草药医疗者,以内半县居多。上洞街乡草医、县红十家会草医诊所主任向楚贤(土家族)等,是闻名遐迩的“草医世家”。【民间医术】 土家、白族草医除用草药偏方土法医治跌打损伤、痨积肿瘤等病外,不断吸取中医中药的经验,发展民族医药技术,其诊断方法除“望、闻、问、切”以外,还有土药敷诊等方法。治疗方法上除一般中药的依法炮制、内服外用外,还用其独特的提风、火攻、发泡、熏蒸、坐浴、烧艾、扑碗、刮痧、蛋滚、麝针、推按、打油火、拔火罐以及佩带药敷、封刀接骨、翻皮擅筋共数十种药物或生理治疗手法。有的人虽不是专业医生,却擅长一种医术。民间医术至今仍在流传,主要是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和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针炙、火罐、按摩、推拿等,经过医务工作者发掘、整理和提高,已纳入现代医院的理疗科。【热敷】 用纱布或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后敷于患处,或用热草木灰,或炒热食盐以布包之,或将布鞋底烤热,在患处熨摩,用于治疗初期的疖肿、神经痛、痛经、风湿痛、肌腱炎、关节炎等症。【冷敷】 用毛巾放在冷水中浸湿,拧干后敷于患处,敷后即擦干。冷敷有消炎、止痛、止血、降温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疖肿、淋巴结炎等急性炎症的初期及高热病人和组织内出血者。【刮痧】 适用于夏秋季因中暑或接触秽浊物而发生头眩、胸闷、恶心、肢麻、吐泻等症。其法,用光边瓷器蘸香油刮颈项、胸背、肋间等处,或施术者用右手食指与中指弯曲,蘸清水夹扯患者上述部位点穴。刮痧或扯痧均以皮肤呈紫红色为度。【麝针】 1.麝针的制作:捕获香獐(香子)后,叩掉挡门牙,其牙长有1.5—2.5寸,呈半园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锐,齿内有骨髓填满,挑出骨髓,从根部放入0.2~0.6克麝香,然后将根部用红纸扎紧,再用银制盖封闭,把前端磨利即成麝针。2.使用范围:土家医以此针代替刀针,用以穿脓疱、疖肿、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发炎。譬如疱疖痛肿、流脓,用麝针刺破患处,使脓血排出,并稍加挤压,脓尽则病愈;伤寒头痛,用麝针刺百会、太阳、风池、印堂等穴,连续数日即愈。将麝针佩带在身上,可避瘟气,不生疱疮。3.作用分析:麝针是土家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针有芳香化浊,通筋脉,行气滞,散瘀血而达到消肿止痛败毒的目的。4.禁忌:麝针有堕胎的作用,孕妇慎用;火气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按摩】 运用手的有规律的活动,作用于人体皮肤、肌肉、肌腱等组织,并通过神经影响到大脑功能和内脏器官。适用于急慢性扭伤、神经痛、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等症候。【扑灰碗】 1.使用范围:扑灰碗是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烫熨疗法。常用于由伤寒而引起的肚子痛、肚子胀、解稀大便、妇女小肚痛、肢体冷痛等病症。2.使用方法:瓷碗1个,盛满约70℃的灶中或火炕中的柴末灰,用一条湿毛巾盖在灰碗上面,将碗口倒扑过来,把毛巾角打上结,包好碗口,即为灰碗。使用时让患者平卧或仰卧,将碗倒扑在患者的腹部上,从上肚子至小肚子由左向右来回推动,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干了重换一个。每天2次,连续数日。可起赶气、消气、止痛之功。3.使用时注意:此法要特别注意温度,温度太高,烫伤皮肤;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注意毛巾要捆紧,不要让柴末灰漏到肚皮上。有发烧、皮肤发炎、火气重、肿胀的患者不适宜本疗法。小儿出疹子不能用。【蛋滚法】 是用煮熟的鸡蛋趁热在患者肚子上来回滚动,使肚肠之风寒或毒气或不化之物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1.适应症:本法具有温里散寒、消食、吸毒之功,多用于治疗小儿因风寒或停食而致的肚子痛、肚子饱胀或因误吃毒物所致呕吐、屙肚子、肚子痛等疾病。2.用法:鲜蛋煮熟,待不烫皮肤时,放在患者肚皮上来回滚动15~30分钟。滚完后若将蛋去壳,在蛋清上见到紫色斑点,就说明毒气已被吸出,病将愈。3.禁忌症:本法不宜于虫积或火盛而致的大便硬结、肚子胀、肚子痛等症。【推抹】 是土医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推抹不需要药物器械,经济方便,疗效显著,尤其是小儿不愿吃药打针,易接受治疗。1.适应症:推抹适用于风湿麻木、肌肉酸痛、中风瘫痪、肚气痛、妇女痛经、咯吼、屙肚子、小儿发烧、走胎、腰痛、隔食、黄肿包、抽筋、夜尿、大便干结、昏迷、脑壳痛、面黄肌瘦等多种疾病。2.方法:推抹手法有推、拿、揉、搓、捏、摩、按等不同手法,与中医的推拿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里介绍推抹七法:(1)开天门。医生双手拇指沾酒或盐水,从患者眉中间向上推至发际,反复24次,叫“开天门”。每次推抹时首先要开天门,然后推别处;如不开天门,乱推会闭窍。(2)三水点穴。双手拇指从眉间向太阳穴分推,每推3次在太阳穴处点按3下,反复7遍。(3)推黄经。推15次,从风池发际处推至井穴。治小儿眉眼不开、发烧、厌食。(4)男仆女翻。男的从腕关节背部向上推至肘关节,推10次,再从内侧向下推3次;女的从腕关节内侧向上推至肘关节,推10次,再从外侧向下推腕关节3次。有退火败毒之功。(5)推岑岗。推49次,从肘关节外侧横比方处向下推至虎口穴。治风寒受惊。(6)黄风入洞。推21次,从食指指根外侧向指尖推,手指微屈。治肚子饱胀、隔食等。(7)推手穴心:从手掌内侧横线向下推至掌横纹下端,推11次,有止血作用;如从下至上推,有止屙作用。【气功疗法】 用“入静”和“调节呼吸”等方法,锻炼身体,防治疾病。一般分为静功、动功。二者均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艾灸法】 点燃艾条,放在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处熏烤,来回移支,使灸的部位有温暖与灼热交替的感觉,直至局部皮肤略红为止。亦有用艾蒿叶搓绒成捻,点燃后直接触及患处者。艾灸适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腹泻、痢疾、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痛经、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消化不良等。【拔火罐】 竹筒、陶瓷、玻璃制品、小搪瓷杯等都可用作火罐,常用闪火法拔火罐,即先让病人露出要拔火罐的部位,将夹住的棉球蘸少量酒精,点燃后放入罐内,几秒钟后迅速将棉球抽出,随即把罐瓶扣到患处,常用于治疗腰腿痛、胃痛等疾患。【古代中医】 明朝时永定有名中医6人,如明末王宗远,精内科,卫指挥使张某曾题额“龙宫真传”予以嘉许。清朝时有名医14人,9人曾著书立说。三岔胡先容研究张仲景、孙思邈等医家著述,用于实践,著有《医方守约》三卷。张序茂著有《拯危备要》、《广济数篇》。胡先兆有《医方济世》十八卷。汤先兆著《汤氏医案》三卷。曾道坤著《医学体验》。王植坤著有《伤寒论注释》、《金匮要略注释》十八卷。当时中医多世代相传或儒人多习医,以济世救民为实务,推动着中医的发展。【民国时期中医】 民国后,社会动乱,潜心习医的减少,且重西医轻中医,一度提出“不准称中医师,不准办中医学校”等限制,防碍了中医的发展。抗日战争时,县政府为战时需要,曾选调中医成立“中医战时服务队”。1940年奉命成立大庸中医师公会,发动检查县内各药店药品质量的活动,对以次充好,出售伪劣品的药店.呈报县府作了处理。1942年9月呈请县政府严禁抬神问药,求菩萨开药方的迷信,并对抗战新兵和贫苦人民进行义诊,开展中医学术活动。1943年全县中医已达210人,在群众中享有盛誉的有三十余人。医理上形成以陈谷轩、杨松林为代表,温补固本为宗旨的温补派和以陈积元、张严儒为代表的以清凉祛邪为旨要的清凉派。两派各有见地,其长处亦相得益彰。中医均系个体经营,有挂牌行医的,有自营药店,坐常行医的,或药店聘名医在药店坐堂设诊。有走方郎中,常年走乡串户上门行医。名医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仰,殷实之家请名医治病都以轿马迎送。收诊医疗费无统一标准,时兴送“利市”。民国31年(1942)6月,县中医公会定每一处方收2角的标准,但不少百姓仍沿承“利市”的习惯。利市多少贫富有别,富户一般10块银元,贫户很少,甚至不收“利市”。杨松林为县政府一科长治好黄疸病,收利市50银元,他给水井岩经济困难的吴清廷治病,吴给铜元两吊,杨坚辞不收,留作药费。慈利,民国时期,专业中医少。1949年6月,全县从事中医药工作801人。其中,专业行医的只221人,占27.6%;专营药业的112人,占14%;亦农亦医或兼他业的468人,占58.4%,专业中医药分布不平衡,以零阳、江垭、溪口、杉木桥、东岳观等集镇较多。民间称中医为郎中,无论贫富延医治病,都盛情款待,并馈送诊金或实物。不少文入学士,把自学中医药为人治病,视为一种美德。清末贡生黎民藩,宦游云南,擢升至龙州知府。他年过半百,绝意仕途,潜心医术,成为一代儒医。还有吴子潜、谭月僧、吴凤翥、唐寿民、甘凤山、李承容、于伯圭等名医,医术精湛,颇受敬重。在桑植,中医中药是明末清初由官家军人中的医官传入的。因此,土民称之为“官臣”、“官药”。全县有名望的中医共有78人。清道光初年,江西樟树镇中医程业文迁县城西门口,开设程恒盛医药老店,此后世袭传营业员二三百年。其子程福九著有《御纂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决》共3本,孙程润吾著《寒温条辨》 -至六卷,曾孙程九畴手订《本堂要方》。民国时期由第5代孙程祖宜、程祖须继业。清光绪六年(1880)江西吉安中医王耀偕迁县城正街郑氏祠堂,开设同仁堂药号,后传子王润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耀偕弟烈安开设同春堂药号,后传子王培生。民国26年(1937)陈明炎于县城文昌街开回生药号行医。其时,乡村中医亦有发展。道光二十四年(1846),江西龚秉初于上河溪开药店行医,二十八年(1848)长沙杨章于瑞塔铺开设药店行医,继后于此地开药店行医的还有同治年间的黄绪晟、黄绪庆、光绪年间的陈天崇。光绪三十二年(1906)中医钟古轩于潮水河开设济人国药号行医,民国9年(1920)迁入县城。民国10年(1921),许德生于南岔开设德生药号,黎士愧于咸池峪一设永昌林药号,黎雨晴于碾子垉开设永昌馥药店行医。民国27年(1938)黄柏林于凉水口行医。【解放后中医】 1950年8月大庸县人民政府政科曾两次组织县中医考试委员会,对176名中医进行考试,择优录用46名,由人民政府发给“中医出诊证明书”,成立县中医学术研究公会,民主选举负责人,除组织会员学习时事政治、临床知识外,还请老中医杨松林、陈积元、罗石渠轮流讲授中医理论,提高中医医疗水平。1952年2月,在人民政府广泛登记有一技之长的中医后,按中央关于《中医学会章程草案》,成立大庸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231人。中医当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西医一道下乡扑灭麻疹,把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紫草根贯仲汤”、“神砂六一散”等献出,用于防治麻疹病。一些中医师被选为县与乡人民代表,结束了中医长期无政治地位的局面。1953年9月6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永定镇10名中医自愿组成第一个“协康中医联合诊所”。三个月后,全县相继建立17所中医联合诊所,各所开展中医学术研究,定期由老中医辅导学习业务。每晚由老中医出题开展自由讨论,答辩,凡临床上碰到的疑难病例,亦在会上研讨解决办法,中医都说这样学一年,胜进一届学校。慈利于1951年9月成立县医药联合会,下设6个分会,88个小组,103个联合诊所。1952年该会改为卫生工作者协会。1954年,将联合诊所的中医四百余人,改吃统销粮,使之专业行医。并先后建立县中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学会。县中医院突出中医中药特点,发掘祖国医学遗产,重点研究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先后治愈哮喘患者一万余例。除国内患者外,并有美国、加拿大、丹麦、新加坡等外籍华人和侨胞来院求治。解放前夕,全县专业中医药人员333人。到1956年,中医药人员747人。其中,有相当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的80人,占10.7%;有理论基础而缺临床经验或有临床经验而缺理论基础的420人,占56.2%;初学或半农中医的247人,占33 .1%。县卫生科根据在医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先后采取以下3种方式培训提高:一是先后选送120人到县以上进修班或医院学习;二是县办9期中医学习班培训学员785人(其中中药班55人);三是鼓励名老中医择优带徒76人。到1987年,全县专业中医药人员69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9人,主管中药师6人,中医(药)师46人,中医(药)士250人(乡村医生未计入)。1951年2月,桑植县成立医药联合会,会员250人,理事长许德生,副理事长钟以圣。1952年改名卫生工作协会,吸收西医入会,辖瑞塔铺、城郊、陈家河、上河溪、洪家关、利福塔6个分会。1953年响应政府“联合起来”号召,创办中医联合诊所,私人资产(药材、药具、店铺)折价入所,逐年还本,诊所实行民主管理,自负盈亏,按劳取酬。时卫生科组织济人国药号、德生药号、回生药号联合成立济生药号。与同仁堂药号、程恒盛老店组成3个医疗队到内半县防治疾病,乡村亦组织医药店铺。1956年,批判以王斌为代表的轻视、排斥、打击中医的错误,县卫生科首次选送龚伦显等6名中医去沅陵学习。全县组成73个中医联合诊所和两个公私合营医药店。1958年一批中医被吸入国家医疗单位,钟古轩等9人通过技术考核,报省卫生厅批准为名老中医。全县二十多名老中医带徒增至30人。1960年,发动中医为全县12万水肿病患者进行救治,自制“水肿糕”二十余万公斤送到各病区。1964年开展中西医学术交流活动,许德生、王培生、钟古轩、龚伦显分别给西医和县卫校讲授中医课。1969年,省州下放医务人员与各公社卫生院医生组成“针刺治疗聋哑病人医疗组”,对全县43个公社聋哑病人普查普治,收治聋哑病人1392人,有996人基本恢复听力,99人能说话。1971年研究中草医药,区、社卫生院自采自制中草药治疗子宫脱垂、支气管哮喘、烧伤、蛇咬伤、骨折等,取得较好效果。用针刺麻醉实行慢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剖腹产、女性结扎等手术均获较好效果。1980年,县中医院用中医中药理论方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肥胖症,效果稳定。1982年县中医学会成立,会员105人,理事长陈均圣,副理事长谷伏秋、龚伦显、钟以圣。1985年9月,县卫生局、中医学会等举办全县知名中草医人员经验交流会,与会84人,收集中草药验方215个。1959年8月县中医院成立,1987年,县中医院用中医中药理论方法抢救危症成功率达到90%,1988年,更名为民族中医院。
![]() |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